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宁波精准帮扶八策⑥:绿色之“笔”点发展之“睛”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6-18 06:29: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记者在汪清采访脱贫户。

  标准化、集约化的木耳菌包生产线,不仅解决了“禁伐”背景下农户的“原材料之痛”,更成功将菌包坏死率从20%降至3‰,让黑木耳实现“量质齐飞”。精细化、规模化的全链式肉牛养殖基地,不仅实现了厂区粪便、秸秆等废弃物的二次利用,还极大地提升了牛肉品质,将延边黄牛肉更有底气地打向高端市场。

  生态扶贫,一手连着绿水青山,一手连着金山银山。

  在宁波对口帮扶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了让贫困老百姓吃上“绿色饭”,扶贫干部因地制宜挖掘生态优势,发展绿色产业、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保生态、促增收的精准扶贫之路。告别“低小散”的粗放式发展,迈上内涵集约的发展新征程,如今的这片土地,正以绿色之“笔”,绘就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一个战场、两场战役“双赢”的新篇章。

  ▲汪清县红鸡冠木耳专业农场里,农户忙着采摘第一茬木耳。

  不负青山唱好帮扶“生态经”

  种木耳离不开木头,而黑木耳菌包的原材料95%来自森林——这对于汪清县“耳农”来说曾经是个利好,意味着农户自家种木耳只需向大山索取,菌包制作几乎没有成本。但记者了解到,每100个木耳菌包大概要用掉一段高6米、直径0.18米的木料,按每家菌包厂10万个的日产量,木料消耗量惊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摆脱“采伐城兴、禁伐城衰”的困境,4年前,汪清县施行全面禁伐,曾经的“利好”瞬间成为劣势。菌包原材料价格一度“水涨船高”,仅锯末价格就涨了十几倍。怎么办?汪清县的“耳农”们发了愁。

  原材料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归根结底是由粗放的发展模式造成的,这也是制约黑木耳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2018年,宁波帮扶干部来到汪清后,用了3个月的时间为黑木耳产业“把脉问诊”。随后,声势浩大的产业转型升级拉开序幕。

  “在宁波帮扶资金的注入下,现代化的黑木耳产业项目拔地而起。标准化的菌包厂、高规格的定植车间、配套的冷库项目,开始成为新一代汪清木耳产业的‘代言人’。以往菌包生产旺季,家家户户烟囱冒黑烟的情况再也没有出现。”当地黑木耳种植带头人,鸡冠乡菌包厂负责人林岩说。

  菌包生产、培育的核心环节有了保障,曾经培育耗时长、坏死率高、污染严重的问题得到解决,而规模化的生产也让木料的获取有了新突破。“现在,菌包的木料来源以清林工作中产生的废弃枝丫为主,我们也和辽宁省的桑蚕养殖基地达成合作,最大程度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杰说。

  在延边,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间平衡点的探索,从来不仅限于此。看似无用的废弃物经过资源化利用,又是一座带动村民增收的“富矿”:黑木耳产业中,一度引发忧虑的废弃木耳菌袋污染问题,随着资源化循环经济项目的落地迎刃而解;汪清县柳树河村的肉牛养殖扶贫基地中,牛粪和秸秆在加工车间“摇身一变”化作有机肥,每吨的利润在400元以上。

  “对口帮扶不仅要为当地带来‘致富经’,更要唱好‘生态经’。解决前后端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才能让产业搭上绿色发展的快车。”宁波挂职干部、汪清县副县长曹敏杰表示。

  ▲国内闻名的敦化长有煎饼。

  不负胜景注入旅游“强动能”

  长期以来,相较于其他产业,旅游业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因而有绿色经济之称。作为延边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旅游兴州”成为生态扶贫、绿色发展的“点睛之笔”。如今,在宁波驻延边帮扶工作队的谋划下,一批特色旅游帮扶项目如春蕾般在黑土地上绽放:二道白河镇冬季冰雪产业园项目、万宝镇民俗旅游扶贫项目、水南村民俗旅游扶贫项目……这些令人心驰神往的名字背后,凝结了甬延两地干部、企业的心血。

