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宁波援鄂医生冯马龙:患者康复是最大的褒奖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3-26 09:05: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宁波打赢防疫阻击战发展总体战

  “我们所在医院的出院病人越来越多了,我工作的这个病区一半以上的床位空着,剩下的病人要转到另一个院区集中收治,我们马上就完成任务了。”援鄂奉化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生冯马龙在电话里告诉记者。

  从1月21日开始,冯马龙担任奉化区人民医院24小时发热门诊小组长,守着分检发热、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第一道关口。正月初一,他写下支援武汉的请愿书。2月9日,他跟随援鄂医疗队赴武汉支援。面对疫情,他有着“党员医生上一线没有讨价还价”的坚定。

  患者康复是最大的褒奖

  查房问诊、更新病历、录入数据、完善医嘱……到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E3-3重症病区后,这就是冯马龙每天的工作。

  “我们培训了两天后,就冲上前线。接管的病区迅速扩大容量,很快就收满了50个病人。因为收治的人大多有基础疾病,甚至是肿瘤患者,老年人占了一半以上,情况不容乐观。我们希望能多救一个患者,少一个家庭的悲恸。”冯马龙暗下决心。

  病区里曾住过这样的一家人,女儿是40多岁的武女士,有多年再生障碍性贫血史,基础疾病比较多。她的父母已80多岁,父亲还有阿尔茨海默症,一家三口都被感染入院。开始时,3人被分在不同的病房,情绪都很不安。

  后来,两位老人被安排在同一间病房。更换病房后,两位老人都安心多了。由于病房里不能“串门”,医护人员就成了武女士的“信使”,每天帮她和父母传话,为他们做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

  “宁波医疗队的同志们,你们冒着被病毒感染的巨大风险,不远千里来为我们服务,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你们……”2月16日,一位71岁的患者把一封感谢信交到医疗队员手中。由于病房里没有纸,老人把感谢的话写在一张药品说明书背面,薄薄一张纸像一股暖流,温暖了冯马龙的心。

  “奉化经验”带进武汉光谷

  1月21日上午,还在奉化的冯马龙刚下夜班,来不及休息就接到了医院的通知,抗疫期间的24小时发热门诊将正式启动。“我们必须万无一失,不能在最前线出差错,导致无法预计的后果。”他和质管科、感染科的其他4位同事合作,制定了周密的发热门诊就诊流程,并根据疫情变化随时调整。

  “要问发热患者,最近有没有去过外地、有没有参加聚餐,而不是直接问有没有武汉或者湖北接触史。”在调查有无流行病学接触史时,冯马龙认为,提问的方式很重要,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问题问到了点子上,才能获得关键的信息。

  到达武汉后,他将自己总结的“奉化经验”带进了重症病房。为了降低被感染的风险,在隔离病区内的每一步操作都至关重要。冯马龙提出,进行全身消毒喷洒时不能错过鞋子,甚至鞋底。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医疗队在脱防护服的污染区里安装了监控。要求两人以上同时出隔离病区,相互监督。细心的冯马龙特意在地上做标记,避免监控盲区,强调定点脱、规范脱。同时,监控室里还有一名队员用对讲机提醒。

  正是这些近乎严苛的院感防控,这支队伍实现了队员零感染的目标。

  宁波晚报记者陆麒雯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援鄂医生冯马龙:患者康复是最大的褒奖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3-26 09:05:00

  “我们所在医院的出院病人越来越多了,我工作的这个病区一半以上的床位空着,剩下的病人要转到另一个院区集中收治,我们马上就完成任务了。”援鄂奉化区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生冯马龙在电话里告诉记者。

  从1月21日开始,冯马龙担任奉化区人民医院24小时发热门诊小组长,守着分检发热、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第一道关口。正月初一,他写下支援武汉的请愿书。2月9日,他跟随援鄂医疗队赴武汉支援。面对疫情,他有着“党员医生上一线没有讨价还价”的坚定。

  患者康复是最大的褒奖

  查房问诊、更新病历、录入数据、完善医嘱……到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E3-3重症病区后,这就是冯马龙每天的工作。

  “我们培训了两天后,就冲上前线。接管的病区迅速扩大容量,很快就收满了50个病人。因为收治的人大多有基础疾病,甚至是肿瘤患者,老年人占了一半以上,情况不容乐观。我们希望能多救一个患者,少一个家庭的悲恸。”冯马龙暗下决心。

  病区里曾住过这样的一家人,女儿是40多岁的武女士,有多年再生障碍性贫血史,基础疾病比较多。她的父母已80多岁,父亲还有阿尔茨海默症,一家三口都被感染入院。开始时,3人被分在不同的病房,情绪都很不安。

  后来,两位老人被安排在同一间病房。更换病房后,两位老人都安心多了。由于病房里不能“串门”,医护人员就成了武女士的“信使”,每天帮她和父母传话,为他们做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

  “宁波医疗队的同志们,你们冒着被病毒感染的巨大风险,不远千里来为我们服务,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你们……”2月16日,一位71岁的患者把一封感谢信交到医疗队员手中。由于病房里没有纸,老人把感谢的话写在一张药品说明书背面,薄薄一张纸像一股暖流,温暖了冯马龙的心。

  “奉化经验”带进武汉光谷

  1月21日上午,还在奉化的冯马龙刚下夜班,来不及休息就接到了医院的通知,抗疫期间的24小时发热门诊将正式启动。“我们必须万无一失,不能在最前线出差错,导致无法预计的后果。”他和质管科、感染科的其他4位同事合作,制定了周密的发热门诊就诊流程,并根据疫情变化随时调整。

  “要问发热患者,最近有没有去过外地、有没有参加聚餐,而不是直接问有没有武汉或者湖北接触史。”在调查有无流行病学接触史时,冯马龙认为,提问的方式很重要,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问题问到了点子上,才能获得关键的信息。

  到达武汉后,他将自己总结的“奉化经验”带进了重症病房。为了降低被感染的风险,在隔离病区内的每一步操作都至关重要。冯马龙提出,进行全身消毒喷洒时不能错过鞋子,甚至鞋底。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医疗队在脱防护服的污染区里安装了监控。要求两人以上同时出隔离病区,相互监督。细心的冯马龙特意在地上做标记,避免监控盲区,强调定点脱、规范脱。同时,监控室里还有一名队员用对讲机提醒。

  正是这些近乎严苛的院感防控,这支队伍实现了队员零感染的目标。

  宁波晚报记者陆麒雯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