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为乘坐包机前来的黔西南务工人员准备了欢迎仪式)
2020年前5个月,近2万名黔西南务工人员远离家乡、赶赴宁波,其中近2800人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走出大山、奔赴大海。他们怀揣着在异乡打工赚钱、养家糊口、脱贫致富的期盼,在两地人社和组织部门、基层扶贫干部、爱心企业的协助下,找到了合适的岗位,成为了甬黔组织化劳务协作的直接受益人。
一份工厂车间流水线的普通工作,一系列给予黔西南务工人员的优惠政策、暖心服务,可能会改变一个贫困户家庭的命运;大量黔西南务工人员有序汇聚宁波,能解决一批企业的用工问题,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动能。
对口帮扶24年间,两座城市携手共进,逐步推进组织化劳务协作,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稳岗和产业培育、企业发展的“双赢”。
(黔西南务工人员有序下飞机,准备奔赴岗位。)
人员“出得来”
千里征程变通途
今年春节后,疫情阴霾笼罩全国。一边是焦急等待工作机会、但不能冒着风险随意离开家乡的黔西南务工人员,一边是复工复产刻不容缓、急切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宁波企业。如何跨越千里、顺利牵线?
2月15日,一支由5辆车组成的车队从黔西南州望谟县出发,率先尝试“破局”。
与沿途各省市紧急协调确保道路畅通,一辆救护车和一辆警车全程“保驾护航”,乘车的务工人员需要接受严格的核酸检测,中途不下站,在车上解决衣食住行各项需求……35小时后,行驶近2000公里的车队终于抵达宁波余姚,为缺工人、缺产能的企业解了燃眉之急。
(等待着新岗位、新工作的黔西南务工人员。)
这是疫情期间贵州省首批有组织地输送到结对城市的务工人员。如今回想,望谟县政府办副主任、县扶贫办副主任李明依旧心潮澎湃。“起初非常紧张,担心路上出事、耽搁行程。所幸两地配合默契,做到了务工人员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有效规避风险,精准送达企业。”李明感叹,“长期的对口帮扶,培育了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是他们,让千里征程变作通途。”
让务工人员“出得来”,而且是有组织、有秩序地出来,不只是疫情期间解决用工需求的“短期命题”,还是两地深化劳务协作的“长期命题”。
如今,这一“长期命题”已有多种解答方式。
黔西南州的务工人员可以通过当地扶贫干部了解就业信息,还可以在人力资源服务线上平台完成报名,自主进行岗位选择、培训面试、手续办理等流程。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走出大山、打开视野,了解到宁波给予他们的好政策,抓住了脱贫致富的好机会。
记者从黔西南州就业局了解到,全州现有31家人力资源公司,在宁波派驻了10家劳务协作站,已向172家宁波企业推送劳动力信息和就业意愿,在黔西 南州召开多场专场招聘会,新增就业岗位1.7万个,其中包括爱心岗位2000余个。组织化劳务输出产生的“磁吸效应”,还让不少原来在珠三角城市的黔西南 务工人员“汇流”到了宁波。
“让宁波成为黔西南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外出务工的首选之地。”殷殷期待,逐渐变成现实。
(务工人员准备从黔西南州首府兴义出发,乘车赶赴宁波)
岗位“稳得住”
兜底服务暖人心
4月8日,一场会商按下了宁波与黔西南州劳务协作的“快进键”,两地现场签署了3个层级、11份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促进稳岗就业协议。
19天后,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贵州省委专报上批示:“在东部稳岗、防止和减少回流,宁波的做法应推广。”很快,黔西南州就与劳务输出较为集中的浙江、广东、福建三省和金华、温州、台州、深圳、佛山、东莞、泉州七市分别签订稳岗就业协议,“宁波经验”辐射全国。