  6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图们市石岘镇水南村,一栋栋具有朝鲜族特色的白墙青瓦房与五彩斑斓的民俗文化墙瞬间抓住了记者的眼球。“水南村旅游资源丰富,这里不仅保留了完整的朝鲜族传统文化,还存留有许多红色历史遗迹,像凤梧洞反日战斗遗迹、龙虎断桥等。”谈起村子的风情,宁波挂职干部胡建成打开了话匣子,溢美之词滔滔不绝。

  但曾几何时,“留不住人”是延边州诸多旅游项目的通病。“图们市虽然是中朝铁路的‘国门’所在,但来此‘打卡’的游客大多不过夜,即便住宿,也顶多留一晚。”胡建成告诉记者,面临类似困境的村子还有很多,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就是其中一例。

  红旗村是通往吉林长白山景区的必经之路,但游客的停留时间短暂,一度成为旅游发展的“绊脚石”。所幸,借东西部扶贫协作东风,宁波投入649.5万元援建资金,帮助村子开发天然湿地,建造木栈道,打造景观长廊、花海等园林景观,让这个占尽地利的村子更加有内涵。“宁波与延边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为我们旅游景区的加快建设和升级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万宝镇镇长闫久龙言语激动。

  同样的转变也发生在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宁波驻延边帮扶工作队借鉴横坎头村的发展经验,为光东村提出了“制订加快振兴发展规划、增强产业发展动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将各类发展要素资源向光东村优先配置,把光东村打造成‘红太阳照边疆’乡村振兴样板”的建议,得到了延边州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

  在主动融入延边发展、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同时,近年来,宁波驻延边帮扶工作队还进一步扩大帮扶“半径”,全面建立两地职工疗休养合作交流机制。延吉-威海-宁波航线正式开通,也为宁波至延边州“日日通航”打下了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宁波共有3.4万名职工到延边疗休养。

  ▲桃源小木耳产业园的挂袋木耳农场。

  不负风物绿色产业“链”生金

  走进宁波北仑·吉林汪清健康科技孵化园的施工现场,一栋庞大的厂房已初具雏形。未来,将会有20余家本土企业在此“蓄力”,借助园区领先的技术优势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带领延边的特色风物向省外进军。

  “这个产业园将围绕食品、功能性食品和医疗器械等大健康产业,让中华参、黄精、桑黄等山上采的、地里种的绿色产业告别粗放的作坊式生产,拥抱更大的发展格局。”曹敏杰说。

  为了告别曾经的“低小散”,甬延两地的政府和干部都不遗余力。

  轻薄、香甜、入口柔软……敦化煎饼是延边州的特色农产品,也是东北农家经常食用的主食。在敦化市,煎饼生产厂家众多,但多数以个体经营为主,总体规模较小,质量也参差不齐。东西部扶贫协作,成为敦化煎饼品牌做大做强的难得机遇。

  从2018年至今,宁波市投入1100万元资金用于援建煎饼扶贫产业项目,零散的煎饼产业聚合成块,长有煎饼、小万庄煎饼等成为其中的知名品牌。长有煎饼更是利用援建资金扩建了厂房,不仅引进了企业标准的生产车间,还配备了煎饼展示厅、体验厅等场所,将工厂打造成工业旅游示范点。

  “如果还是曾经的那种粗放生产方式,产业扶贫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林岩对此深信不疑。作为鸡冠乡的致富带头人,他见多了农户因蒸煮杀菌、植入菌种时出现纰漏,最终菌包坏死,付出精力却入不敷出的情况。令他感到欣慰的是,随着这些年汪清县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传统产业做优、优势产业做特、特色产业做大,产业链条越拉越长。

  为了改变以往小作坊生产、分散摆放、粗糙加工的生产模式,加快产业标准化进程,三年来,宁波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亿余元,援建实施20个黑木耳产业项目,破除了效率低、无标准、不可控等发展瓶颈。

  “现在,我们想要种木耳的话,直接从这个厂买成品菌包,回去浇水就可以了。以前自己劳心劳神,2万个菌包也就赚1万元左右,现在好了,收入能翻近一倍,还能抽空打工赚两份钱。”在丰收的木耳地里,55岁的农户江秀英对今后的日子充满了期待。

  ▲汪清肉牛养殖扶贫基地。

  点评

  发展绿色产业赋能高质量发展

  宁波万里对口协作和反贫困研究院院长盛钢

  近年来,甬延协作聚焦绿色发展,找准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结合点,促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绘就了延边州绿色发展新篇章。

