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道正在查看柑橘长势。(沈孙晖摄)
仲夏时节,山青花欲燃。象山定塘镇小湾塘村的柑橘博览园内,一棵棵品种各异的柑橘树栽植整齐,青绿的果实缀满枝头,在淡淡橘香中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园内,一块“天下静橘”的牌匾道出了园主韩东道的雄心:“用心血和智慧浇灌每一棵橘树,让中国柑橘看象山。”
45岁的韩东道出生于丹城农民家庭,田间地头长大的他对农业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但我不想像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从做农民的第一天起,他便决定“不走寻常路”。
2015年,韩东道来到小湾塘村,租了55亩荒地,想圆自己的现代农业梦。“本想打造一个四季果园,没想到被定塘浓厚的橘香底蕴感染了。”他发现象山堪称柑橘新品种的发源地,市场前景广阔,何不让家乡的优势产业更优呢?
2017年,韩东道清理先前种下的20多种水果植株,“专情以待”柑橘。但当时,象山不少柑橘大户已声名远播,自己没有品种先机,没有规模基地,更没有成熟技术。作为“后浪”,该如何奋起直追?
韩东道另辟蹊径,投资1000多万元办起了宁波首个以柑橘为主题的博览园。“这里将成为国内最高端柑橘品种、最先进种植技术的集聚地。”他暗下决心。
“这是‘黄美人’,那是‘明日见’,都是目前柑橘市场上的‘新贵’……”韩东道在农业部门帮助下,不断收集并从国外引进柑橘品种,目前已有200多种。“园内绝大部分是市场上没有的新品种。”看着满园橘树,他语溢自豪。
橘博园并非用来展示各种柑橘“标本”,韩东道将其视为引领柑橘产业未来发展的基石。
韩东道深知自身技术局限,便当好先进技术落地的经纪人。他与浙江柑橘研究所、省市农科院、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对橘博园中的品种进行选育,找出适宜本地或外地种植的新品种,并在示范种植中掌握其生理特性及最佳标准化种植模式。
在韩东道看来,“人有我优”只是“战略产品”,利润空间有限,“人无我有”才是引领市场的“战利产品”,“只有不断开发新品种,才能站在产业最前沿”。
有了好品种,还要种出好品质。韩东道抓起一把土,土中一条肥壮的蚯蚓给出了品质提升的答案。“我让土壤回到了有蚯蚓、有微生物的‘爷爷时代’!”他笑称。
韩东道平均每年每亩地施5吨有机肥,“既给柑橘补充营养,更为蚯蚓、微生物打造一个舒适的家”。他将人工锄下的草放在土壤上自然腐烂,变成蚯蚓、微生物的食物;通过水肥一体化设施自动浇灌,为蚯蚓提供水分。
“蚯蚓的排泄物、微生物分解后的有机物才是柑橘最好的肥料,养分吸收比人工施有机肥高50倍以上。”韩东道在打造土壤生态微循环中,让蚯蚓、微生物帮忙种柑橘。
销售,是比种植更难攻克的关。“我创立了‘静橘’品牌,代表最高品质的柑橘,但怎样让顾客信任‘静橘’?”韩东道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只关注产品本身,“在品质相同时,产品以外的文化、理念植入,才是提升附加值的关键”。
文化为媒,叩开高端市场。韩东道利用当下热门的小视频,呈现面朝橘海、橙黄橘绿的田园生活,让顾客在这种向往的生活方式中认可“静橘”。喜爱传统文化的他还将外地200多年老宅迁至橘博园,并在老宅中开办国学讲堂。“在‘农民+文化人’的人设中,打造我的个人IP,吸引‘静橘’粉丝。”韩东道笑称,别人对其称呼从“韩总”变成了“韩老师”。
在文化植入以及橘博园的标杆效应下,去年韩东道柑橘、橘苗的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大关。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橘博园辐射带动下,周边不少村民大步奔小康,葫芦门村的郑玉玲就是其中之一。她原本在外打工,收入较低。
去年,郑玉玲从他人那接手了2亩“红美人”,产量2500多公斤。“果子全部卖给了韩东道,纯收入有10多万元。”她言语中透着增收的喜悦。
据悉,去年韩东道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2元至4元的价格,向定塘60户农户收购了10万公斤“红美人”,经分级选果后,统一以“静橘”品牌销售。“为农户创造了500多万元产值,平均亩产值达8万元。”韩东道的柑橘梦正和乡亲们的小康梦交相辉映!
记者 沈孙晖
通讯员 王珮
象山县委报道组 陈光曙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