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 沈莉萍
今年5月12日是第109个“国际护士节”,今年我国的主题为“致敬护士队伍,携手战胜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宁波“白衣天使”们逆行出征,英勇无畏地投入防控第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就算用生命交换,也要保卫住武汉。此后,无论工作有多艰苦,患者情况有多复杂,我都以最大的努力去争取”;
“52天驰援武汉的工作对我来说是一次历练”;
“患者一个接着一个好转,转科,痊愈,出院,这些让我们觉的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
“正因人是最宝贵的,能够照顾人使他康复,是一件神圣的事”……
今天上午,在宁波纪念“5·12”国际护士节暨表彰大会上,8位援鄂护士和坚守本地的护士深情回忆这段永生难忘的时光,让我们来聆听“天使”们的战“疫”故事——
就算用生命交换,也要保卫住武汉
周拓 宁波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
从未想过,我的2020年是这样开始,也没有想过我的职业生涯里会有这样一段援武汉经历。正是这段经历,让我变得脆弱又坚强,也让我更加懂得医院对于我的意义,护士职业对于我的意义。
尽管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真的没有想到,出发指令离报名时间仅仅隔了4个小时不到。面对亲人的担忧与不舍,我一直很坚强,直到看到医院党委书记送别时的泪眼,看着她一遍遍帮我打理行李、背包,整理衣服,那一刻我哽咽了。我突然明白了此行的意义,一名普普通通的护士有机会去扛起救国救民的重任,何其有幸,何其光荣。我也突然明白了自己身上不仅承载着全院甚至全宁波同行的厚望,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爱。
我们星夜兼程,转了两趟火车,直奔疫情核心区。到达武汉已经是凌晨时分,望着还在睡梦中的生病了的武汉,我轻轻说了一句:“武汉挺住,我来了!”
正式接管后,我才了解到武汉疫情的真实情况。当时,武汉已经进入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刻。每日确诊人数高速增长,其中包括医务人员。医院床位爆满,还有大批患者因为没有床位,无法及时接受治疗。医疗队防护物资十分紧缺,只能保证两三天的临床需要量,疫情会以怎样的速度发展,会往哪个方向发展?一切都是未知。
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新冠疫情给我们的一记迎面痛击。接连几天,死神接二连三地夺走我的患者。那一刻,我接受了一个事实,我们正在经历新冠重症肺炎的一波死亡高峰期。压抑和痛苦之下,那些走向死亡的患者依然在持续地给我以强大的力量。
记得那是一位52岁男性患者,因为病情恶化,需要转院。在转院前他要求我给他纸和笔,然后在纸上写下“我老婆呢?我的遗体捐国家 ”几个字。那几个歪歪扭扭的字狠狠刺痛着在场所有人的心。我明白,不是他不会写字,而是凶残的病魔消耗了他所有的力气,这是他强忍痛苦拼尽全力写下来的遗愿。转院前一天,我看他极其艰难地发了一条短信给自己的妻子,说:“可以准备后事了。”他的妻子回:“你要扔下我,我不同意。”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后来,那位患者还是没有活下来,他觉得自己已经差不多了,拒绝接受治疗,要把医疗资源留给更需要的人。
就是这位患者,尽管他离开了人世,却在我心里埋下了一个信念:就算用生命交换,也要保卫住武汉。此后,无论工作有多艰苦,患者情况有多复杂,我都以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因为我知道,每一分每一秒的努力,都可能挽回一个鲜活的生命。
当最后离开武汉时,看到很多来送行的曾经的患者,当车子所到之处道路两边武汉人民挥着国旗大声说着谢谢你们的时候,当看到阳光下充满希望的城景,我情不自禁的落泪了,我明白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从未倒下过。