  有机农业,为高质量发展开启绿色引擎。依托蓝天绿水净土,宁波置入帮扶项目、资金、技术,有序开发延边有机农业,如“小木耳做成大产业”“煎饼摊成省名牌”等,推动当地农业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两战“双赢”。

  产业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动力。甬延携手开发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农耕文化产品、开通延吉-威海-宁波航线,实现宁波至延边州“日日通航”,打造“红太阳照边疆”乡村振兴样板等,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挖掘“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为当地“旅游兴州”注入新动能。

  串珠成链,绿色产业“链”生金。甬延合力“串珠成链”推进生态产业生产、加工、销售、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精准带动群众持续增收,促进生态产业增绿又添“金”。

  甬延协作实践表明,“绿色扶贫”打破传统扶贫模式自我封闭、独立的内部循环体系,摒弃仅重眼前利益需求的割裂思维,转向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要效益,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统一的更具内生动力和外部互联性的新型发展模式。

  ▲图们市君子兰种植基地带动农户致富。

  点赞

  汪清县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国全

  随着汪清县黑木耳菌包厂的生产趋于饱和,在宁波帮扶干部的帮助指导下,桃源小木耳产业园在研发端、加工端、销售端、回收端同时发力,正朝着集生产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绿色农业基地方向发展。截至去年年底,桃源小木耳已带动当地1599名贫困户受益。

  全自动化的木耳菌包生产车间。

  吉林省隆吉

  花卉基地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斌

  近年来,水南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大力发展君子兰产业,村集体收入稳定提升。甬延两地依托君子兰种植宜活、产品附加值高、劳动力要求较低等特点,构建了“扶贫企业+基地+贫困户”“产创销”一体的君子兰产业东西部扶贫新模式,带动石岘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800余元。

  让富民“黑金产业”越走越远宁波市扶贫干部、汪清县副县长曹敏杰

  汪清县的面积有9016平方公里,只比宁波市小了一圈。如何让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人民真正富起来,选对产业极为重要。2018年东西部协作开展以来,3年时间,我参与并见证了黑木耳产业一步步从“低小散”走向“高精尖”,从“脱贫产业”走向“富民恒业”,暗暗感慨,这个“黑金产业”选对了、发展路子走对了。

  坦率地讲,刚到汪清时,这里的黑木耳产业发展水平并不高:老百姓各自为战,“靠天吃饭”,不仅菌种培育时间长,菌包坏死率高,环境污染也很严重。要想把发展黑木耳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重点,以工业思维实施整体布局,以绣花功夫破解特色产业发展难题是关键。

  工业发展能级要跃升,平台搭建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此,宁波协助汪清扭转原先企业分布散而不大、大而不强的局面,打造全国黑木耳产业基地。北仑区依托其工业大区优势,探索从企业培育到平台搭建的新思路,帮助汪清黑木耳在研发、加工、集散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工业产业链完善,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产品附加值低的困境。为此,宁波注重多渠道帮扶,打造生产—仓储—销售闭环服务,形成了由田间到餐桌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帮助汪清以开放型思维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跃进,讲好黑木耳品牌故事,实现品牌化运营。

  经过东西部协作三年帮扶,如今,汪清的黑木耳产业已成规模。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了由百姓家庭副业向当地主导产业、分散生产向集约经营的转型升级,协助汪清完成了由木耳资源大县向产业大县的跨越发展。接下来,汪清县将进一步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把黑木耳、黄牛产业打造成为汪清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让这些“富民恒业”越走越远。

  图们市石岘镇水南村胜景。

  采访手记

  “扶贫产业”成为未来“富民恒业”

  延边日报记者陈延龙

  在汪清县桃源小木耳产业园,我惊诧于这里生产的全自动化,自动上下架机、机器人叉车等机械设备,让整个安植车间显得“冷冷清清,人气不足”。然而,流水线上流动的菌包,叉车来来回回,精确无误的自动操作,又时刻让人感受到这里生产的“热火朝天”。智能控制培育室、智能化吊带种植大棚一改人们对木耳栽植的传统印象。育种、菌包生产、大棚摆栽全部实现智能化的管控流程,温度、湿度、灭菌等全程由电脑控制,最大限度避免了空气、土壤及人工参与而可能造成的污染。一项数据越发惊人,该产业园可日产菌包15万袋,坏菌率在1‰以下。这是传统生产方式所不可想象的。这就是产业帮扶让传统产业向现代化的转变。

