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接受央视采访时 井头山遗址考古领队透露了以下这些信息
稿源: 宁波晚报   2020-06-03 14:13:00报料热线:81850000

  在5月30日举行的余姚井头山遗址考古新闻发布会及论证会上,几乎所有专家都提到一个名字,井头山遗址考古领队孙国平。  

  众人感谢他的“执着追求”,说他每次讲到井头山就很“兴奋”。如此这般,才有了今天展现世人面前8000年前史前文明的光辉画面。

  孙国平是宁波慈溪人,是北京大学考古系成立后的第二届学生,现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研究员。

  大学毕业后,孙国平一直在省所工作,2004年起,他便是田螺山遗址的发掘领队。

  6月2日下午,央视新闻直播井头山考古发掘现场,面对镜头,孙国平再次向大众“隆重推荐”了他心心念念的井头山。

  央视新闻直播画面截图。

  井头山遗址距河姆渡约10公里

  750平方米的钢结构考古基坑西北方向100米左右,便是海拔72米的井头山。

  从卫星图上看,河姆渡在四明山北侧山脚下,而田螺山和井头山在四明山北边一条余脉的南侧山脚下,河姆渡距两者10公里左右。

  翻拍自宣传册。

  今天我们说宁绍平原,但8000年前,宁绍平原并不存在。“只是一个古海湾区,古海湾跟丘陵交界处散落着一些村落”。孙国平一直强调,井头山遗址考古的环境是一个古海岸的环境,跟浙江之前的考古发现都不同

  2013年10月,在余姚一家企业钻探过程中,发现贝壳堆积,当时就确定了这是一处贝丘遗址。

  中国发现过上百处贝丘遗址,在山东、辽宁、福建、广东分布尤多,年代在距今6000年到5000年阶段。井头山惊喜处在于,其碳14测年结果达到7800-8300年前,一举成为爷爷的爷爷,摇篮的摇篮。

  河姆渡、田螺山、井头山是余姚一带最重要的三个史前考古遗址。井头山埋藏最深。其最深的地方在距地表10米左右,也就是海平面以下8米,最浅的贝壳堆积也在地表五六米以下,而田螺山最深文化层只有3米多。

  也就是说,1000年中,先民生活地势的高低相差了5米左右。 

  有编号的文化层。顾嘉懿/摄

  在井头山遗址断面五六米空间内,考古工作者分隔出20多个文化层,时间跨度达500年。基坑东侧贝壳堆积以外地方到达村落外围,还有滩涂跟生活区连接的食物生产、加工场所。

  井头山的发现是偶然的,“却是我们专业上一直非常关注的”,孙国平说,自1973年发现河姆渡,40多年来,考古人对河姆渡文化源头始终一筹莫展,而井头山的发现,或能为此提供解答。

  “用于安装石斧的菜刀形木柄”:最亮眼的明星产品

  在井头山遗址的出土遗物中,大量木桨、木柄等木器令许多观众好奇。在泥水环境中,8000年木器为何不朽? 

  “井头山的有机质遗物,被6米以上的海相沉积覆盖,处于保水的密封环境中,跟地表空气完全隔开。故而保存完好的程度大大超出一般遗址。”孙国平说,之前发现的河姆渡,保存也丰富,如稻谷、炭化米、干栏式建筑的木构件,而今天看到的井头山,有机质遗物包括木器、编织物、种子、动物骨头、米粒甚至树叶,保存情况比河姆渡遗址更好考古发掘中难得看到的编织物,在井头山发现较多。

  还在基坑里的木桨。

  直到直播当天,基坑下方还有许多木桨待清理,“虽然没有发现完整独木舟,但能看到一些船板构件,我们有足够证据相信,当年生活在古海湾的先民,曾划着船桨、驾着独木舟出行,去海上采集贝壳。”

  从出土遗物看,井头山人的生活主要依靠贝类采集、捕鱼和上山狩猎。

  进入基坑旁临时搭建的两个文物库房,能见到初步清理出来的遗物分类。以鹿角为主的动物遗骸、肩胛骨,水牛、狗,还有海洋鱼类的脊椎骨;贝丘遗址得以命名的各种贝类,比手掌大的蚝、螺、蛤蜊、蛏子、毛蚶……