细微之处见真情。为了让异地就业的务工人员“稳得住”,政府部门、企业和多方社会力量协同配合,不仅解决了交通、用餐、薪资发放等基本需求,还在岗位培训、住房安置、医疗、教育、权益维护等方面加大关心关爱力度,创造一个亲情化的留人环境。
在余姚,稳岗6个月的黔西南州贫困户可领取10000元补贴,300余万元资金惠及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约300人;
在江北,黔西南州册亨籍的务工人员都会定期参加交通安全、岗位职责、专业技术等培训课程,不断锤炼技能、开阔视野;
在北仑,有企业推出夫妻岗、父子岗、兄弟岗等“亲情岗位”,还提供了“夫妻宿舍”,让务工人员在宁波找到“家的感觉”;
……
(在宁波打工的黔西南务工人员,收获了工资、也提高了技能)
“务工人员家庭条件普遍不太好,又在远离家乡的城市打工,难免会对工资起伏和环境变化敏感。”罗辉是一家黔西南州派驻宁波的国有人力资源公司负责人,他告诉记者,有些务工人员会频繁更换岗位、个别甚至会偷偷离开岗位。
来自望谟县边饶镇的黄小广,因为语言、技能等原因,换了好几家企业都适应不了工作岗位,一度丧失信心。在扶贫干部的不懈努力下,现在小黄已经在余姚富佳实业有限公司站稳了脚跟。
像小黄这样的例子还不少,一位20出头的务工人员小韦,曾经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换了七八家企业,从灯具厂、电池厂,到环保设备厂、教学用具厂,再到电机厂,一次又一次地尝试,扶贫干部都没有放弃。
“我们会与企业协调,帮助他们找到最合适的岗位。同时详细解释政策,尽力劝说他们留在宁波,提高自身能力、改善家庭生活。”罗辉说,“我们尽到责任之后,再交由他们做选择。”
竭诚付出之后,效果可喜。目前,黔西南州已经实现了全年2000名建档立卡人员在甬稳定就业的目标。462名黔西南务工人员拿到稳岗就业补贴,数额达103.9万元。“在这里有钱赚,生活也舒服。”这样的感言,是对两地稳岗就业工作最好的褒奖。
(甬企的生产车间里,黔西南务工人员认真工作)
就业“走得远”
体系建设见长效
35岁的刘维罡来自黔西南州贞丰县者相镇茶林社区,2018年底来甬打工,去年实现脱贫,如今已成为海曙企业广博塑胶文具车间的组长。打工不到两年就成为管理人员,在黔西南赴宁波的务工人员队伍里,这样的案例也不少。
“我去过很多城市打工,但这种组织有序、政策到位、服务全流程的劳务协作,还是第一次见到。 政府送岗位到家门口,又包车载我们到企业,提供居住场所,发放就业补贴,创造技能培训的机会,一步步帮助我成长。”念过中专、学过机电的刘维罡进步速度很 快,不仅熟练掌握了专业技能,还将早年在外资企业打工时学到的精细化管理应用到车间管理之中,很快得到企业重视,被提拔为组长。
“这样的务工人员,既是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也是脱贫致富的典型范例,可以带动更多家乡贫困户参与劳务协作,为自己的生活而奋斗。”广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说。
劳务协作不只是“人员流动”,更要“技术流动”“理念流动”。刘维罡的故事并非孤例,宁波已联合黔西南州发起一场“蜂王”行动,向更多有能力、有经验、号召力强的务工青年发出邀请,希望他们成为主动肩负起对口帮扶劳务经纪人的职责,以一带多,发挥群体就业创业的“蜂巢”效应。
(“党建扶贫”模式,让黔西南务工人员在宁波找到岗位、稳得下来)
目前,已有近120名“蜂王”列入培育名单,带动3660人就业,其中贫困户劳动力1020人。
党组织的引领,让务工人员人才培养有了更坚强的依托。以宁波余姚、黔西南望谟创新打造的“‘姚望相助’党建扶贫模式”为例,两地成立劳务协作联合党委,定期开展党内组织生活,组建网格党小组,指派党建联络员,如今已吸纳6名优秀务工青年申请入党。
未来,他们不只是务工青年的杰出代表,也是宁波与黔西南州深入开展“党建扶贫”的重要力量。等待他们的,是更重大的责任、更光荣的使命。据了解,宁 波余姚已试点构建两地党委、联合党委、党支部三级党组织体系,要求两地党员干部负责联系10名以上务工人员,明确10条联系工作内容,每月至少联系务工人 员1次,目前已解决务工人员诉求230余次。
从一名普通的务工人员,成长为带头就业的“蜂王”、投身扶贫事业的青年党员,这条离乡就业路,才能走得宽、走得远。
我在扶贫一线
期待劳务协作的“反哺”
——黔西南州望谟县政府办副主任、县扶贫办副主任李明
劳务协作,从来就不是单方面的劳务输出。此次疫情期间,我更加感受到劳务协作对宁波、尤其是对广大宁波中小企业的价值。大批务工人员乘坐包车、专列乃至包机抵达宁波、走进车间,让面临复工复产压力的企业得以保持产能、恢复经营。