  目前,汪清县有近4万人从事木耳种植采摘等相关产业,占全县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的52.6%,黑木耳专业镇达到5个、种植村121个,百万袋以上村65个,栽培总量达到6.5亿袋。传统的贫困县正通过这种有效的产业帮扶,让广大民众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

  经过东西部两年协作帮扶,汪清的黑木耳产业渐成规模,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了由百姓家庭副业向当地主导产业、分散生产向集约经营的转型升级,协助汪清完成了由木耳资源大县向产业大县的跨越发展,“扶贫产业”正转型成为未来“富民恒业”。

  今天的《延边日报》同步刊登了相关报道。

  两座城市的“血脉相连”

  宁波日报记者张凯凯

  汪清县副县长曹敏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了一则小故事:

  一天傍晚,他和几位宁波挂职干部一边散步,一边聊着工作。这时,一位老者主动上前跟他们打招呼:“你们是宁波北仑人吧!”看到挂职干部点头,这位老者接着说:“宁波和北仑是来帮扶我们汪清的,你们做了很多好事。”

  一座城市对另一座城市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以至于行走在大街上,连当地老百姓都能“嗅到”扶贫干部与众不同的“味道”?一座城市对另一座城市的帮助究竟有多大,以至于面对2600多公里外的来客,这位老人愿意主动上前表示感谢?

  在延边州为期四天的蹲点采访,让我感受到了两座城市之间的“血脉相连”:小到图们市下嘎村的一家爱心食堂,大到汪罗线公路沿线,连绵到青山脚下的地栽木耳农场;近如当地居民出门就能望见的扶贫车间,远如乘着飞机“游历”四方的长有煎饼。

  的确,还有什么扶贫方式,能够比两座城市的“血脉相连”来得更直接、更彻底?“全面小康”的春风,一定能如期吹拂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策划:金波 高吉龙何英杰

  统筹:朱宇 韩维民冯 瑄

  图文:张凯凯陈延龙侯四聪谢 挺

  制图:金雅男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精准帮扶八策⑥:绿色之“笔”点发展之“睛”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6-18 06:29:00

  记者在汪清采访脱贫户。

  标准化、集约化的木耳菌包生产线,不仅解决了“禁伐”背景下农户的“原材料之痛”,更成功将菌包坏死率从20%降至3‰,让黑木耳实现“量质齐飞”。精细化、规模化的全链式肉牛养殖基地,不仅实现了厂区粪便、秸秆等废弃物的二次利用,还极大地提升了牛肉品质,将延边黄牛肉更有底气地打向高端市场。

  生态扶贫,一手连着绿水青山,一手连着金山银山。

  在宁波对口帮扶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了让贫困老百姓吃上“绿色饭”,扶贫干部因地制宜挖掘生态优势,发展绿色产业、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保生态、促增收的精准扶贫之路。告别“低小散”的粗放式发展,迈上内涵集约的发展新征程,如今的这片土地,正以绿色之“笔”,绘就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一个战场、两场战役“双赢”的新篇章。

  ▲汪清县红鸡冠木耳专业农场里,农户忙着采摘第一茬木耳。

  不负青山唱好帮扶“生态经”

  种木耳离不开木头,而黑木耳菌包的原材料95%来自森林——这对于汪清县“耳农”来说曾经是个利好,意味着农户自家种木耳只需向大山索取,菌包制作几乎没有成本。但记者了解到,每100个木耳菌包大概要用掉一段高6米、直径0.18米的木料,按每家菌包厂10万个的日产量,木料消耗量惊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摆脱“采伐城兴、禁伐城衰”的困境,4年前,汪清县施行全面禁伐,曾经的“利好”瞬间成为劣势。菌包原材料价格一度“水涨船高”,仅锯末价格就涨了十几倍。怎么办?汪清县的“耳农”们发了愁。

  原材料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归根结底是由粗放的发展模式造成的,这也是制约黑木耳产业发展的最大短板。2018年,宁波帮扶干部来到汪清后,用了3个月的时间为黑木耳产业“把脉问诊”。随后,声势浩大的产业转型升级拉开序幕。

