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老板社工"对事业"佛系" 谈起志愿服务却"野心勃勃"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7-21 07:00: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 华峰的车里常备3个急救包。

  “老板,你的车子要放到白线内啊!”北仑区明州路上,王 华峰推开一家小餐馆的玻璃门,探着头朝里喊了一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这条路成了他和队员的“包干路段”,每天来来回回巡查好几遍。

  他是芙蓉社区红十字博爱志愿服务队队长,这半年来也成了社区的“编外社工”,逢工作日“打卡上班”,却不拿一分钱。他自己的公司距离社区不过10分钟车程,却已有半年没在公司露过脸。

  每天在岗8小时

  他是社区里的“编外社工”

  7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北仑新碶街道芙蓉社区,在三楼最东面的一个小间里,见到了46岁的王 华峰。这里原是堆放杂物的储藏室,5月底社区特意腾出来给他用。办公室约8平方米,布置简单,只有一套桌椅、一张书柜和一台笔记本电脑。每天上午8点多到岗,下午4点离开,王 华峰的作息时间几乎与社工同步。而这个状态,已经持续半年了。

  “一天里要做的事情其实挺多的。”他掰着手指头说,劝导路面规范停车只是其中一块内容,还有捡拾白色垃圾、巡查小区破裂的落水管、登记上报“僵尸车”等。除此之外,他还要管理一支16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通过统筹安排,将人员安排到每个点位。

  芙蓉社区外的主干道是明州路。当天,临近中午时分,王 华峰佩戴好红袖章便上路了。这条路他太熟了,哪个时间点、哪个路段不规范停车现象多,他了如指掌。在一家饭店门外,好几辆电动自行车停得横七竖八,他便挨个将它们挪进白线内,留出一条宽敞清爽的人行道。

  中午11点40分,他邀请记者走进一家快餐店。“这里的饭菜挺好吃的,要不要尝尝?”记者一问才知,原来这里是王 华峰的固定就餐点,他几乎从未在社区食堂里用过一餐,大伙儿怎么叫,他都不肯去。

  为社区工作付出那么多心力,却连一顿中饭都不愿吃,他的“执拗”让很多人感动。前段时间,社区主任柯珍静有意聘用他。对此,他一口回绝:“那还有什么意义?如果给我钱,我就直接走人!”

  两年“捡”了12个事故伤员

  他是公益圈里的“斜杠青年”

  除了被默认的“编外社工”这个身份,王 华峰还是公益圈里的“斜杠青年”。2018年3月,他加入芙蓉社区红十字博爱志愿服务队,同年年底接棒成为该服务队队长,经培训考试还获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今年5月,他又注册成为宁波蓝天应急救援队一员,每15天训练一次,包括冲锋舟、越野跑,下个月还要参加潜水培训和考证。

  成为志愿者后,他在汽车里常备急救包,两年时间里在路上“捡”了12名事故伤员。每一次急救结束后,他都要写一份总结,复盘当日的救护经历,并给自己的操作手法打分。“把老师教的全忘了,脑子一片空白!”2018年5月1日,是第一次救助,他给自己打了“1分”。今年6月19日,是第12次救助,他写下“个人防护做好,伤口检查符合标准,初步止血,但未对救护环境进行评估”,评分“5分”。

  两年来,王 华峰的救护手法在一次次的“实战”中越发娴熟,“与时俱进”的还有汽车里的急救包。“以前就1个急救包,现在放了3个,可应对不同伤情。”

  半年都不到公司露个脸

  他是“佛系”的生意人

  在很多人眼里,王 华峰是一个“奇怪”的人。他在志愿服务上不断求进的野心勃勃,却从未用在自己的事业上。按照他的话说:如果今年的目标是挣10万元,达成了,就没有心思多挣一分钱,来年的目标也不会“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5年前王 华峰开了一家公司,承包消防工程。2016年他随朋友到寺庙做义工,一干就是2年,直到加入芙蓉社区红十字博爱志愿服务队。

  献给志愿服务的时间多了,自然事业上无法兼顾。这半年来,他干脆没去过公司。

  帮助他人,也是成全自己,他觉得志愿服务让内心充盈。一件事重复做,必然有人能看到。去年10月,他成为“北仑好人”,2个月后又摘得“宁波好人”荣誉。

  “人生就是一群人在一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也因为他,让很多人感受到了其中的真谛。

