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听说今年是宁波社会中考最后一次开卷考试,2021年开始实行闭卷考试了,那么开卷和闭卷,哪个更容易呢?
答:是的,明年的社会中考首先是在考试的形式上发生了一个比较重大的变化,从开卷变成了闭卷。至于哪一个更容易?我们社会法治老师在教学的时候,经常会给孩子们科普一个观念,那就是要全面地、辩证地去看待、分析事物。所以这个问题同样如此。如果非要让我给一个答案的话,那我会说——都容易也都不容易。
为什么说都不容易呢?有兴趣的亲们可以研究一下这几年宁波中考卷,重基础更重能力,例如今年中考的第20题第3问,请你就宁波打造名城名都依靠什么建设发表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这道题采用solo分层评价体系设置评价标准,答案设置立足开放多元,检验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高低,要求学生能与观点建立多重联系并论证,既回归了“五位一体”建设的基础知识,又突出了思辨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题目的灵活度是极强的。
所以,死记硬背≠高分,临阵翻书也大概率会遭遇滑铁卢。所以,无论开卷还是闭卷,想要高分,都不容易。
那么为什么又说都容易呢?我们说,考试=基础+能力+心态。基础夯实了,能力掌握了,心态调节好了,考试自然就得心应手了。当然,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把这三点做好,相信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家长、每一个学生都需要一起努力的事情。
基础:通过年代尺、表格、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梳理,寻找关联,构建网络。
能力:通过读题、解题训练掌握方法,训练思维、形成观点。
心态:经验和信心是在一次次战斗中累积。
问:您刚才说第一个变化是这考试形式的变化,那么还有什么其他的变化呢?
答:第二个比较大的变化其实从今年已经开始实施了,那就是“取消考纲”。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关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不断提高命题水平”的精神,2019年浙江省教育厅通知,从2020年中考开始,停止修订、下发和使用《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说明》,各地编写的类似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自动废止。
以前,在有考纲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往往会说考纲里的考点内容重点复习,考纲里不考的内容往往就不复习了。而在改革之后,这样的情况将不复存在。
在今年的宁波社会中考中已经呈现出了这一评价改革的方向,做到了依标施考。例如今年的17题第3问“从交通方式和活动区域两方面,比较材料一中的商道与新航路的不同。你从中体会到了人类交往的什么趋势?”这一题立足的就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4-4:比较不同时期区域之间相互交流与影响的事例,体会区域联系日益密切的历史趋势。
相信明年的中考会更加体现依标施考的力度,而相应的考查范围和内容也会有一定的扩大。这对于我们也是一个挑战。
问:又是闭卷考,又是考查范围和内容的扩大,作为一名初一学生的家长,我都已经手心捏把汗了,更别说屏幕前新初二的学生和家长了。您有没有什么方法给我们的社会学习支支招。
答:我们仔细看这几年的宁波中考题哈,在这两大变化的背后,我们也会发现一些“不变”的因素——基础、能力和热点,而把握这些因素,或许可能会成为我们学好社会的一些“绝招”。
这第一招,掌握必备知识。
必备知识就是学生长期学习的知识储备中的基础性、通用性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必须要有相关的知识积累。
作为学业水平测试,历年的社会中考都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特别重视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而在考查的过程中,又会整合学科内和学科间的知识,进行综合性的考查。
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回归教材,梳理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夯实必备知识。
如何夯实?一方面,我们在课堂上要做到认真听讲,提高上课的学习效率,有些看似简单的知识点,差一个字、差一丢丢可能就天壤之别(回头举个例子),上课的时候“摒牢”,不开小差,把老师的知识讲解听清楚、想明白,比上十个培训班都强。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思维导图、年代尺等图示的方法,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可视化,提高学习的效率。在这里,我是强烈建议一定要自己做,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但一定要自己去整理,例如做历史事件的年代尺,很多小朋友一开始做的时候会觉得有点烦,常常顾此失彼,做着做着发现漏掉了好几个历史节点。但撞过几次墙以后他会真正发现,历史演进变化中的基本脉络,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和内在联系,成为他自己真正掌握的必备知识。
第二招,训练关键能力。
社会学习中的关键能力有很多,如今年中考第16题“蚂蚁森林”,三个问题分别考查了学生读图和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对地理问题进行阐释的能力;总结提炼概括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等等。
那么如何训练呢?这还是需要我们回归课堂,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来训练相关的能力。例如《走向共同富裕》一课,这课作为国情教育的第一课,里面有很多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什么经济新常态啦,深化改革啦。怎么办呢?刚好当时是宁波改革开放40年,于是我就选取了“宁波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故事”作为教学的主线素材,用宁波、横坎头村和延边这3个典型的案例作为学生探究的情境。宁波,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能够非常充分地说明改革开放的成果,宁波人讲宁波故事,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情感共鸣。