  “在宁波帮扶资金的注入下,现代化的黑木耳产业项目拔地而起。标准化的菌包厂、高规格的定植车间、配套的冷库项目,开始成为新一代汪清木耳产业的‘代言人’。以往菌包生产旺季,家家户户烟囱冒黑烟的情况再也没有出现。”当地黑木耳种植带头人,鸡冠乡菌包厂负责人林岩说。

  菌包生产、培育的核心环节有了保障,曾经培育耗时长、坏死率高、污染严重的问题得到解决,而规模化的生产也让木料的获取有了新突破。“现在,菌包的木料来源以清林工作中产生的废弃枝丫为主,我们也和辽宁省的桑蚕养殖基地达成合作,最大程度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杰说。

  在延边,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间平衡点的探索,从来不仅限于此。看似无用的废弃物经过资源化利用,又是一座带动村民增收的“富矿”:黑木耳产业中,一度引发忧虑的废弃木耳菌袋污染问题,随着资源化循环经济项目的落地迎刃而解;汪清县柳树河村的肉牛养殖扶贫基地中,牛粪和秸秆在加工车间“摇身一变”化作有机肥,每吨的利润在400元以上。

  “对口帮扶不仅要为当地带来‘致富经’,更要唱好‘生态经’。解决前后端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才能让产业搭上绿色发展的快车。”宁波挂职干部、汪清县副县长曹敏杰表示。

  ▲国内闻名的敦化长有煎饼。

  不负胜景注入旅游“强动能”

  长期以来,相较于其他产业,旅游业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因而有绿色经济之称。作为延边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旅游兴州”成为生态扶贫、绿色发展的“点睛之笔”。如今,在宁波驻延边帮扶工作队的谋划下,一批特色旅游帮扶项目如春蕾般在黑土地上绽放:二道白河镇冬季冰雪产业园项目、万宝镇民俗旅游扶贫项目、水南村民俗旅游扶贫项目……这些令人心驰神往的名字背后,凝结了甬延两地干部、企业的心血。

  6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图们市石岘镇水南村,一栋栋具有朝鲜族特色的白墙青瓦房与五彩斑斓的民俗文化墙瞬间抓住了记者的眼球。“水南村旅游资源丰富,这里不仅保留了完整的朝鲜族传统文化,还存留有许多红色历史遗迹,像凤梧洞反日战斗遗迹、龙虎断桥等。”谈起村子的风情,宁波挂职干部胡建成打开了话匣子,溢美之词滔滔不绝。

  但曾几何时,“留不住人”是延边州诸多旅游项目的通病。“图们市虽然是中朝铁路的‘国门’所在,但来此‘打卡’的游客大多不过夜,即便住宿,也顶多留一晚。”胡建成告诉记者,面临类似困境的村子还有很多,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就是其中一例。

  红旗村是通往吉林长白山景区的必经之路,但游客的停留时间短暂,一度成为旅游发展的“绊脚石”。所幸,借东西部扶贫协作东风,宁波投入649.5万元援建资金,帮助村子开发天然湿地,建造木栈道,打造景观长廊、花海等园林景观,让这个占尽地利的村子更加有内涵。“宁波与延边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为我们旅游景区的加快建设和升级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万宝镇镇长闫久龙言语激动。

  同样的转变也发生在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宁波驻延边帮扶工作队借鉴横坎头村的发展经验,为光东村提出了“制订加快振兴发展规划、增强产业发展动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将各类发展要素资源向光东村优先配置,把光东村打造成‘红太阳照边疆’乡村振兴样板”的建议,得到了延边州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肯定。

  在主动融入延边发展、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同时,近年来,宁波驻延边帮扶工作队还进一步扩大帮扶“半径”,全面建立两地职工疗休养合作交流机制。延吉-威海-宁波航线正式开通,也为宁波至延边州“日日通航”打下了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年底,宁波共有3.4万名职工到延边疗休养。

  ▲桃源小木耳产业园的挂袋木耳农场。

  不负风物绿色产业“链”生金

  走进宁波北仑·吉林汪清健康科技孵化园的施工现场,一栋庞大的厂房已初具雏形。未来,将会有20余家本土企业在此“蓄力”,借助园区领先的技术优势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带领延边的特色风物向省外进军。

