中国宁波网记者张燕 通讯员邵建荣
“今天出车数有所下降,总体形势在逐步转好,希望被隔离的人员能够挺住,别发热,平安度过潜伏期。明天会更好。”写这篇日记的人叫王振,是宁波公交集团驰援海曙区第二医院救护车队5名党员中的一位。自2月3日接到任务后,他就利用在医院待命、等候患者上车等不长的时间,用笔记录自己及队友们在救援、转运中的所见所闻和点滴心得。
“老毛病了,没事!”
“3日上午经过岗前培训,我们5人直接投入‘战斗’。晚上19:30,队友徐程把车开到目的地后,出现头晕呕吐现象,暂时中止‘战斗’。”这是王振抗“疫”日记的首篇。据了解,当天上午7:30,5名队员便早早来到报到地点。考虑到他们驾龄较长、基本功普遍扎实,熟悉各种车型的驾驶,加之疫情日益严峻,经医院方研究,上午8:30,5名队员直接投入“战斗”。
“我和徐程、魏波3人被编入‘120’车队。下午19:30,徐程驾驶救护车开到目的地后,一下车就头晕呕吐了。在场的医护人员都很紧张,幸好没有发热现象。”王振说,“我们都劝他回家休息,可他却说没关系,应该是颈椎病老毛病犯了。如果我休息了,我的工作就会分摊到大家头上,现在工作量这么大大,每个人都不容易。”
“不是不害怕,是没时间去害怕!”
“今天的工作重心把机场、南站及管控区的发热人员运送至各医院,隔离人员运送明显减少。”2月7日晚上,王振在自己的日记上这样写道。他坦言,“面对疫情,我们也会害怕。”他说:“一次,队友魏波转运一名发热患者到医院,到医院后听到患者对护士说他有武汉接触史,当时便惊出了一身冷汗。不过这种害怕,没几分钟就会被一趟趟的转运任务所替代,我们没时间去多想。”根据王振统计,截至16日上午,他和队友们已累计工作超过1600小时。王振说:“被转运人员压力都很大,我们如果表现出害怕,更会增加他们的压力。”“事后,我们也没去打听那名患者是否为确诊病人,哪怕真是确诊病人,想想医生、护士冲在更前线,我们又怎能退缩呢!”王振说。
“你们不想待的家,是我们想回却回不去的地方。”
“今天傍晚起从医院回住宿地的马路被封了,我们下班得多绕行半小时。”2月15日,是队友们驰援救护车队的第13天,看得出来,王振他们有些想家了。由于疫情防控需要,队友们进驻以后被安排在专门的驻地不得回家。王振说,休息的时候是他们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平时有任务在身,且穿着防护服,戴着手套,跟家人聊天不方便,所以大家都会抓住一切时间跟家人保持联系。他说,“特殊时期,特殊对待,家人们应该也能理解的。”“抗‘疫’阻击战还在继续,请大家为了自己、为他们尽量少出门。”王振说,“你们待不住的家,是我们做梦都想回去的地方。”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按规定我们22点就可以下班,但指令下来了,我们还得继续干。”在日记里,王振每天都会对自己及队友们的工作情况进行登记。“今天原本徐程可以23点下班,实际下班为次日凌晨1点。”“2月6日,魏波直至次日凌晨1:30跑完最后一趟才回到驻地。”……除了记录工作点滴,王振还会每天对当前疫情进行简要的总结。“第一天有点忙,出了6、7趟车,这几天慢慢少了点。”“今天人均出车2.5趟,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今天一早听新闻,宁波新增病例下降,心情一下好了很多,说明各条战线的工作没白费。”……
“其实苦一点,累一点真不算什么,我们希望像这样的出车能尽快少一点再少一点。”王振说,“虽然我们不是医疗工作者,但我们干的是应急救援的活,既然干了,我们就要像广大医护人员一样,逆风而行,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