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烟生晚饭几渔舟!东钱湖的“殷湾渔火” 原是这么来的
稿源: 甬上   2020-05-11 16:04:00报料热线:81850000

  《殷湾渔火》

  烟生晚饭几渔舟,有客相看倚画楼。

  枫叶芦花相掩映,斜风细雨半沉浮。

  鸥眠应怕余光逼,鱼戏还惊倒影流。

  明灭殷湾浑不定,云山夜夜助清幽。”

  ——清 忻鉴

  《鄞县志》里对殷湾渔火写得更清晰——

  “东钱湖北面的殷家湾,旧时渔户糜集,渔舟泊岸,每当夜色朦胧、星月无光之际,有渔火闪烁、渔歌吆喝。”

  日前,钱湖十景之一,此前已消失数十年的“殷湾渔火”再现东钱湖畔。旅游资料这么写道:“大对船”高挂桅灯,“小朩(pìn)船”点亮照明和诱鱼的“围灯”,大小渔船随风摇曳,黄色的灯火倒映在粼粼波光里闪烁跳跃……【相关新闻:消失60多年的“殷湾渔火”重现东钱湖

  其实,历史上“殷湾渔火”的船只不是“大对船”为主,那些船只也并不靠岸,而是在当年修的防护堤边上。

  渔火在当年的防护堤边

  枕山面湖的殷家湾位于东钱湖之北,三面朝湖,宛如一弯新月横卧于湖畔。为什么现在这一带的居民中几乎没有姓殷的呢?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始祖应彪在鄮县翁洲安家,到了宋代,应彪十五世孙自吕国卜居东钱湖应家湾。宋朝时有人在写邑志时,把“应”写作“殷”,以后旧谱多写“殷”字。就这样,地名就成了“殷家湾”。

  东钱湖镇文化研究会顾问、世代居住在殷家湾的郑学芳告诉记者:殷家湾分为西村、中村和东村,西村就是今天的莫枝村,也是当年“殷湾渔火”最繁盛的地方;中村和东村是今天的殷湾村。

(郑学芳给记者讲述防护堤的位置)

  记者看到,这些一个个小岛似的断断续续的防护堤,仔细看,可以看到有大石块整齐地垒起堤坝的痕迹。

  “渔船都是停在靠近湖边的防护堤上。这个防护堤也是王安石当年修建的,由于湖水的浪很大,防护堤能够起到防风防浪的作用,便于居民岸边取水洗衣等。防护堤上种了高高的芦苇,可以给停歇的渔船挡风防雨。现在这些防护堤还留下不少。”郑学芳说。

  记者在史书上查询,东钱湖最初成于春秋,唐朝天宝三年(744),鄮县令陆南金相度地势,开广湖区,筑堤连接,形成了人工湖泊。真正大修东钱湖水利的就是著名的王安石。

  宋庆历七年(1047),27岁的王安石任鄞县县令。上任伊始,正逢大灾之年,为生民着想,他实地勘察,经游数百公里,将所感所想写成奏章,当即上书两浙转运使,陈述水利之要,制订治水规划,投入民力10余万工,开始浚治东钱湖。

  通过“除葑草、立湖界、起堤坝、决陂塘”,“限湖水之出,捍海潮之入”,使“七乡三邑”(鄞县、镇海、奉化)受沾濡,“大旱甚早,而卒不知有凶年之忧”。

  “殷湾渔火”来自普通渔船

  东钱湖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辉煌的渔业时代。渔船出了出海捕捞的“大对船”,主要是普通渔船“油丝船”和“划划船”

  85岁的郑乾康14岁就在“大对船”上工作,直到60岁下船,整整46年。

  郑乾康告诉记者:“大对船”是用两条船拉着一张网捕鱼的方法,基本两个船搭对作业。“大对船”通常长3丈,宽1丈。实际尺寸也就大概10米多,宽3米多。每年阴历八月十六,“大对船”齐刷刷地出海去捕鱼,因为这时台风基本消失了,直到第二年谷雨季节才返回,平常就在在沈家门靠岸。“当时沈家门就有我们东钱湖王家的三个大社,捕鱼的人很多啊!”