那么,如何让这种劳务协作的“反哺效应”发挥得更好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定位更精准、机制更完善、视野更开阔。
我挂职的黔西南州望谟县,是一座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缺少产业基础,居民就业相当依赖劳务输出的县城。而望谟县对口的余姚市外向度高、中小企业数量多、劳动力需求旺盛,双方可以说是“天作之合”。如果我们继续加强信息的全面覆盖和精准推送,让更多企业家知道对口帮扶地区的劳动力信息,一定能让劳务协作的数量级更上层楼。
另外,余姚的工业企业数量多,主要集中在是电气机械、器材制造、小家电等领域。为了精准匹配产业需求,望谟已委托外地的职业技术学校在当地或余姚组织专项培训,但更多得还是依赖企业内部的日常培训。这方面,还可以继续完善强化。
我还期待着,黔西南州、尤其是望谟县能通过劳务协作收获一支高素质的村干部队伍,补上长久以来的薄弱环节。扶贫要“扶志”,期待政府和企业联手培养 一批优秀的青年务工人员,鼓励他们回乡创业或担任村干部,真正为家乡发展作贡献,为家乡人民谋福利。外部扶贫资金的注入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只有提高干部 队伍素质、夯实当地产业基础,才能真正解决就业问题、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
有人说,望谟是一个“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的地方。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在大城市开拓眼界的人才回乡,一步步改变这里的市场环境、创业土壤。恰如当年刘伯温所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
(组织化劳务协作,改变了许多黔西南家庭的命运。)
点赞
在宁波,我得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得到了学习技能、开拓眼界的宝贵机会,还很荣幸地成为了管理人员。希望自己能继续留在宁波,扎扎实实做好每本职工作,不辜负家人的期盼、领导和同事的肯定。
——黔西南州贞丰县居民、广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刘维罡
我已经连续两年来宁波打工了,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多次因为不适应岗位被企业淘汰,动了放弃打工、回家找出路的念头。感谢当地的扶贫干部和驻厂人员劝说我相信党和政府,帮助我调整心态、恢复信心,找到了适合的岗位,让我在这个城市站稳了脚跟。
——黔西南州望谟县边饶镇居民、余姚富佳实业有限公司员工黄小广
宁波与黔西南的对口帮扶,让许多家乡的父老乡亲拥有工作机会、逐步摆脱贫困。我也加入了这项光荣的事业,一年中超过一半的时间都在宁波,为有困难的 务工人员解决困难。虽然工作很忙碌、陪家人的时间少了,但我不后悔、不遗憾。感谢宁波,让我在工作中有收获、有成长,我会继续坚持下去。
——黔西南州望谟县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伟华
采访手记
自立者才能自强
宁波日报记者 徐展新
在黔西南州的六天时间,收获远超预期。我看到了无处不在的宁波的帮扶力量,更深切感受到当地人民的积极态度和奋斗精神。
劳务协作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协作”二字又是这一命题中的关键词,意味着双方都要全力以赴、付出辛劳。我在望谟县采访到了几位投身一线的黔西南扶贫 工作人员,他们过去是当地县城人社部、组织部的机关干部,本可以坐在办公室里“运筹帷幄”,却在当地脱贫攻坚办的号召下主动参与劳务协作,奔赴宁波,花费 大量精力体力协调处理赴甬务工人员的各类问题,有时还不被理解、蒙受冤屈。
但他们都没有放弃,甚至没有一丝犹豫和后悔。即便是一位刚刚入职半年的23岁年轻女孩,也能在遥远的异乡坚持下去。我问她“受委屈了怎么办?”她的回答简洁干练、充满朝气:“这么有意义的工作,委屈一点怕什么!调整一下心态,就能继续干下去!”
