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桥下的"垃圾场"变身文体广场 搬出去的村民又回来了!
稿源: 甬上   2020-06-11 16:47:00报料热线:81850000

  每到夜晚,鄞州区五乡镇四安村村东头的桥下空间,有人在跳交谊舞和广场舞,有人在打篮球和羽毛球,还有老年人在打门球……用“活力四射”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村民们在跳交谊舞  

  “只要不是下暴雨,我几乎每天晚上都来跳舞。我已经80岁了,但是感觉越活越精神。”6月9日,村民胡老先生告诉记者。

  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一个垃圾场?经过改造,却成了全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阵地。

  垃圾场变身文体广场  

  四安村党支部书记陈家胜告诉记者,四安村这个高架桥属于甬台温高速的组成部分,大约建成于2012年。投入使用后,因为缺乏管理,桥下变成了天然垃圾场,村民们在这里乱倒生活垃圾,附近的人也把装修、建筑垃圾倾倒于此。

  “村民反映强烈了,村里就组织人员清理一下,但过不了多长时间又被倾倒得一塌糊涂,有一次还发生了火灾,造成了不小的隐患。”

  2018年,为改变这一脏乱差的面貌,四安村“两委”经过多方调研和征求意见,决定把这片桥下空间改成以娱乐休闲为主的公园,再加上桥两边的配套设施,不但可以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还可以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此建议得到五乡镇党委和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

打篮球的小朋友   

  经过一番运作之后, 四安村文体广场于当年5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文体广场总投资200余万元,镇投资100余万元,村投资20余万元,企业赞助50余万元。文体广场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设有篮球场、羽毛球场、门球场、交谊舞场和广场舞场地。村里组建由村企业冠名赞助的5支文体队伍,参与总人数200余人。”陈家胜说。

  文体广场“火”了  

  文体广场的火爆程度,远远超出想象。四安村村委会主任胡惠星告诉记者,四安村共有村民6000多人(包括外来人口)。村里原有一个篮球场,因建安置房被占用,篮球架临时放置在村内道路旁,既不安全又容易产生纠纷。过去村民文体活动设在村中心的文化礼堂,礼堂前广场面积小,村民活动放音乐时,会对周边居民产生影响。

  文体广场建成之后,吸引了很多村民前来活动,原来村里的这些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村民周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生活条件好了, 村民对业余文化生活的追求也高了。她是一个羽毛球爱好者,以前都是在马路边或者村里的空地上打球,找一个正规的场地很难。一是要付费,二是要跑到很远的地方。村里的文体广场建成、羽毛球队成立之后,一帮球友约起来,一周可以打三到四次球,大家身体素质提高了,生活也充实了不少。

在跳广场舞的村民  

  村民乐女士说,没想到村里会建这么好的一个活动场所,现在白天可以到桥旁边的小公园散散步,晚上可以和老年朋友一起打打门球。去年,他们代表村门球队参加了几场比赛,虽然没有拿到好成绩,但眼界开阔了不少。

  董先生老家在四川,在四安村已经居住十多年了。他说,这个文体广场最令人称赞的就是无条件免费开放。他平时喜欢打篮球,现在和其他人一起组了个队,没事就到这儿打一下球出一身汗。“我真是越来越爱宁波了,城市建设得好,各种人性化的设施,能让人找到归属感。我一定要好好干,争取早些在宁波安家落户。”

老年人正在打门球   

  采访中记者看到,由于前来锻炼、休闲的人太多,村里还有几名志愿者在现场维持停车秩序。陈家胜说,刚开始他们派出10名左右志愿者,穿上红马甲到现场提供服务。后来参与锻炼的人中,也有不少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场地内的秩序基本上由他们自主维护,村里安排的志愿者在路口维持下停车秩序就行了。

  这里成文明建设新阵地  

  据不完全统计,四安村这个桥下文体广场每年可以接待村民近十万人次。该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桥下文体广场建成后,既美化了高架桥下的环境,又为村民提供了一个集休闲、健身于一体的活动场所,也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更加可喜的是,有更多的村民找到了健康的娱乐休闲方式,不像以前那样空下来就聚在一起打麻将。

在跳交谊舞的村民  

  陈家胜说,文体广场的建设、文体队伍的组建,活跃了村里的文化活动氛围。这两年,他们每年春节前都搞一场“我们的村晚”,还举办了以美丽庭院建设、“国庆吃面,国泰民安”等为主题的晚会和活动。

  记者还了解到,四安村有些村民原本已经搬了出去,自从文体广场建成之后,又搬了回来。“在村里比在城区生活质量高,村里空气质量好,还有这么好的地方可以免费使用,我又搬回来了。”村民周先生说。

  记者还从宁波市三改一拆办获悉,宁波桥梁众多,桥下空间环境乱象反复、管理成本高昂、大量空间闲置,是城市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企业经营找不到合适场地、居民健身缺少优质空间,亦是长期存在的资源紧缺问题。

  如何突破这一系列固有“困境”,打通多方“共赢”壁垒,实现空间高效利用、城市面貌改善的双兼顾?从多年前开始,我市就开始了桥下空间改造工作,大部分可利用的桥下空间变成了停车场、绿地和公园等。四安村文体广场的改造便是成功的案例之一。宁波晚报记者边城雨 通讯员卓莉莉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桥下的"垃圾场"变身文体广场 搬出去的村民又回来了!