  图片下部是以鹿角为主的动物遗骸、肩胛骨等;上部盒子里是各种贝类。 记者 杨辉/摄

  孙国平们推测,当时的井头山大约生活了几十个先民,却消耗了大量的海洋贝类。这些贝类没有火烧过的痕迹,应该是直接水煮食用,比今天更加“纯天然”。

  遗物中,有一些动物骨头废物利用,被磨成骨凿、骨针,“正适合挑贝壳肉吃”。

  另一间库房,保存更多人类加工痕迹。孙国平隆重推出了井头山人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木器系列,从小到大一整套,可以说是井头山人的工具箱。“通常木器在新石器遗址中非常难保存下来,而井头山出土比较多的木器,让我们清晰看到8000年前人类使用制造的工具,非常惊人。”

  孙国平向镜头展示了一件明星产品,叫“带有石斧的木柄”,或叫斧柄,主干是木头,而上方有个凹槽,正好嵌入打磨过的石块,两者结合,大大增强了工具的效能。

  带有石斧的木柄。

  较大型的木器中还有一块带有木钉的“中国最早有复杂结构的木构件”,从之可以看出“河姆渡榫卯技术在井头山的源头,中国沿海先民已经开始比较熟练地加工木材、建造房屋”。

  另外,还有两头尖的梭形木器,可能是用来编织渔网、编织物的工具;带有矛头的木器可能用于狩猎,尽管没那么锋利,“但也是当时最有力的一种武器了”。

  陶 器残片中,有器型较典型的陶釜残片。部分陶器经火烧,呈红色,称红衣陶。部分陶器还有少量绳纹。绳纹在一万年前陶器上已经开始出现,有压紧陶胎,和一定装 饰、美观作用;陶器上的方折纹也有时代和地域特征,在1000年后的河姆渡一点看不到;某件陶器上安装一圈“小耳朵”,就像电饭煲的小耳朵,手端着烧过后 发烫的陶器不会被烫到……

  有绳纹的陶器。

  井头山早于河姆渡文化1000年,与河姆渡丰富纹样不同,井头山做法较为朴素,两者达到的生产力水平、艺术表现力还是有较大的差异。

  除了木器和陶器,还有大型贝壳稍加处理变成的工具,“浙江考古从来没发现过,先民将牡蛎、蚝等容易加工的天然材料,切割打磨变成日常工具,充分体现先民智慧”。

  一根鸟类肢骨做成的发簪,玲珑纤细,样式朴素,没有纹饰,而在河姆渡文化中多有花纹。

  中国最早的海洋生活从余姚起源

  作为浙江考古人,河姆渡文化源头从哪里来,一直是困扰学界的问题。“7000年前,突然在我们宁波余姚突然出现,为什么?”2004年主持田螺山遗址发掘以来,孙国平一直在关注和思考这样的问题。

  时间回到2013年,“突然有两个放羊的老头把井头山遗址地下的信息,散落的文物碎片带给我的时候,我很快感觉到这个来源非同寻常,正是我十几年或者二十几年一直在思考的这样的一个对象所在的地方。”

  而井头山这几年里的工作和发掘之后的成果,也确实证实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至少从8000年前开始,就有人早于河姆渡文化1000年在这儿生活。利用沿海非常好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一直在生活。“可以说,中国的最早的海洋生活就是从余姚、宁波、浙江起源的,目前井头山遗址考古发现的最大意义就是这个。”孙国平说。

  也许可以进一步把沿海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人类在沿海地区生存发展的过程,相互关系看得更加清楚,这也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我相信,通过井头山遗址的发掘和宣传,井头山、河姆渡加上田螺山遗址,这样的几个片区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综合起来,对于考古学的本身的研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在南方地区发展过程的一项研究来说,会是重要的进步和提升。”

  孙国平表示,今后还会在现在的发掘基础上做进一步整理,吸引更多的专家投入到井头山遗址后期工作中,通过进一步研究,再把研究的成果展示给公众。“让井头山遗址作为重要的一个文物保护单位向公众开放,是一个非常好的前景。”

  据了解,余姚政府也正在延请技术力量、研究机构,做河姆渡文化整个区域的国家遗址公园保护规划,“有了井头山遗址之后,在这个原来规划基础上,可以做得更好,可以将这整个片区作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重要的一个史前文化的区域,来向公众做展示。”孙国平说。

  井头山考古发掘现场。记者 杨辉/摄

  记者 顾嘉懿

  相关链接

余姚举行井头山遗址考古成果发布会 详细介绍遗址发现、发掘过程    2020-05-30
冯骥才评价井头山遗址:"我的故乡渊源之深之远,无法想象"    2020-05-30
改写宁波历史 距今8000多年余姚井头山遗址面世    2020-05-30
井头山遗址大发现 是余姚这两兄弟最早提供线索    2020-06-02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接受央视采访时 井头山遗址考古领队透露了以下这些信息