我很感激我的职业,它让我懂得了生命的可贵,职业的崇高,被需要的幸福。休整过后,重返岗位,我将继续前行,为护理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援鄂期间,我曾经哭过两次
陈明君 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护士
我是宁波援鄂医疗二队的总护士长。2月9日我们带着国家的使命,领导的嘱托,家人的牵挂踏上了武汉的征途,3月31日我们满载武汉人民的感谢平安地回到了宁波。52天驰援武汉的工作对我来说是一次历练,我的人生也拥有了宝贵的经历,我为自己是武汉保卫战中的一员感到非常的骄傲。
武汉刚开始的工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时间紧、任务重”。队员们还没有来得及打开行装,就接到晚上要收治病人的命令。这是一支刚刚组建不到24小时来自宁波市及县市级十二家医院的100名护士组成的护理队伍,我这个临危受命的护士长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选出6名组长,完成排班,确定班次和人数,既要保证救治需要的护理人力,又要兼顾队员的休息时间,排班要做到科学合理,这就是非常时期的挑战,必须快速高效地完成任务。在此情此景下,宁大附院的10名护士和慈溪妇保医院的6名护士进行严格的院感培训后,第一批进舱。第一天收治病人的情形,让我真真体会到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整个院区的救护车鸣笛声彻夜响起,我们病房48张床,在48小时内全部收满,对我们的业务和体力都是严峻的考验。幸运的是,在阮列敏书记、王珊珊院长的带领下,全体医护人员众志成城,清洁区的管理我们做到了同济光谷院区的标杆科室,我们接管的E3-2病区成为第一个清零的科室!我们的医疗队员实现零感染目标。
回想援鄂期间,我曾经哭过两次。第一次是我的组长对我说,“护士长你不要进舱,我来采样”。咽拭子采样是一个高风险的操作,采样者的感染风险相应增加,我们的护士没有采样的经验,说心里话,当时病区董主任和我商量医生采还是护士采的时候,我犹豫了,让护士采样,面对年轻活泼的面孔我于心不忍,让医生采样,患者的各项指标已经让他们倍感压力。危难之中,需要一份承担,所以我最终决定我先进病区采样,然后相对固定人员集中采样,减少风险,节约防护用品。几周后,我们的组长都会主动的跟我说,护士长让我来采吧,你不用进舱了。这时候我流泪了,谢谢我亲爱的战友把风险留给自己,把平安送给了我。
第二次流泪是因为病人的依赖。记得一位84岁的老人,全家人都感染,但他始终否认自己得了新冠肺炎,总是不肯配合采样。我进舱看到老人正在吃饭,微微颤抖的手拿不稳勺子,我走过去坐在他的床边,接过勺子一口一口地喂他,一小碗的饭吃了足足半小时。我半小时的陪伴,让老人感受到了亲情,趁老人心情好转,我在纸上写了“核酸已经有一次呈阴性了,再呈现一次阴性,就可以回家了。”“我是共产党员请相信我,党员是不会骗人的”,老人配合地躺下。当我采样后转身离开的时候,他拉住了我的手,舍不得我走,我流泪了。
新冠肆虐的时候,救死扶伤是护理人的本色,我们的付出是我们应该做的。国家危难的特殊时刻总是短暂的,危难和辛苦,已经过去,无论有无去过武汉,护理人深知人民的健康,护理人有一份义不容辞责任和担当,都是兢兢业业地履行着各自的使命。
奉献与责任,生命因我们而美丽
张梦梦 慈溪市人民医院医疗健康集团护士
有人这样描绘护士,一身雪白的衣装,穿出的是圣洁和美丽。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份救死扶伤的使命,扬起的是温暖与爱心。
因此当疫情来时,南丁格尔的奉献精神就激励我去支援武汉,也让我明白“奉献”真的不是嘴上说说这么简单。记得第一个星期,虽不是第一次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及带着N95口罩,但却是第一次隔离病房工作那么长时间,也或许是还很不适应这里的环境吧,凌晨的班,快下班的时候,我就有一种心慌、胸闷,胃难受的感觉,衣服瞬间湿透,当时我想“坏了,要坏事了。”果不其然,呕吐物已经到了我的嘴巴,最后还是强忍着被我吞了下去,我怕影响战友们的情绪,没有吱声,坐着休息了会,好多了,然后快速进入工作状态,等我把状态调整好了,我给老公打电话不小心说漏了嘴,还让他好一阵担心。