  “这个产业园将围绕食品、功能性食品和医疗器械等大健康产业,让中华参、黄精、桑黄等山上采的、地里种的绿色产业告别粗放的作坊式生产,拥抱更大的发展格局。”曹敏杰说。

  为了告别曾经的“低小散”,甬延两地的政府和干部都不遗余力。

  轻薄、香甜、入口柔软……敦化煎饼是延边州的特色农产品,也是东北农家经常食用的主食。在敦化市,煎饼生产厂家众多,但多数以个体经营为主,总体规模较小,质量也参差不齐。东西部扶贫协作,成为敦化煎饼品牌做大做强的难得机遇。

  从2018年至今,宁波市投入1100万元资金用于援建煎饼扶贫产业项目,零散的煎饼产业聚合成块,长有煎饼、小万庄煎饼等成为其中的知名品牌。长有煎饼更是利用援建资金扩建了厂房,不仅引进了企业标准的生产车间,还配备了煎饼展示厅、体验厅等场所,将工厂打造成工业旅游示范点。

  “如果还是曾经的那种粗放生产方式,产业扶贫的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林岩对此深信不疑。作为鸡冠乡的致富带头人,他见多了农户因蒸煮杀菌、植入菌种时出现纰漏,最终菌包坏死,付出精力却入不敷出的情况。令他感到欣慰的是,随着这些年汪清县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传统产业做优、优势产业做特、特色产业做大,产业链条越拉越长。

  为了改变以往小作坊生产、分散摆放、粗糙加工的生产模式,加快产业标准化进程,三年来,宁波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亿余元,援建实施20个黑木耳产业项目,破除了效率低、无标准、不可控等发展瓶颈。

  “现在,我们想要种木耳的话,直接从这个厂买成品菌包,回去浇水就可以了。以前自己劳心劳神,2万个菌包也就赚1万元左右,现在好了,收入能翻近一倍,还能抽空打工赚两份钱。”在丰收的木耳地里,55岁的农户江秀英对今后的日子充满了期待。

  ▲汪清肉牛养殖扶贫基地。

  点评

  发展绿色产业赋能高质量发展

  宁波万里对口协作和反贫困研究院院长盛钢

  近年来,甬延协作聚焦绿色发展,找准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结合点,促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同频共振,绘就了延边州绿色发展新篇章。

  有机农业,为高质量发展开启绿色引擎。依托蓝天绿水净土,宁波置入帮扶项目、资金、技术,有序开发延边有机农业,如“小木耳做成大产业”“煎饼摊成省名牌”等,推动当地农业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两战“双赢”。

  产业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动力。甬延携手开发绿色食品、生态旅游、农耕文化产品、开通延吉-威海-宁波航线,实现宁波至延边州“日日通航”,打造“红太阳照边疆”乡村振兴样板等,助推一、二、三产业融合,挖掘“绿水青山”的经济价值,为当地“旅游兴州”注入新动能。

  串珠成链,绿色产业“链”生金。甬延合力“串珠成链”推进生态产业生产、加工、销售、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精准带动群众持续增收,促进生态产业增绿又添“金”。

  甬延协作实践表明,“绿色扶贫”打破传统扶贫模式自我封闭、独立的内部循环体系,摒弃仅重眼前利益需求的割裂思维,转向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要效益,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统一的更具内生动力和外部互联性的新型发展模式。

  ▲图们市君子兰种植基地带动农户致富。

  点赞

  汪清县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国全

  随着汪清县黑木耳菌包厂的生产趋于饱和,在宁波帮扶干部的帮助指导下,桃源小木耳产业园在研发端、加工端、销售端、回收端同时发力,正朝着集生产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绿色农业基地方向发展。截至去年年底,桃源小木耳已带动当地1599名贫困户受益。

  全自动化的木耳菌包生产车间。

  吉林省隆吉

  花卉基地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斌

  近年来,水南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大力发展君子兰产业,村集体收入稳定提升。甬延两地依托君子兰种植宜活、产品附加值高、劳动力要求较低等特点,构建了“扶贫企业+基地+贫困户”“产创销”一体的君子兰产业东西部扶贫新模式,带动石岘镇贫困人口人均增收800余元。

  让富民“黑金产业”越走越远宁波市扶贫干部、汪清县副县长曹敏杰

  汪清县的面积有9016平方公里,只比宁波市小了一圈。如何让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人民真正富起来,选对产业极为重要。2018年东西部协作开展以来,3年时间,我参与并见证了黑木耳产业一步步从“低小散”走向“高精尖”,从“脱贫产业”走向“富民恒业”,暗暗感慨,这个“黑金产业”选对了、发展路子走对了。