稿源: 宁波晚报 2020-06-03 14:13:00

  在5月30日举行的余姚井头山遗址考古新闻发布会及论证会上,几乎所有专家都提到一个名字,井头山遗址考古领队孙国平。  

  众人感谢他的“执着追求”,说他每次讲到井头山就很“兴奋”。如此这般,才有了今天展现世人面前8000年前史前文明的光辉画面。

  孙国平是宁波慈溪人,是北京大学考古系成立后的第二届学生,现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研究员。

  大学毕业后,孙国平一直在省所工作,2004年起,他便是田螺山遗址的发掘领队。

  6月2日下午,央视新闻直播井头山考古发掘现场,面对镜头,孙国平再次向大众“隆重推荐”了他心心念念的井头山。

  央视新闻直播画面截图。

  井头山遗址距河姆渡约10公里

  750平方米的钢结构考古基坑西北方向100米左右,便是海拔72米的井头山。

  从卫星图上看,河姆渡在四明山北侧山脚下,而田螺山和井头山在四明山北边一条余脉的南侧山脚下,河姆渡距两者10公里左右。

  翻拍自宣传册。

  今天我们说宁绍平原,但8000年前,宁绍平原并不存在。“只是一个古海湾区,古海湾跟丘陵交界处散落着一些村落”。孙国平一直强调,井头山遗址考古的环境是一个古海岸的环境,跟浙江之前的考古发现都不同

  2013年10月,在余姚一家企业钻探过程中,发现贝壳堆积,当时就确定了这是一处贝丘遗址。

  中国发现过上百处贝丘遗址,在山东、辽宁、福建、广东分布尤多,年代在距今6000年到5000年阶段。井头山惊喜处在于,其碳14测年结果达到7800-8300年前,一举成为爷爷的爷爷,摇篮的摇篮。

  河姆渡、田螺山、井头山是余姚一带最重要的三个史前考古遗址。井头山埋藏最深。其最深的地方在距地表10米左右,也就是海平面以下8米,最浅的贝壳堆积也在地表五六米以下,而田螺山最深文化层只有3米多。

  也就是说,1000年中,先民生活地势的高低相差了5米左右。 

  有编号的文化层。顾嘉懿/摄

  在井头山遗址断面五六米空间内,考古工作者分隔出20多个文化层,时间跨度达500年。基坑东侧贝壳堆积以外地方到达村落外围,还有滩涂跟生活区连接的食物生产、加工场所。

  井头山的发现是偶然的,“却是我们专业上一直非常关注的”,孙国平说,自1973年发现河姆渡,40多年来,考古人对河姆渡文化源头始终一筹莫展,而井头山的发现,或能为此提供解答。

  “用于安装石斧的菜刀形木柄”:最亮眼的明星产品

  在井头山遗址的出土遗物中,大量木桨、木柄等木器令许多观众好奇。在泥水环境中,8000年木器为何不朽? 

  “井头山的有机质遗物,被6米以上的海相沉积覆盖,处于保水的密封环境中,跟地表空气完全隔开。故而保存完好的程度大大超出一般遗址。”孙国平说,之前发现的河姆渡,保存也丰富,如稻谷、炭化米、干栏式建筑的木构件,而今天看到的井头山,有机质遗物包括木器、编织物、种子、动物骨头、米粒甚至树叶,保存情况比河姆渡遗址更好考古发掘中难得看到的编织物,在井头山发现较多。

  还在基坑里的木桨。

  直到直播当天,基坑下方还有许多木桨待清理,“虽然没有发现完整独木舟,但能看到一些船板构件,我们有足够证据相信,当年生活在古海湾的先民,曾划着船桨、驾着独木舟出行,去海上采集贝壳。”

  从出土遗物看,井头山人的生活主要依靠贝类采集、捕鱼和上山狩猎。

  进入基坑旁临时搭建的两个文物库房,能见到初步清理出来的遗物分类。以鹿角为主的动物遗骸、肩胛骨,水牛、狗,还有海洋鱼类的脊椎骨;贝丘遗址得以命名的各种贝类,比手掌大的蚝、螺、蛤蜊、蛏子、毛蚶……