在51天时间里,因为我们的坚守,我们的奋战,患者一个接着一个好转,转科,痊愈,出院,这些让我们觉的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因为我们是医者。
其实护士不仅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也要有救死扶伤的使命感。一对老年夫妻患者让我懂得使命在肩的不易,由于老奶奶的是一位痴呆的新冠患者,我上班的时候总是特别留心她,在给她做护理的时候我特别有耐心,当她不配合的时候,我会与老爷爷一起引导她配合治疗。在做好其他患者护理工作后,我也顾不上喘口气就又去他们的病房,帮助老爷爷按住老奶奶,防止她拔掉针筒。同时,我会和老爷爷多聊聊天,积极开解他们的心结,为他们加油打气。同时对他们的要求,我也尽力满足,把自己唯一的拖鞋也送给他们,当他们出院时也给我们写了感谢信。
这份珍贵的经历加深了我对护理事业的理解,回到工作岗位后,我继续以援鄂精神为指引,牢记救死扶伤的职责,用精湛的业务技术和仁爱的心,满怀激情地投身于优质护理服务之中,守护健康与生命,以此不负殊荣与赞誉。
同仁们,我希望和你们一起携手,继续发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甘于奉献的大医情怀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大无畏精神,把抗疫精神转化为新的动力,全心全意热爱护理事业,终生做仁慈的天使,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尽最大的努力去减轻病人疾苦,将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伟大的护理事业,争做当代中国的南丁格尔。
感动自己,成就彼此
张艳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护士
我是2017年走上护理管理岗位,所在的急性感染科一直以来承担着公共卫生职能。正因为经历过甲流、登革热等等一系列疾病的救治,所以在去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就做好了准备。如果真的出现了本地病例,我和科室的战友们将会冲在最前线。
1月19日得到通知医院要进行新冠应急演练。当天下午就收治了一位待排患者,还容不得我细想和梳理,战斗已经开始了。接下来的几天上完日班继续上夜班,几乎是24小时连轴转。有太多的工作需要完善和处理,生怕哪个环节有疏忽有漏洞。
那天晚上接到好几个同事电话,安慰我注意保护好自己。虽然不是第一次面对传染性疾病,但对一种全新的疾病,不能说毫无畏惧。所以一度很害怕听到同事们的安慰与鼓励,怕暴露出自己的脆弱;面对家人,也同样害怕他们担心,更多地表现出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不过真到了病房,面对千头万绪的救治工作,面对刚刚进入病房异常无助的患者,其实种种情绪都会放在一边,心里只有一个想法:照顾好我的病人,成为他们坚强的后盾,让他们尽快康复!1月23日下午第一名确诊患者入住15楼负压病房,正逢我顶班,在院感老师的监督下,再次确认无误后进入负压病房。那是一位40岁左右的女患者,各项情况都还稳定,测完生命体征和安抚完患者情绪后,坐在旁边的隔离病房。
那天天气阴冷,外走廊的窗户又是打开的,虽然穿着两套衣服外加防护服穿梭在外走廊依旧寒风刺骨,有时候越忙你越没有时间思考,那天独自在病房呆了将近3个小时,等我处理完病人脱去防护服已是晚上19:00。
随后的几天开始筹备14楼的病房改建和物资筹备。同时要做好科室护士的心理疏导工作,每个人都会恐惧每个人都会有压力,我能做得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保护好她们。大年三十给大家发的群红包封面是“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当时唯一的心愿。以前我做护士我只需要做好自己,这次不一样我需要带好这支团队,确保大家完好无损的回家。
这次疫情带给我深深的体会是被自己感动、被彼此成就。多年后回忆起来,大声的告诉我的孩子“想当年妈妈可是参加过新冠疫情的”!
