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书院巷、念书巷、图书馆路…宁波这些地名与"书"息息相关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4-23 07:01:00报料热线:81850000

  书香之城宁波,除了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楼,还有不少与“书”息息相关的地名,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有一段宁波人的读书故事。

  大、小书院巷

  昔日月湖书院曾坐落于此

  说到与书有关的地名,就不能不提“隐藏”于月湖附近的大书院巷、小书院巷,具体位置在偃月街石浦大酒店后面。

  宁波文化艺术研究院青年学者周东旭告诉记者,之所以称为“书院巷”,是因为月湖书院曾坐落于此。“早在清代就有这两条巷的记录,只不过称作‘书院弄’,后来不知怎的,被人叫着叫着就成了‘大书院巷’和‘小书院巷’。1935年,宁波市重新整理地名,将这两个名称确定下来,从此,这两个称呼再也没有改变过。

  历史上关于月湖书院的记载不少。该书院始建于清朝初年,在雍正、乾隆时期迎来两次大的发展,规模扩张,教育质量大有精进。清末,随着教育改革,书院更名为师范学堂,最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如今,以月湖超然阁为坐标,向南步行百米,可以看到一块石碑,上刻“月湖书院旧址”几个大字,正文又有几十个字,简略地向介绍了月湖书院的前世今生。

  在大书院巷,有一栋墙门高耸的“大户”。这栋建造于民国、兼具中西方建筑风格的住宅,是地质学家翁文灏的老宅。翁文灏是地道的宁波人,早年生活在高桥石塘村。后来由于家庭遭遇变故,全家搬到月湖边上的大书院巷。翁文灏很会读书,不满20岁就考入比利时鲁汶大学地质岩石学专业,23岁毕业回国,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

  随着城市改造,大、小书院巷的居民早已整体搬迁。据留守现场的工作人员透露,书院巷并不会拆迁,而是原址进行保护。希望这两条历史悠远的老巷早日迎来与市民重见的一天。

镇明路上的王应麟雕塑。

  念书巷

  为纪念大儒王应麟而命名

  宁波城里还有一条“念书巷”,具体位置在离第一医院后门一街之隔的云石小区内。别看现在的念书巷只有200多米长,历史上关于这条巷子却有着太多的传奇故事。

  南宋大儒、《三字经》编订者王应麟的祖居地就在念书巷内。由于王应麟官至礼部尚书,宁波人又称该地为“王府巷”“王尚书第巷”“王府前”。那么念书巷的名字是怎么来的?这里有一个小故事。老宁波人称呼该区域为“廿四间”,宁波老话“廿四”与“念书”发音相近。1927年,以冯孟颛先生为首的“街巷整理委员会”成立,并以“念书”重新命名该街巷,以纪念王应麟。《鄞县通志》载:“念书巷,田名廿四间。宋大儒王深宁(王应麟号)读书于此,故名。”

  历史上,王应麟的父亲王?(huī)藏书丰富,王应麟因此九岁便通六经,十九岁中进士。一生留下《困学纪闻》《玉海》《通鉴答问》《诗地理考》等著述。王应麟不仅喜欢读书、写书,还留下读书笔记多达2628条,涉及各类典籍近百部,这些笔记汇于《困学纪闻》中。梁启超称《困学纪闻》是清代考据学的先导,光是清代考据学者为其做注的就多达八家。

  如今的念书巷已经和云石小区居民楼融为一体。进入小区,沿主路向前,道路两旁的居民楼楼牌都以“念书巷”命名。为了纪念王应麟,镇明路上现有王应麟教授孩童学习的雕塑;每年4月鄞州区都会举办王应麟读书节,今年已是第十届。

  宁波晚报记者朱立奇 文/摄

  ●新闻多一点

  与书有关的地名,文献名邦余姚还有一条“图书馆路”,顾名思义,因余姚图书馆位于此路命名。

  历史上的镇海县泰邱乡九峰地区,当地乡绅叶振元等人经过募建,在清光绪四年(1878)建成九峰书院,后改名九峰养正小学堂。因山上有书院,山下的村子更名为“书院村”。

  有书也得有笔,奉化西坞有一座“笔架山”,关于此山有许多传说,因为风景秀美,当地村民又称之为“小黄山”。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书院巷、念书巷、图书馆路…宁波这些地名与"书"息息相关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4-23 07:01:00

