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东钱湖千年古村要变身国际旅游村 "操盘手"是大名鼎鼎的他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8-07 07:31: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千年古村城杨)

  中国宁波网记者 时晓竹

  东钱湖千年古村城杨迎来了历史性一刻。

  今年7月,一条“爆炸性消息”在村中传开——村子要变成“国际旅游村”,“操盘手”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所带领的团队。

  (记者采访丛志强)

  丛志强在宁波大名鼎鼎。去年4月,他带着研究目的千里迢迢来到宁海葛家村,数月之后,葛家村从原先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变成全国闻名的“网红村”。

  葛家村变形记,经中国宁波网、甬派接连数月的持续报道后,葛家村已成为艺术振兴乡村的“中国范本。”

  (葛家村村民送给丛志强团队的锦旗)

  前些天,葛家村一位农家乐老板给丛志强发消息,上月营业额突破3万元,高兴得要给丛志强发红包。

  相比“无特点无优势无潜力”的葛家村,丛志强第一次来东钱湖镇城杨村,便被这里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吸引了。

  (城杨村村景)

  这个千年古村位于东钱湖镇最南端,距东钱湖南岸6.5公里,东邻塘溪,西至横溪,南到白云寺,北至百步尖。

  这里群山环绕,山上大片的竹海。村子靠着人气很旺的亭溪岭古道,还有千年白云寺、沿湖十八裴之一的裴君庙等,自然禀赋远过于葛家村,一山、一寺、一树、一桥、一道、一溪、一庙,“七个一”成为村民引以为傲的风景。

  (丛志强非常喜欢这条穿村而过的亭溪)

  “我最喜欢这里的山和水,一条亭溪穿村而过,两岸住有人家,这才是生活。”丛志强说。

  艺术能振兴乡村?与许多葛家村村民一样,这个问号同样落在了城杨村村民的头上。

  城杨村党支部书记杨其松有过同样的困惑,“总觉得艺术是很高雅的东西,离我们很远。”

  丛志强团队干的第一件事是打通思想。

  (城杨村村民赴葛家村学习取经)

  7月12日下午,东钱湖镇相关负责人带领城杨村木工、泥瓦工等11名能工巧匠赴葛家村开展为期3天的驻村学习;第二次组织村民再赴葛家村参观1天,900多人的村庄竟有140多人报名参加学习。

  7月29日晚上,丛志强在城杨村文化礼堂,给200多名城杨、俞塘、韩岭村的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开“艺术振兴乡村”主题讲座,面对面交流。

  74岁的杨美岳报名参加了葛家村之行,“我觉得我们村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比葛家村要好。我的想法是,艺术振兴乡村就是让村子美起来,让村民富起来。”

  50多岁的农家乐老板孙亚萍也去了,“我们村山好水好古道好,位置更好,我很有信心。”

  丛志强团队用了2天时间走遍村中角角落落,边看边设计,一场改造也在城杨村迅速展开。

  (村庄改造已进行一周)

  废弃猪舍将变身咖啡馆、酒吧;不起眼的瓦缸变成了溪畔灯箱,还规划了奶茶饮品店、民宿……

  在丛志强的规划中,城杨村第一期主要是沿村里的亭溪布点,古树,古寺,桥等资源利用起来,建设一个具有研学和疗休养功能的旅游目的地。

  各种变化在城杨村悄悄发生,村民们对艺术家的支持与信任也与日俱增。

  (西瓜、开胃菜……村民们送给艺术家们的礼物)

  城杨村开发建设工作专班常务副主任张健民在朋友圈记录了一个小故事:人心齐,泰山移!“村民赋能行动”进入第三天,城杨村99岁老奶奶为艺工小分队送了一个大西瓜,不愿留姓名的村民给丛教授团队送来了爽口开胃菜。

  除了张健民提到的两位村民,记者采访中得知,应明菊老人拿出了编织的遮阳帽送给团队成员;邻村村民冒着酷暑送来一车葡萄

  在村里开农家乐的孙亚萍特地烧了酸菜鱼和毛血旺送去给艺术家们品尝。这是孙亚萍第一次做川菜,是对着手机里现学的,“他们大多是北方人,怕吃不惯本地菜,这是专门根据他们的喜好烧的。”

