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美丽改革 铺就城市发展绿底色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8-04 08:14: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记者 冯瑄

  通讯员王钧钧陈晓众

  利用一条“链”,让龙头企业“考核”配套企业,全“链”近3000家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对环评“降级”,企业建设项目审批从原来“至少两个月”,到现在“当天办结”;摸清“绿色家底”,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情况与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挂钩”……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动。

  区域环评+环境标准、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排污权有偿使用、绿色发展报告制度……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宁波持续健全体制机制,破解“两山”理念转化难题,一项项制度创新和美丽改革,铺就了城市发展的绿底色。

  筑牢资源管控“绿门槛”

  通过对森林、土地和水资源进行遥感卫星监测和数据统计,摸清全社会的“绿色家底”。宁波这一绿色发展报告制度列入省级改革试点,并成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

  结合绿色发展报告,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重要内容。这两年,北仑、宁海和象山均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作为全省试点,北仑区率先将编制完成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挂钩”,这一创新改革已在街道层面开展。审计中发现的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第一时间完成了整改。

  “青山绿水也是政绩”。全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及离任审计,是宁波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近几年,宁波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加大改革力度,相继推出了《宁波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宁波市党政领导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

  宁波生态补偿机制持续健全。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从最初每亩7元提高到40元。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取得进展,去年共到位补偿资金1000万元。

  通过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宁波重点区域生态保护迎来“加速跑”:四明山区域、象山港区域保护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保护补偿制度逐步建立。

  直击环境污染治理痛点

  以集卡车为主的柴油货车废气排放一直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难点和重点。

  针对这类高污染的“大块头”,宁波创新“车油路港”统筹推进机制,在全省率先划定国Ⅲ及以下柴油货车禁行区,配合实施非法成品油整治、安装柴油车道路黑烟抓拍系统等一系列精细化措施,全力消除百姓的“心肺之患”。

  蓝天碧水是最大的民生期待。针对环境污染治理的短板和痛点,宁波不断优化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环境保护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集体林权制度、中水回用价格激励机制、差别电价政策、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等在全市范围内有序推进。

  为了增强企业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我市从2009年开始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然而,这项保险赔付率很低,企业和保险公司之间缺乏互动服务,“叫好不叫座”。为此,市生态环境局北仑分局尝试将第三方环保服务引入保险范围,推出了绿色保险,其中新增了因第三方环保服务缺失导致企业直接经济损失给予补偿等内容。如今,这项绿色创新已经在全市推广。

  瞄准处理不专业易发生水环境污染的痛点,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工业污水第三方集中收集处理,让整个片区污水不再“跑冒滴漏”;针对企业工业固废分类不彻底的短板,在工业园区探索一般、可焚烧、可填埋等固废源头分类模式,推进一批固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率超过99%……

  以“两山”理念为引领,一项项蹄疾步稳的创新改革,守护的是这方碧绿、这片蔚蓝和这份纯净。

  柔性监管后的服务创新

  因大量工业固废倾倒,慈溪市滨海经济开发区在3名相关犯罪嫌疑人被予以刑事处罚的同时,还要共同赔偿总计超过202万元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费用。

  一直以来,针对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通常采取“按日计罚”、停产整治等惩罚措施,而对违法排污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害,则由政府、公众与自然环境来“埋单”。随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全面推进,“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埋单”的生态之困在我市破局。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我市已经完成7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案件,赔偿金额共计577.51万元。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建立健全绿色环境监管体系的有力佐证。近年来,宁波在持续打造“最严执法城市”、加大刚性执法的同时,通过制度创新,为环境执法注入柔性模式,推出生态共治共享的新解法。

  传统的环境治理,容易陷入“群众投诉、政府执法、企业受罚”的单向模式,不少问题没有从根子上得到解决。两年前,宁波在奉化区试点“环保议事厅”,尝试通过三方共“议”,画出更大的生态“同心圆”。去年,这样的做法在全市推广。宁波累计有8万余名群众参与“环保议事”,56期“环保议事厅”解决了386个环保难题。

  全面推行“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设立失信企业黑名单,建立完善退出机制;以大型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倒逼配套企业绿色改造,实现整条“链”绿色发展……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服务创新。近些年,在一批“扰民堵心”的环保顽疾得到根除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迎来绿色蝶变。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美丽改革 铺就城市发展绿底色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8-04 08:14:00