我们唯有把爱、勇气、希望传递给患者
茹婷 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护士
我至今记得那天我把去隔离病房工作的事告诉爱人时,他泪眼婆娑的模样。我没跟他商量便主动报名参加抗疫一线,我知道他的不解也明白他的担心。我告诉他,现在是医院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不想当逃兵,请你理解我,也请照顾好两个孩子。更何况我是党员,更应责无旁贷、冲锋在前。
2020年1月21日,战疫打响的第一天,我和万千逆行者一样成为了隔离病房里的一名白衣战士。厚厚的防护服是我们的战袍,救死扶伤的信仰是我们的武器,我们总在工作中相互勉励:“防护服虽然不透气,但是特别保暖。口罩确实闷,咱们少说话就行。”
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记得年二十九,我在隔离病房的第三个夜班。我主管的一位患者高烧不退,他满脸恐惧地追问我:“护士,我还挺得过去吗?”八天的高烧,封闭的环境,逐渐瓦解了他的意志。但我斩钉截铁地告诉他:“一定会好的,我们一起加油!”我注意到他由于情绪低落,几乎没有进食,即便输液一整天也无法得到充分休息与营养摄入,甚至还在我轮班时晕倒过两次。为此,我特别叮嘱接班的护士要关注他的病情变化。凌晨下班回到家,我却得知了他又一次晕倒的消息。没有丝毫犹豫,我立刻到厨房煮了一碗面,再打的送回了医院,并留下字条告诉他:“一定要吃下去!”后来,当班的同事告诉我,一天未进食的他哭着将一碗面都吃完了。幸运的是,经过大家地不懈努力,患者终于康复出院。
在未知的病毒面前,我们唯有把爱、勇气、希望传递给患者。年初三,病房来了一家三口,孩子爸爸发着高烧。收拾垃圾时,我发现有两份盒饭几乎没动过,小朋友可能是吃不惯,爸爸也许是高烧没胃口。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一家子在宁波没有亲戚,朋友也在居家隔离中我就自告奋勇地说:“这段时间,我来给孩子送饭吧,病毒需要强大的抵抗力,不吃饭怎么行。”我利用空余时间,争取给他们做各式饭菜来补充营养,特别给高烧的爸爸煮粥蒸蛋。可没想到,孩子特别喜欢吃我做的饭菜,就这样我成为了他们的“临时家属”。
日常工作中,除了打针送药、病房清洁、生活服务,我们还会对患者进行心理疗愈。我常常能听到患者这样问我:“护士,我还能挺得过去吗?太难受了,高烧时头痛欲裂,生不如死!”那时,我会给他们讲述那些治愈患者的经历,帮助他重建信心,更加积极乐观地配合治疗。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我和全国各地一线的抗疫同仁一样,为了节约防护服和时间,忍受着工作时间尽量不喝水、不进食、不如厕的“三不”考验。每次完成日常护理和消毒工作后,总是汗流浃背,就连护目镜也蒙上了水汽。工作虽然辛苦,但我们也用真心、爱心和责任心收获了患者的理解和关心。患者常常会关切地嘱咐我:“打完针赶紧离开病房,这里太危险了!”“你们戴着口罩肯定太闷了,少说话。”患者的真情流露、治愈出院,让我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无悔当初的职业选择,也无悔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在隔离病房连续工作22天后,我被领导强制轮休,居家隔离。恰在此时,工作群里发出报名武汉的消息,我立刻又报了名。虽然最后驰援武汉并未成行,但我已无愧于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共产党员的本色初心。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脱下这身防护服,我将继续坚守在护理岗位上,用我的爱心与技术去帮助病患,用勇敢和坚守去诠释医务人员的责任和党员的担当。
我看不见你的脸,但我会永远记住你们温暖的眼神
蔡利玲 余姚市人民医院护士
因为新冠疫情,我在今年1月22日进入负压病房,与病毒奋战的14天,让我感受到护理人的职业价值,也让我倍感温暖。
1月21日傍晚16:50接到通知,18:00点培训,培训后回家准备简单的生活用品,晚上进负压病房准备收治病人。回到家跟老公简单地讲了下情况,看得出他很担心,但也很支持我,让我感觉少了份内疚。当时我也不敢给爸妈打电话,虽然他们习惯了我春节我上班,但知道我跟新冠患者近距离接触肯定会很担心。