  坦率地讲,刚到汪清时,这里的黑木耳产业发展水平并不高:老百姓各自为战,“靠天吃饭”,不仅菌种培育时间长,菌包坏死率高,环境污染也很严重。要想把发展黑木耳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重点,以工业思维实施整体布局,以绣花功夫破解特色产业发展难题是关键。

  工业发展能级要跃升,平台搭建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此,宁波协助汪清扭转原先企业分布散而不大、大而不强的局面,打造全国黑木耳产业基地。北仑区依托其工业大区优势,探索从企业培育到平台搭建的新思路,帮助汪清黑木耳在研发、加工、集散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工业产业链完善,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产品附加值低的困境。为此,宁波注重多渠道帮扶,打造生产—仓储—销售闭环服务,形成了由田间到餐桌完整的产业链条。同时帮助汪清以开放型思维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跃进,讲好黑木耳品牌故事,实现品牌化运营。

  经过东西部协作三年帮扶,如今,汪清的黑木耳产业已成规模。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了由百姓家庭副业向当地主导产业、分散生产向集约经营的转型升级,协助汪清完成了由木耳资源大县向产业大县的跨越发展。接下来,汪清县将进一步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把黑木耳、黄牛产业打造成为汪清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让这些“富民恒业”越走越远。

  图们市石岘镇水南村胜景。

  采访手记

  “扶贫产业”成为未来“富民恒业”

  延边日报记者陈延龙

  在汪清县桃源小木耳产业园,我惊诧于这里生产的全自动化,自动上下架机、机器人叉车等机械设备,让整个安植车间显得“冷冷清清,人气不足”。然而,流水线上流动的菌包,叉车来来回回,精确无误的自动操作,又时刻让人感受到这里生产的“热火朝天”。智能控制培育室、智能化吊带种植大棚一改人们对木耳栽植的传统印象。育种、菌包生产、大棚摆栽全部实现智能化的管控流程,温度、湿度、灭菌等全程由电脑控制,最大限度避免了空气、土壤及人工参与而可能造成的污染。一项数据越发惊人,该产业园可日产菌包15万袋,坏菌率在1‰以下。这是传统生产方式所不可想象的。这就是产业帮扶让传统产业向现代化的转变。

  目前,汪清县有近4万人从事木耳种植采摘等相关产业,占全县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的52.6%,黑木耳专业镇达到5个、种植村121个,百万袋以上村65个,栽培总量达到6.5亿袋。传统的贫困县正通过这种有效的产业帮扶,让广大民众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

  经过东西部两年协作帮扶,汪清的黑木耳产业渐成规模,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了由百姓家庭副业向当地主导产业、分散生产向集约经营的转型升级,协助汪清完成了由木耳资源大县向产业大县的跨越发展,“扶贫产业”正转型成为未来“富民恒业”。

  今天的《延边日报》同步刊登了相关报道。

  两座城市的“血脉相连”

  宁波日报记者张凯凯

  汪清县副县长曹敏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了一则小故事:

  一天傍晚,他和几位宁波挂职干部一边散步,一边聊着工作。这时,一位老者主动上前跟他们打招呼:“你们是宁波北仑人吧!”看到挂职干部点头,这位老者接着说:“宁波和北仑是来帮扶我们汪清的,你们做了很多好事。”

  一座城市对另一座城市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以至于行走在大街上,连当地老百姓都能“嗅到”扶贫干部与众不同的“味道”?一座城市对另一座城市的帮助究竟有多大,以至于面对2600多公里外的来客,这位老人愿意主动上前表示感谢?

  在延边州为期四天的蹲点采访,让我感受到了两座城市之间的“血脉相连”:小到图们市下嘎村的一家爱心食堂,大到汪罗线公路沿线,连绵到青山脚下的地栽木耳农场;近如当地居民出门就能望见的扶贫车间,远如乘着飞机“游历”四方的长有煎饼。

  的确,还有什么扶贫方式,能够比两座城市的“血脉相连”来得更直接、更彻底?“全面小康”的春风,一定能如期吹拂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策划:金波 高吉龙何英杰

  统筹:朱宇 韩维民冯 瑄

  图文:张凯凯陈延龙侯四聪谢 挺

  制图:金雅男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