  书香之城宁波,除了以天一阁为代表的藏书楼,还有不少与“书”息息相关的地名,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有一段宁波人的读书故事。

  大、小书院巷

  昔日月湖书院曾坐落于此

  说到与书有关的地名,就不能不提“隐藏”于月湖附近的大书院巷、小书院巷,具体位置在偃月街石浦大酒店后面。

  宁波文化艺术研究院青年学者周东旭告诉记者,之所以称为“书院巷”,是因为月湖书院曾坐落于此。“早在清代就有这两条巷的记录,只不过称作‘书院弄’,后来不知怎的,被人叫着叫着就成了‘大书院巷’和‘小书院巷’。1935年,宁波市重新整理地名,将这两个名称确定下来,从此,这两个称呼再也没有改变过。

  历史上关于月湖书院的记载不少。该书院始建于清朝初年,在雍正、乾隆时期迎来两次大的发展,规模扩张,教育质量大有精进。清末,随着教育改革,书院更名为师范学堂,最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如今,以月湖超然阁为坐标,向南步行百米,可以看到一块石碑,上刻“月湖书院旧址”几个大字,正文又有几十个字,简略地向介绍了月湖书院的前世今生。

  在大书院巷,有一栋墙门高耸的“大户”。这栋建造于民国、兼具中西方建筑风格的住宅,是地质学家翁文灏的老宅。翁文灏是地道的宁波人,早年生活在高桥石塘村。后来由于家庭遭遇变故,全家搬到月湖边上的大书院巷。翁文灏很会读书,不满20岁就考入比利时鲁汶大学地质岩石学专业,23岁毕业回国,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

  随着城市改造,大、小书院巷的居民早已整体搬迁。据留守现场的工作人员透露,书院巷并不会拆迁,而是原址进行保护。希望这两条历史悠远的老巷早日迎来与市民重见的一天。

镇明路上的王应麟雕塑。

  念书巷

  为纪念大儒王应麟而命名

  宁波城里还有一条“念书巷”,具体位置在离第一医院后门一街之隔的云石小区内。别看现在的念书巷只有200多米长,历史上关于这条巷子却有着太多的传奇故事。

  南宋大儒、《三字经》编订者王应麟的祖居地就在念书巷内。由于王应麟官至礼部尚书,宁波人又称该地为“王府巷”“王尚书第巷”“王府前”。那么念书巷的名字是怎么来的?这里有一个小故事。老宁波人称呼该区域为“廿四间”,宁波老话“廿四”与“念书”发音相近。1927年,以冯孟颛先生为首的“街巷整理委员会”成立,并以“念书”重新命名该街巷,以纪念王应麟。《鄞县通志》载:“念书巷,田名廿四间。宋大儒王深宁(王应麟号)读书于此,故名。”

  历史上,王应麟的父亲王?(huī)藏书丰富,王应麟因此九岁便通六经,十九岁中进士。一生留下《困学纪闻》《玉海》《通鉴答问》《诗地理考》等著述。王应麟不仅喜欢读书、写书,还留下读书笔记多达2628条,涉及各类典籍近百部,这些笔记汇于《困学纪闻》中。梁启超称《困学纪闻》是清代考据学的先导,光是清代考据学者为其做注的就多达八家。

  如今的念书巷已经和云石小区居民楼融为一体。进入小区,沿主路向前,道路两旁的居民楼楼牌都以“念书巷”命名。为了纪念王应麟,镇明路上现有王应麟教授孩童学习的雕塑;每年4月鄞州区都会举办王应麟读书节,今年已是第十届。

  宁波晚报记者朱立奇 文/摄

  ●新闻多一点

  与书有关的地名,文献名邦余姚还有一条“图书馆路”,顾名思义,因余姚图书馆位于此路命名。

  历史上的镇海县泰邱乡九峰地区,当地乡绅叶振元等人经过募建,在清光绪四年(1878)建成九峰书院,后改名九峰养正小学堂。因山上有书院,山下的村子更名为“书院村”。

  有书也得有笔,奉化西坞有一座“笔架山”,关于此山有许多传说,因为风景秀美,当地村民又称之为“小黄山”。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