1月22日凌晨3点我院收治第一位病人,因为对负压病房感到陌生,我有些许焦虑。虽然有护理部、院感科、后勤等科室的帮助,但一线治疗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何合理安排进病房的时间和频率?如何合理放置各区域的物品?如何进行垃圾投放的对接?临时聘用的勤工如何管理?各班职责如何确定?环境如何合理消毒?针对问题,我着手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流程,保证工作有序开展。
负压病房不同于普通病房。防护服密封性强,穿上后感觉透不过气来,衣服被汗水湿透,脱掉口罩,脸上都是深深的勒痕,甚至还会过敏。为了节约防护用品,我们甚至做到了8个小时不上厕所。护目镜起雾,加上层层的手套,使平时熟练的护理操作变的笨拙,回到休息室,感觉整个人都虚脱了。从医院的公众号里得知全院40名护士长和其他科室同事们,在两小时内完成了舒缓病区、感染病区的搬迁、转员等全部工作;先后共有6位护理姐妹挺身而出,奔赴武汉,姐妹们的努力鼓舞我重新振作起来。
坚守负压病房的动力莫过于患者的肯定。2020年1月31日,宁波市首例治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经积极治疗,在我院顺利出院,出院时他对我说:“我看不见你的脸,但我会永远记住你们温暖的眼神。”他回到家给我发了一条信息说:“阿蔡姐,这段时间谢谢你们!”之后,我们在整理他的床单位时,看到他留下的写着“感谢逆行者”的纸条,元宵节他还通过微信给我们送来了祝福,这一切都让我们体会到这份职业坚守非同寻常的意义。
“每逢佳节倍思亲”,闲下来时也会想念亲人。哥一直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去,爸妈也发来了微信,老公会带着儿子跟我微信聊天,微信里儿子自豪的说妈妈你真牛,可是我好想好想抱抱他,陪他守岁。
春天终将到来,疫情得到控制。告别负压病房,回归熟悉的岗位,看到亲切的面孔,做着熟悉的工作,救死扶伤依旧是我不变的使命。最后,我想用南丁格尔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正因人是最宝贵的,能够照顾人使他康复,是一件神圣的事。”
越是艰险越向前
汪儿 海曙区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2年间,我从一名普通护士成长为单位的护理部主任、区护理质控成员,一步一个脚印前进着;17年前,作为区隔离点第一梯队成员抗击非典,经过多岗位的实践锻炼,积累了丰富的院内感染和基层护理经验。十分有幸先后获评首批宁波市十佳护士、抗击“非典”先进个人、优秀党员等荣誉,今年2月很荣幸获得宁波市第一批战“疫”先锋,我深深地为我是一名护理工作者而感到自豪!
在今年1月底,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作为一名党员,看着身边的老同学们奔赴援鄂一线,我的内心倍感煎熬。尽管儿子即将中考、丈夫同样是医务人员,我们都将无暇顾及家里,但我还是向局党委递交了请愿书......根据全区防控工作安排,正月初四,我被派往海曙区第2个启动的集中医学观察点,作为小组组长带领团队开展各项工作。
集中医学观察点的工作琐碎而细致,工作量大的同时,我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非常大。在29天的观察点工作期间,平均一天要接150个电话,每次刚准备吃饭电话就响了,等忙完再回来,饭菜早已冰凉。穿着厚重闷热的防护服和佩戴N95口罩本就难以呼吸,还要一次次完成医学观察、健康宣教、日常消杀、心理辅导、送餐送物资等工作。晚上要多次巡视消防通道是否畅通,隔离人员有无突发状况,凌晨接收新转入和转出隔离人员更是常事,一个班次来回数次,也将我们的体力逼到极限......但我们都在咬牙坚持。通过点上精密管控医学观察对象,我们及时发现疑似病人并转运至定点医院。每当听到解除隔离对象离开时的那一句句“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时,我顿时觉得所有的劳累和委屈都是值得的。