横坎头村,宁波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样板村,在宁波很有知名度,许多学生可能在周末跟父母旅游时就去过,这个素材的选择让学生一下子就对经济“新常态”有了一个直观而又立体的印象。同时,横坎头村脱贫致富的经验也是深化改革的典型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深化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
延边,则是目前中国发展中相对落后的地区,也是目前宁波结对帮扶地区,宁波对口帮扶延边体现了对共享发展成果的践行。宁波与横坎头村、宁波与延边,这一内一外两个案例的对比和联系,既能紧密联系教材,又能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搭建起学习的“梯子”。
随后通过设计三个主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在宁波社会经济数据图中解读宁波经济高速发展背后的问题,在横坎头村平面图上找到这个宁波经济新常态样板村脱贫致富的原因,在对口帮扶延边花好扶贫资金的活动中总结共享发展成果的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把握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比较分析概括提炼的能力,以及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第三招,关注时政热点。
社会学科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时代性,而一份优秀的社会试卷你一眼就能判断它的年份。例如今年的中考试卷,一共20题,12题的材料均来自社会热点。“疫情”“习总书记考察宁波”“劳动教育”“澳门回归”“蚂蚁森林项目获奖”“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民法典”等都进入了试卷中,与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巧妙联结,在考查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也对厚植家国情怀、提高政治认同、树立法治意识,引导公共参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问:怎样学好社会?
答:我们在学习社会中更加要回归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回归社会生活,千万不能因为闭卷考试、考纲取消,背诵量增加,课业负担重就“两耳不闻窗外事”了,真正的知识的获得,能力的获取就是从生活中来的。多看看报纸、听听新闻、参与参与公共生活,在学习与思考的精致时间、吃饭睡觉的闲散时间之外,也可以有一点玩玩蚂蚁森林、逛逛紫禁城的“荒芜”时间,你会发现,原来这门学科可以这么有意思,而且还可以在有意思里把知识和能力也给学咯、练咯,这样是不是会更有意思一些呢?我想,只有引导学生在丰富的、生动的、形象的生活中去探究、去思辨,才能真正的明白知识的价值,才能真正的形成价值的判断,才能真正地培育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才能真正的学以致用,学有所得。
分享一个解题口诀——“一看二抓三扣”。一看——看设问,看设问要把握问题的类型、问题的对象和问题的限制条件三个方面;
二抓——抓材料、抓教材,学会把教材知识迁移运用到新情境中;
三扣——扣角度、扣分数、扣规范。
说来话长,可以精选一些历年中考题来进行训练。
书写一定要工整规范,否则中考各科都是失分很大很大
问:社会包罗万象,各门分学科怎么学习?
关于地理学习:
⑴注重读图,强化区域认知
由于图表实用为考查的关键能力,一直贯穿试题始终,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既要掌握读图的基本步骤,也要掌握各种类型图表的解读技巧。在教学、复习时,注意构建区域认知的一般模式:从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入手,进而分析其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水文等),最后了解其人文特色(生产生活,文化等)。学生在面对陌生区域时,也能有序地对区域的要素进行分析,在理解各地理要素联系的基础上加深对区域整体情况的认知。
⑵重视逻辑,探究地理规律区域地理环境有整体、差异性的规律。地理的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抽象、综合空间思维外,还要注重对学生基于实证分析的逻辑思维培养。如运用现实生活的数据,考查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四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理解,通过多角度切入辩证地论述四者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从而论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关于历史学习:
构建一种长时段大时代主题式的历史思考范式,对历史人物、事件、现象的综合审视,实现古今中外的纵横贯通。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每个时间点上的历史特征,还要引导学生跳出具体史事的羁绊,从长时段演变中把握历史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来龙去脉,从宏观视野俯瞰历史全貌,形成“通古今而观之”的历史意识。搭建点、线、面的认识框架,加强历史事物之间的关联。一个历史事物,它是一个点,一个标注具体事件发生的时间点(时事匹配);它又是一条线,一条由时间点连缀而成的由古到今的线(时序排列);它是多样性的建构历史的尺度(时间结构),是认识历史的立体面;它还是后人理解和阐释历史的多重认知维度(时段特征、时代风貌、时变分析)。
编辑: 赖小惠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