  记者 冯瑄

  通讯员王钧钧陈晓众

  利用一条“链”,让龙头企业“考核”配套企业,全“链”近3000家企业实现绿色转型;对环评“降级”,企业建设项目审批从原来“至少两个月”,到现在“当天办结”;摸清“绿色家底”,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情况与领导干部离任审计“挂钩”……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持续推动。

  区域环评+环境标准、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排污权有偿使用、绿色发展报告制度……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宁波持续健全体制机制,破解“两山”理念转化难题,一项项制度创新和美丽改革,铺就了城市发展的绿底色。

  筑牢资源管控“绿门槛”

  通过对森林、土地和水资源进行遥感卫星监测和数据统计,摸清全社会的“绿色家底”。宁波这一绿色发展报告制度列入省级改革试点,并成为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的重要依据。

  结合绿色发展报告,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重要内容。这两年,北仑、宁海和象山均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作为全省试点,北仑区率先将编制完成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挂钩”,这一创新改革已在街道层面开展。审计中发现的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第一时间完成了整改。

  “青山绿水也是政绩”。全面开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及离任审计,是宁波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近几年,宁波从顶层设计出发,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加大改革力度,相继推出了《宁波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宁波市党政领导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等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

  宁波生态补偿机制持续健全。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从最初每亩7元提高到40元。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取得进展,去年共到位补偿资金1000万元。

  通过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宁波重点区域生态保护迎来“加速跑”:四明山区域、象山港区域保护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保护补偿制度逐步建立。

  直击环境污染治理痛点

  以集卡车为主的柴油货车废气排放一直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难点和重点。

  针对这类高污染的“大块头”,宁波创新“车油路港”统筹推进机制,在全省率先划定国Ⅲ及以下柴油货车禁行区,配合实施非法成品油整治、安装柴油车道路黑烟抓拍系统等一系列精细化措施,全力消除百姓的“心肺之患”。

  蓝天碧水是最大的民生期待。针对环境污染治理的短板和痛点,宁波不断优化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环境保护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集体林权制度、中水回用价格激励机制、差别电价政策、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等在全市范围内有序推进。

  为了增强企业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我市从2009年开始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然而,这项保险赔付率很低,企业和保险公司之间缺乏互动服务,“叫好不叫座”。为此,市生态环境局北仑分局尝试将第三方环保服务引入保险范围,推出了绿色保险,其中新增了因第三方环保服务缺失导致企业直接经济损失给予补偿等内容。如今,这项绿色创新已经在全市推广。

  瞄准处理不专业易发生水环境污染的痛点,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工业污水第三方集中收集处理,让整个片区污水不再“跑冒滴漏”;针对企业工业固废分类不彻底的短板,在工业园区探索一般、可焚烧、可填埋等固废源头分类模式,推进一批固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率超过99%……

  以“两山”理念为引领,一项项蹄疾步稳的创新改革,守护的是这方碧绿、这片蔚蓝和这份纯净。

  柔性监管后的服务创新

  因大量工业固废倾倒,慈溪市滨海经济开发区在3名相关犯罪嫌疑人被予以刑事处罚的同时,还要共同赔偿总计超过202万元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费用。

  一直以来,针对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通常采取“按日计罚”、停产整治等惩罚措施,而对违法排污行为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害,则由政府、公众与自然环境来“埋单”。随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全面推进,“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埋单”的生态之困在我市破局。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我市已经完成7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案件,赔偿金额共计577.51万元。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是建立健全绿色环境监管体系的有力佐证。近年来,宁波在持续打造“最严执法城市”、加大刚性执法的同时,通过制度创新,为环境执法注入柔性模式,推出生态共治共享的新解法。

  传统的环境治理,容易陷入“群众投诉、政府执法、企业受罚”的单向模式,不少问题没有从根子上得到解决。两年前,宁波在奉化区试点“环保议事厅”,尝试通过三方共“议”,画出更大的生态“同心圆”。去年,这样的做法在全市推广。宁波累计有8万余名群众参与“环保议事”,56期“环保议事厅”解决了386个环保难题。

  全面推行“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设立失信企业黑名单,建立完善退出机制;以大型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倒逼配套企业绿色改造,实现整条“链”绿色发展……

  在“两山”理念指引下,服务创新。近些年,在一批“扰民堵心”的环保顽疾得到根除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迎来绿色蝶变。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