  “大对船”出海需要经殷湾村旁边的莫枝堰,过中塘河,在宁波九眼碶下甬江,前往东海捕鱼,归来时,则依靠人力沿莫枝堰滑道拖行至湖内,渔船通常都停靠殷家湾内。“大对船”的桅杆也在过老江桥的时候降下来了。因为“大对船”上捕鱼的都是东钱湖人,离家8个月,肯定都是回家住的,怎么可能会重新升起桅杆点灯呢?

  郑乾康和郑学芳都认为,日前公布的旅游资料上的关于“殷湾渔火”来自“大对船”的表述是不准确的。很多“大对船”都是到东钱湖来休整和维修的。郑乾康回忆道:“抗日战争的时候,由于镇海口被日本人侵略,很多‘大对船’就躲到了东钱湖,那时最多大概有300多对吧。”

  相反,“殷湾渔火”主要来自于“油丝船”和“划划船”,而且有不少渔船来自绍兴等地。一位郑大爷告诉记者,“绍兴人捕鱼很有方法,不同季节捕捞不同的鱼,那手法比宁波人多多了!他们因为家在外地,所以都是住在船上的。”

  “这些以船为家的渔民每天傍晚,在船头用‘缸灶’生火做饭,点着煤油灯照明。在中舱休息睡觉,后舱摇船摇橹。船头和中舱之间有活水舱养抲上来的活鱼。这些停在防护堤芦苇边的船只少则几十,多则几百,因此每天都可以看到‘殷湾渔火’的场景”。郑学芳补充道。

  正如清代忻宇春所写——

  水阔烟深望渺然,霎时渔火满前川;

  客舟过处添愁思,疑是寒山寺外眠。

  这些星火点点的美丽渔火中,

  一定会有不少浓浓思乡的愁绪……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烟生晚饭几渔舟!东钱湖的“殷湾渔火” 原是这么来的

稿源: 甬上 2020-05-11 16:04:00

  《殷湾渔火》

  烟生晚饭几渔舟,有客相看倚画楼。

  枫叶芦花相掩映,斜风细雨半沉浮。

  鸥眠应怕余光逼,鱼戏还惊倒影流。

  明灭殷湾浑不定,云山夜夜助清幽。”

  ——清 忻鉴

  《鄞县志》里对殷湾渔火写得更清晰——

  “东钱湖北面的殷家湾,旧时渔户糜集,渔舟泊岸,每当夜色朦胧、星月无光之际,有渔火闪烁、渔歌吆喝。”

  日前,钱湖十景之一,此前已消失数十年的“殷湾渔火”再现东钱湖畔。旅游资料这么写道:“大对船”高挂桅灯,“小朩(pìn)船”点亮照明和诱鱼的“围灯”,大小渔船随风摇曳,黄色的灯火倒映在粼粼波光里闪烁跳跃……【相关新闻:消失60多年的“殷湾渔火”重现东钱湖

  其实,历史上“殷湾渔火”的船只不是“大对船”为主,那些船只也并不靠岸,而是在当年修的防护堤边上。

  渔火在当年的防护堤边

  枕山面湖的殷家湾位于东钱湖之北,三面朝湖,宛如一弯新月横卧于湖畔。为什么现在这一带的居民中几乎没有姓殷的呢?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朝时,始祖应彪在鄮县翁洲安家,到了宋代,应彪十五世孙自吕国卜居东钱湖应家湾。宋朝时有人在写邑志时,把“应”写作“殷”,以后旧谱多写“殷”字。就这样,地名就成了“殷家湾”。

  东钱湖镇文化研究会顾问、世代居住在殷家湾的郑学芳告诉记者:殷家湾分为西村、中村和东村,西村就是今天的莫枝村,也是当年“殷湾渔火”最繁盛的地方;中村和东村是今天的殷湾村。