还记得有一个孩子,身边亲人都收治入院,他被送到观察点后情绪不稳,住院的母亲也一直质疑我们的工作。我时刻注重孩子的心理疏导,和他母亲每天电话沟通,一天天下来,孩子的情绪越来越好,他的母亲也逐渐理解了我们。在解除隔离后,这个孩子给我写了一封感谢信,我珍藏至今。到现在,孩子和他妈妈也时常会给我打电话,说起对我的思念,并让我一定保重身体,等疫情结束了一起聚聚,让我感动万分。
像这样的医学观察点,在海曙区累计开设了32个,进驻医务人员200余名,集中观察人员6500余人次。从大年三十起,我们24小时守住海曙交通入口第一线,机场、汽车南站、客运中心、高速路口,哪里都有我们护理工作者的身影。
随着防控形势的变化,我们又面临境外输入风险。为做好重点地区返甬人员的综合服务工作,海曙区在原有5个综合服务点基础上,在2日内增开6个综合服务点。“若有战,召必回”,我再次主动请缨。那晚9点,我与另外3名组员同时到达综合服务点,当时79名机场、火车站返甬人员已同步到达。还未来得及熟悉环境,我们就紧急收住、收集信息,这一忙就是通宵,直到第二天早上6点,才完成采样送检、核对解除等工作,稍事休息,才发觉自己手脚微微发抖。接下来的日子都是近百人的快进快出,工作强度大,每天只睡3-4小时是常态。我了解到,全区最高当日有540人入住综合服务点,截止到8日累计入住5919人次并开展核酸检测。
我们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而我只是海曙区抗疫队伍中的一个缩影。那么多“忘我”的他和她,没有豪言壮语,舍小家为大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始终践行着白衣天使的初心。
毎一种坚守,也是奋勇向前
章丁丁 象山一院医健集团丹城分院的护士长
疫情当前,我们社区医务人员作为疫情的“守门员”,虽然不像援武汉医疗队员那样千里驰援,也不像隔离病房的医务人员那样争分夺秒的抢救病人,但每一种坚守又未尝不是奋勇向前。
我们丹城分院承担了城区两个街道的基本公共卫生,疫情开始至今共负责9个临时隔离点的工作、指导335家规上企业的复工复产及60家学校和幼托机构的健康复学,统计至5月8日累计随访92965人次,解除隔离6487人。
1月下旬以来,我们每位社区医务人员都以饱满的状态连续工作着,有个别医生一人要管理五六十名居家隔离人员,对每一位隔离人员开展入户面访,一天两次测体温并记录,健康告知,跟踪随访等,是每天的日常;我们中有人累到面瘫的、有人因入户随访被居民投诉的、也有人不被小区住户理解进不了家门的……凡此种种,也是日常。
记得在隔离点工作时,有一天,我按例去房间测温,有位隔离人员一看见我便想关门拒绝,口中还念叨着:“你已经量了一百遍了,我每天呆在宾馆,哪儿都不能去,睡的头疼,能不能别来烦我。”见此情形,我没有强行测温,而是跟他拉起了“家常”:“大哥,我听说你是怕影响家里人,主动上报隔离,说明你觉悟高,是个好公民。你不能回家,担心家人,的确很苦闷,这些我都能理解的。现在最重要的事,就是我们一起把后续的工作做好,确保你和家人的健康安全。”听着我的耐心劝说,隔离人员的情绪渐渐平静下来,对后续工作也变得非常配合。
疫情期间,我组织成立了丹城分院的“抗疫护理小组”,建立了钉钉群,每天在群里讨论工作中的难点与要点,分享交流经验,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分院护士们个个满腔热血,纷纷上了“战场”。她们有的风吹日晒坚守门岗,测体温、查甬行码、问流行病学史,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有的冒着严寒天气每天奔波在上门面访的路上;有的孜孜不倦地做着企业复工的健康指导;有的一天三次在校园里指导消毒、晨检、午间就餐……我们用脚步丈量社区,用冲锋抗击疫情。
在疫情防控中,一人忙不算忙,夫妻两人忙才是真的忙。我先生是象山县急救站医生,自疫情开始,我们俩人忙起来昼夜不分了根本没有上下班的概念,孩子托给老人照顾,睡觉时手机铃声开到最大,随时待命。好在年幼的孩子非常懂事,面对我们的愧疚,还小大人一样地安慰我们:“爸爸妈妈,我知道,我又要被送去外婆家了,你们放心,我会乖乖听话,保护好自己。等你们把病毒赶跑后再来接我吧。”
画家梵高曾说: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我有幸生长在这个充满爱和希望的伟大时代,有幸在抗击新冠疫情战役中冲上一线,更有幸在洗礼和淬炼获得成长,我相信,口罩遮不住我们的勇敢,疫情抵挡不了我们的精神,终将有一场胜利的狂欢等着我们!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