自立者才能自强。这样的黔西南,才能真正脱胎换骨,摆脱贫困、奔向小康。
让新时代贵州精神闪耀在脱贫一线
黔西南日报社记者 罗康
此行和宁波日报记者在望谟县采访,很多画面令人动容。
宁波挂职干部对东西部劳务协作工作研究深入、如数家珍,心中有计、手上有招。他们把“他乡”当“故乡”,扎根贫困山区默默奉献,令人感动。
劳务公司负责同志远赴宁波,每天拨打、接听几十个电话,对外出务群众工作生活情况动态精准掌握,尽己所能及时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辛勤付出,令人感动。
贫困群众在政府的有力帮助下,通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实现小康,日子越过越好。他们用勤劳双手不断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令人感动。
脱贫攻坚进入最后总攻的关键阶刻,党员干部只争朝夕、努力工作,贫困群众自强不息、勤奋创造,大家向着如期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目标同向发力、奋勇前进。我想,这就是“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新时代贵州精神的生动体现。
点评
协同构建组织化劳务协作精准扶贫机制
宁波万里对口协作和反贫困研究院副教授、博士 石慧
甬黔协同打造“稳岗就业”与“脱贫攻坚”精准结合新格局,获全国政协主席汪洋批示:“在东部稳岗、防止和减少回流,宁波的做法应推广”。其组织化劳务协作机制为亮点:
其一,党建引领。构建三级网格化党组织体系,指派党建联络员,打造“党建引领·甬黔助相·就业相扶”党建扶贫品牌。
其二,压实责任。通过建立高层联席会议、出台务工补贴、“结对”帮扶、干部“互挂”“三单一书”“联十包十”等制度政策,压实劳务协作责任。
其三,劳务对接。通过扶贫干部、人力资源服务“企站”和线上平台,实施甬黔劳动力对接工程,实现供需精确对接、精准匹配,解决转移就业供需失衡问题。
其四,“暖心稳岗”。汇聚宁波的多方力量,加大对黔西南州务工人员交通、用餐、薪资、培训、住房、医疗、教育、维权等方面的关爱力度,创设亲情化的稳岗环境。此外,还推出一系列“亲情岗位”,让助务工人员在就业路上温暖前行。
其五,长效服务跟进。通过人力资源 “企站”抓跟踪服务、增设“一镇一站”抓联动服务、“三级党组织”抓稳岗服务,形成“双向多维”服务格局。同时,还推行“蜂王”行动,形成群体创业就业的“蜂巢”效应,打造甬黔组织化劳务协作升级版。
劳务就业增添脱贫成色
贵州省人大外事侨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裴
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社会稳定和谐,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做好劳务就业扶贫,对稳定群众收入、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意义重大。贵州作 为劳务输出大省,全省上下在做好省内务工的群众就业工作的同时,主动加强与东部对口帮扶省市和黔籍务工人员较多的省市沟通协调,把劳务输出作为解决群众就 业、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途径,促进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黔西南州用好用足各类帮扶资源,携手宁波建立稳岗就业联动工作机制,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黔甬模式”不断深化,促进劳动力家庭就业全覆盖。望谟县结 合群众外出务工“抱团式、家族式、村寨式”特点,在企业、合作社、村民、社会团体中开展“蜂王行动”,大力培育“蜂王”(劳务经纪人),通过近两年的“蜂 王行动”,已培育“蜂王”118人,通过“蜂王”组织外出务工3660人。经过全省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劳务就业扶贫工作成效显著,有力促进了贫困群众稳 定脱贫致富。
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部分农民工外出务工受阻,一些已经返岗复工的也被迫回流返乡;省内工业企业、重点项目、重大工程、扶贫项目、农业生产和服务 业受到冲击,农民工就业和工资性收入受到很大影响。黔西南和宁波围绕克服疫情影响,谋划落实对口协作工作进行“云端会商”,推动签订11份促进稳岗就业协 议,有力促进了稳岗促就业。宁波市结合当地企业和黔西南州贫困劳动力实际情况,积极协调宁波企业给予爱心岗位支持,对因企业受疫情影响减产、停产导致减少 用工或人岗不适等原因需要调换岗位的,积极协调帮助就地就近调换其他企业就业,确保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在两地的有序组织下,黔西南务工人员走出大山,实 现了稳定就业。
总攻之年、大考之年、收官之年,就业形势严峻复杂。黔西南州和宁波市同心协力、攻坚克难,强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深入扎实做好稳岗就业工作,坚决保住农民群众工资性收入不降低,必将为全省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增添成色!
策划:金波 许新晓 何英杰 查必芳
统筹:朱宇 毛扬 周冯瑄
图文:徐展新 罗康 徐能 桂松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