(郑学芳给记者讲述防护堤的位置)

  记者看到,这些一个个小岛似的断断续续的防护堤,仔细看,可以看到有大石块整齐地垒起堤坝的痕迹。

  “渔船都是停在靠近湖边的防护堤上。这个防护堤也是王安石当年修建的,由于湖水的浪很大,防护堤能够起到防风防浪的作用,便于居民岸边取水洗衣等。防护堤上种了高高的芦苇,可以给停歇的渔船挡风防雨。现在这些防护堤还留下不少。”郑学芳说。

  记者在史书上查询,东钱湖最初成于春秋,唐朝天宝三年(744),鄮县令陆南金相度地势,开广湖区,筑堤连接,形成了人工湖泊。真正大修东钱湖水利的就是著名的王安石。

  宋庆历七年(1047),27岁的王安石任鄞县县令。上任伊始,正逢大灾之年,为生民着想,他实地勘察,经游数百公里,将所感所想写成奏章,当即上书两浙转运使,陈述水利之要,制订治水规划,投入民力10余万工,开始浚治东钱湖。

  通过“除葑草、立湖界、起堤坝、决陂塘”,“限湖水之出,捍海潮之入”,使“七乡三邑”(鄞县、镇海、奉化)受沾濡,“大旱甚早,而卒不知有凶年之忧”。

  “殷湾渔火”来自普通渔船

  东钱湖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辉煌的渔业时代。渔船出了出海捕捞的“大对船”,主要是普通渔船“油丝船”和“划划船”

  85岁的郑乾康14岁就在“大对船”上工作,直到60岁下船,整整46年。

  郑乾康告诉记者:“大对船”是用两条船拉着一张网捕鱼的方法,基本两个船搭对作业。“大对船”通常长3丈,宽1丈。实际尺寸也就大概10米多,宽3米多。每年阴历八月十六,“大对船”齐刷刷地出海去捕鱼,因为这时台风基本消失了,直到第二年谷雨季节才返回,平常就在在沈家门靠岸。“当时沈家门就有我们东钱湖王家的三个大社,捕鱼的人很多啊!”

  “大对船”出海需要经殷湾村旁边的莫枝堰,过中塘河,在宁波九眼碶下甬江,前往东海捕鱼,归来时,则依靠人力沿莫枝堰滑道拖行至湖内,渔船通常都停靠殷家湾内。“大对船”的桅杆也在过老江桥的时候降下来了。因为“大对船”上捕鱼的都是东钱湖人,离家8个月,肯定都是回家住的,怎么可能会重新升起桅杆点灯呢?

  郑乾康和郑学芳都认为,日前公布的旅游资料上的关于“殷湾渔火”来自“大对船”的表述是不准确的。很多“大对船”都是到东钱湖来休整和维修的。郑乾康回忆道:“抗日战争的时候,由于镇海口被日本人侵略,很多‘大对船’就躲到了东钱湖,那时最多大概有300多对吧。”

  相反,“殷湾渔火”主要来自于“油丝船”和“划划船”,而且有不少渔船来自绍兴等地。一位郑大爷告诉记者,“绍兴人捕鱼很有方法,不同季节捕捞不同的鱼,那手法比宁波人多多了!他们因为家在外地,所以都是住在船上的。”

  “这些以船为家的渔民每天傍晚,在船头用‘缸灶’生火做饭,点着煤油灯照明。在中舱休息睡觉,后舱摇船摇橹。船头和中舱之间有活水舱养抲上来的活鱼。这些停在防护堤芦苇边的船只少则几十,多则几百,因此每天都可以看到‘殷湾渔火’的场景”。郑学芳补充道。

  正如清代忻宇春所写——

  水阔烟深望渺然,霎时渔火满前川;

  客舟过处添愁思,疑是寒山寺外眠。

  这些星火点点的美丽渔火中,

  一定会有不少浓浓思乡的愁绪……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