稿源: 甬上 2020-06-11 16:47:00

  每到夜晚,鄞州区五乡镇四安村村东头的桥下空间,有人在跳交谊舞和广场舞,有人在打篮球和羽毛球,还有老年人在打门球……用“活力四射”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村民们在跳交谊舞  

  “只要不是下暴雨,我几乎每天晚上都来跳舞。我已经80岁了,但是感觉越活越精神。”6月9日,村民胡老先生告诉记者。

  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一个垃圾场?经过改造,却成了全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阵地。

  垃圾场变身文体广场  

  四安村党支部书记陈家胜告诉记者,四安村这个高架桥属于甬台温高速的组成部分,大约建成于2012年。投入使用后,因为缺乏管理,桥下变成了天然垃圾场,村民们在这里乱倒生活垃圾,附近的人也把装修、建筑垃圾倾倒于此。

  “村民反映强烈了,村里就组织人员清理一下,但过不了多长时间又被倾倒得一塌糊涂,有一次还发生了火灾,造成了不小的隐患。”

  2018年,为改变这一脏乱差的面貌,四安村“两委”经过多方调研和征求意见,决定把这片桥下空间改成以娱乐休闲为主的公园,再加上桥两边的配套设施,不但可以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还可以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此建议得到五乡镇党委和政府的认可和大力支持。

打篮球的小朋友   

  经过一番运作之后, 四安村文体广场于当年5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文体广场总投资200余万元,镇投资100余万元,村投资20余万元,企业赞助50余万元。文体广场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设有篮球场、羽毛球场、门球场、交谊舞场和广场舞场地。村里组建由村企业冠名赞助的5支文体队伍,参与总人数200余人。”陈家胜说。

  文体广场“火”了  

  文体广场的火爆程度,远远超出想象。四安村村委会主任胡惠星告诉记者,四安村共有村民6000多人(包括外来人口)。村里原有一个篮球场,因建安置房被占用,篮球架临时放置在村内道路旁,既不安全又容易产生纠纷。过去村民文体活动设在村中心的文化礼堂,礼堂前广场面积小,村民活动放音乐时,会对周边居民产生影响。

  文体广场建成之后,吸引了很多村民前来活动,原来村里的这些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村民周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生活条件好了, 村民对业余文化生活的追求也高了。她是一个羽毛球爱好者,以前都是在马路边或者村里的空地上打球,找一个正规的场地很难。一是要付费,二是要跑到很远的地方。村里的文体广场建成、羽毛球队成立之后,一帮球友约起来,一周可以打三到四次球,大家身体素质提高了,生活也充实了不少。

在跳广场舞的村民  

  村民乐女士说,没想到村里会建这么好的一个活动场所,现在白天可以到桥旁边的小公园散散步,晚上可以和老年朋友一起打打门球。去年,他们代表村门球队参加了几场比赛,虽然没有拿到好成绩,但眼界开阔了不少。

  董先生老家在四川,在四安村已经居住十多年了。他说,这个文体广场最令人称赞的就是无条件免费开放。他平时喜欢打篮球,现在和其他人一起组了个队,没事就到这儿打一下球出一身汗。“我真是越来越爱宁波了,城市建设得好,各种人性化的设施,能让人找到归属感。我一定要好好干,争取早些在宁波安家落户。”

老年人正在打门球   

  采访中记者看到,由于前来锻炼、休闲的人太多,村里还有几名志愿者在现场维持停车秩序。陈家胜说,刚开始他们派出10名左右志愿者,穿上红马甲到现场提供服务。后来参与锻炼的人中,也有不少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场地内的秩序基本上由他们自主维护,村里安排的志愿者在路口维持下停车秩序就行了。

  这里成文明建设新阵地  

  据不完全统计,四安村这个桥下文体广场每年可以接待村民近十万人次。该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桥下文体广场建成后,既美化了高架桥下的环境,又为村民提供了一个集休闲、健身于一体的活动场所,也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更加可喜的是,有更多的村民找到了健康的娱乐休闲方式,不像以前那样空下来就聚在一起打麻将。

在跳交谊舞的村民  

  陈家胜说,文体广场的建设、文体队伍的组建,活跃了村里的文化活动氛围。这两年,他们每年春节前都搞一场“我们的村晚”,还举办了以美丽庭院建设、“国庆吃面,国泰民安”等为主题的晚会和活动。

  记者还了解到,四安村有些村民原本已经搬了出去,自从文体广场建成之后,又搬了回来。“在村里比在城区生活质量高,村里空气质量好,还有这么好的地方可以免费使用,我又搬回来了。”村民周先生说。

  记者还从宁波市三改一拆办获悉,宁波桥梁众多,桥下空间环境乱象反复、管理成本高昂、大量空间闲置,是城市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企业经营找不到合适场地、居民健身缺少优质空间,亦是长期存在的资源紧缺问题。

  如何突破这一系列固有“困境”,打通多方“共赢”壁垒,实现空间高效利用、城市面貌改善的双兼顾?从多年前开始,我市就开始了桥下空间改造工作,大部分可利用的桥下空间变成了停车场、绿地和公园等。四安村文体广场的改造便是成功的案例之一。宁波晚报记者边城雨 通讯员卓莉莉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