  图片下部是以鹿角为主的动物遗骸、肩胛骨等;上部盒子里是各种贝类。 记者 杨辉/摄

  孙国平们推测,当时的井头山大约生活了几十个先民,却消耗了大量的海洋贝类。这些贝类没有火烧过的痕迹,应该是直接水煮食用,比今天更加“纯天然”。

  遗物中,有一些动物骨头废物利用,被磨成骨凿、骨针,“正适合挑贝壳肉吃”。

  另一间库房,保存更多人类加工痕迹。孙国平隆重推出了井头山人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木器系列,从小到大一整套,可以说是井头山人的工具箱。“通常木器在新石器遗址中非常难保存下来,而井头山出土比较多的木器,让我们清晰看到8000年前人类使用制造的工具,非常惊人。”

  孙国平向镜头展示了一件明星产品,叫“带有石斧的木柄”,或叫斧柄,主干是木头,而上方有个凹槽,正好嵌入打磨过的石块,两者结合,大大增强了工具的效能。

  带有石斧的木柄。

  较大型的木器中还有一块带有木钉的“中国最早有复杂结构的木构件”,从之可以看出“河姆渡榫卯技术在井头山的源头,中国沿海先民已经开始比较熟练地加工木材、建造房屋”。

  另外,还有两头尖的梭形木器,可能是用来编织渔网、编织物的工具;带有矛头的木器可能用于狩猎,尽管没那么锋利,“但也是当时最有力的一种武器了”。

  陶 器残片中,有器型较典型的陶釜残片。部分陶器经火烧,呈红色,称红衣陶。部分陶器还有少量绳纹。绳纹在一万年前陶器上已经开始出现,有压紧陶胎,和一定装 饰、美观作用;陶器上的方折纹也有时代和地域特征,在1000年后的河姆渡一点看不到;某件陶器上安装一圈“小耳朵”,就像电饭煲的小耳朵,手端着烧过后 发烫的陶器不会被烫到……

  有绳纹的陶器。

  井头山早于河姆渡文化1000年,与河姆渡丰富纹样不同,井头山做法较为朴素,两者达到的生产力水平、艺术表现力还是有较大的差异。

  除了木器和陶器,还有大型贝壳稍加处理变成的工具,“浙江考古从来没发现过,先民将牡蛎、蚝等容易加工的天然材料,切割打磨变成日常工具,充分体现先民智慧”。

  一根鸟类肢骨做成的发簪,玲珑纤细,样式朴素,没有纹饰,而在河姆渡文化中多有花纹。

  中国最早的海洋生活从余姚起源

  作为浙江考古人,河姆渡文化源头从哪里来,一直是困扰学界的问题。“7000年前,突然在我们宁波余姚突然出现,为什么?”2004年主持田螺山遗址发掘以来,孙国平一直在关注和思考这样的问题。

  时间回到2013年,“突然有两个放羊的老头把井头山遗址地下的信息,散落的文物碎片带给我的时候,我很快感觉到这个来源非同寻常,正是我十几年或者二十几年一直在思考的这样的一个对象所在的地方。”

  而井头山这几年里的工作和发掘之后的成果,也确实证实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至少从8000年前开始,就有人早于河姆渡文化1000年在这儿生活。利用沿海非常好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一直在生活。“可以说,中国的最早的海洋生活就是从余姚、宁波、浙江起源的,目前井头山遗址考古发现的最大意义就是这个。”孙国平说。

  也许可以进一步把沿海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人类在沿海地区生存发展的过程,相互关系看得更加清楚,这也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我相信,通过井头山遗址的发掘和宣传,井头山、河姆渡加上田螺山遗址,这样的几个片区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综合起来,对于考古学的本身的研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在南方地区发展过程的一项研究来说,会是重要的进步和提升。”

  孙国平表示,今后还会在现在的发掘基础上做进一步整理,吸引更多的专家投入到井头山遗址后期工作中,通过进一步研究,再把研究的成果展示给公众。“让井头山遗址作为重要的一个文物保护单位向公众开放,是一个非常好的前景。”

  据了解,余姚政府也正在延请技术力量、研究机构,做河姆渡文化整个区域的国家遗址公园保护规划,“有了井头山遗址之后,在这个原来规划基础上,可以做得更好,可以将这整个片区作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重要的一个史前文化的区域,来向公众做展示。”孙国平说。

  井头山考古发掘现场。记者 杨辉/摄

  记者 顾嘉懿

  相关链接

余姚举行井头山遗址考古成果发布会 详细介绍遗址发现、发掘过程    2020-05-30
冯骥才评价井头山遗址:"我的故乡渊源之深之远,无法想象"    2020-05-30
改写宁波历史 距今8000多年余姚井头山遗址面世    2020-05-30
井头山遗址大发现 是余姚这两兄弟最早提供线索    2020-06-02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