  宁波晚报记者陈烨 通讯员陈红文/摄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老板社工"对事业"佛系" 谈起志愿服务却"野心勃勃"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7-21 07:00:00

  王 华峰的车里常备3个急救包。

  “老板,你的车子要放到白线内啊!”北仑区明州路上,王 华峰推开一家小餐馆的玻璃门,探着头朝里喊了一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这条路成了他和队员的“包干路段”,每天来来回回巡查好几遍。

  他是芙蓉社区红十字博爱志愿服务队队长,这半年来也成了社区的“编外社工”,逢工作日“打卡上班”,却不拿一分钱。他自己的公司距离社区不过10分钟车程,却已有半年没在公司露过脸。

  每天在岗8小时

  他是社区里的“编外社工”

  7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北仑新碶街道芙蓉社区,在三楼最东面的一个小间里,见到了46岁的王 华峰。这里原是堆放杂物的储藏室,5月底社区特意腾出来给他用。办公室约8平方米,布置简单,只有一套桌椅、一张书柜和一台笔记本电脑。每天上午8点多到岗,下午4点离开,王 华峰的作息时间几乎与社工同步。而这个状态,已经持续半年了。

  “一天里要做的事情其实挺多的。”他掰着手指头说,劝导路面规范停车只是其中一块内容,还有捡拾白色垃圾、巡查小区破裂的落水管、登记上报“僵尸车”等。除此之外,他还要管理一支16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通过统筹安排,将人员安排到每个点位。

  芙蓉社区外的主干道是明州路。当天,临近中午时分,王 华峰佩戴好红袖章便上路了。这条路他太熟了,哪个时间点、哪个路段不规范停车现象多,他了如指掌。在一家饭店门外,好几辆电动自行车停得横七竖八,他便挨个将它们挪进白线内,留出一条宽敞清爽的人行道。

  中午11点40分,他邀请记者走进一家快餐店。“这里的饭菜挺好吃的,要不要尝尝?”记者一问才知,原来这里是王 华峰的固定就餐点,他几乎从未在社区食堂里用过一餐,大伙儿怎么叫,他都不肯去。

  为社区工作付出那么多心力,却连一顿中饭都不愿吃,他的“执拗”让很多人感动。前段时间,社区主任柯珍静有意聘用他。对此,他一口回绝:“那还有什么意义?如果给我钱,我就直接走人!”

  两年“捡”了12个事故伤员

  他是公益圈里的“斜杠青年”

  除了被默认的“编外社工”这个身份,王 华峰还是公益圈里的“斜杠青年”。2018年3月,他加入芙蓉社区红十字博爱志愿服务队,同年年底接棒成为该服务队队长,经培训考试还获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今年5月,他又注册成为宁波蓝天应急救援队一员,每15天训练一次,包括冲锋舟、越野跑,下个月还要参加潜水培训和考证。

  成为志愿者后,他在汽车里常备急救包,两年时间里在路上“捡”了12名事故伤员。每一次急救结束后,他都要写一份总结,复盘当日的救护经历,并给自己的操作手法打分。“把老师教的全忘了,脑子一片空白!”2018年5月1日,是第一次救助,他给自己打了“1分”。今年6月19日,是第12次救助,他写下“个人防护做好,伤口检查符合标准,初步止血,但未对救护环境进行评估”,评分“5分”。

  两年来,王 华峰的救护手法在一次次的“实战”中越发娴熟,“与时俱进”的还有汽车里的急救包。“以前就1个急救包,现在放了3个,可应对不同伤情。”

  半年都不到公司露个脸

  他是“佛系”的生意人

  在很多人眼里,王 华峰是一个“奇怪”的人。他在志愿服务上不断求进的野心勃勃,却从未用在自己的事业上。按照他的话说:如果今年的目标是挣10万元,达成了,就没有心思多挣一分钱,来年的目标也不会“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5年前王 华峰开了一家公司,承包消防工程。2016年他随朋友到寺庙做义工,一干就是2年,直到加入芙蓉社区红十字博爱志愿服务队。

  献给志愿服务的时间多了,自然事业上无法兼顾。这半年来,他干脆没去过公司。

  帮助他人,也是成全自己,他觉得志愿服务让内心充盈。一件事重复做,必然有人能看到。去年10月,他成为“北仑好人”,2个月后又摘得“宁波好人”荣誉。

  “人生就是一群人在一起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也因为他,让很多人感受到了其中的真谛。

  宁波晚报记者陈烨 通讯员陈红文/摄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