  去年,孙亚萍和小姐妹合伙开了家“姐妹农家乐”,农家乐平日生意一般:“丛教授团队这么辛苦在我们村里指导,我们也要为他们多做一些。”

  孙亚萍寻思着,找个机会请丛志强上家里坐坐,帮她看看怎么提升农家乐。“我们书记说了,下半年来村里旅游的人肯定多。”

  (丛志强团队的设计笔记)

  “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只是景观的变化,重点是村民,要让他们从旁观者成为主人公。”在村庄调研中,丛志强发现,城杨村藏着好多能工巧匠:会做木塔的老大爷、会编帽子的阿姨、种花超厉害的老人……除了外来引入,这些村中能人今后很可能成为研学中的“讲师”,“让他们用教授的过程赚钱,不只是原本简单的买卖。”

  (过路的游人)

  (城杨村正在建设大龄青年房)

  关于城杨村要变成国际旅游村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一波投资商已上门对接。

  有人想在这里开民宿,推出“百家饭”,城杨村村民的拿手菜有机会端上民宿的餐桌;还有专注竹筒饭的人,看中了城杨满山的竹林以及未来发展,想在这里落地扎根。

  不只是商家,城杨村的村民们也动了心。

  卖猪肉的杨祥定这几天没去菜场开张,而是选择在村里做工砌墙,“村子以后会越来越好,我家就在路边,旅游的人多了,我在想要不要卖点茶叶蛋。”

  61岁的水电工杨才龙则在思考怎么把游客吸引过来,“把人引过来还是得靠互联网。”

  “我希望让城杨村的村民们感受到,生活在城杨,是一件很自豪的事。”丛志强说,半年后,会给大家一个惊喜。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东钱湖千年古村要变身国际旅游村 "操盘手"是大名鼎鼎的他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08-07 07:31:00

  (千年古村城杨)

  中国宁波网记者 时晓竹

  东钱湖千年古村城杨迎来了历史性一刻。

  今年7月,一条“爆炸性消息”在村中传开——村子要变成“国际旅游村”,“操盘手”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所带领的团队。

  (记者采访丛志强)

  丛志强在宁波大名鼎鼎。去年4月,他带着研究目的千里迢迢来到宁海葛家村,数月之后,葛家村从原先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变成全国闻名的“网红村”。

  葛家村变形记,经中国宁波网、甬派接连数月的持续报道后,葛家村已成为艺术振兴乡村的“中国范本。”

  (葛家村村民送给丛志强团队的锦旗)

  前些天,葛家村一位农家乐老板给丛志强发消息,上月营业额突破3万元,高兴得要给丛志强发红包。

  相比“无特点无优势无潜力”的葛家村,丛志强第一次来东钱湖镇城杨村,便被这里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吸引了。

  (城杨村村景)

  这个千年古村位于东钱湖镇最南端,距东钱湖南岸6.5公里,东邻塘溪,西至横溪,南到白云寺,北至百步尖。

  这里群山环绕,山上大片的竹海。村子靠着人气很旺的亭溪岭古道,还有千年白云寺、沿湖十八裴之一的裴君庙等,自然禀赋远过于葛家村,一山、一寺、一树、一桥、一道、一溪、一庙,“七个一”成为村民引以为傲的风景。

  (丛志强非常喜欢这条穿村而过的亭溪)

  “我最喜欢这里的山和水,一条亭溪穿村而过,两岸住有人家,这才是生活。”丛志强说。

  艺术能振兴乡村?与许多葛家村村民一样,这个问号同样落在了城杨村村民的头上。

  城杨村党支部书记杨其松有过同样的困惑,“总觉得艺术是很高雅的东西,离我们很远。”

  丛志强团队干的第一件事是打通思想。

  (城杨村村民赴葛家村学习取经)

  7月12日下午,东钱湖镇相关负责人带领城杨村木工、泥瓦工等11名能工巧匠赴葛家村开展为期3天的驻村学习;第二次组织村民再赴葛家村参观1天,900多人的村庄竟有140多人报名参加学习。

  7月29日晚上,丛志强在城杨村文化礼堂,给200多名城杨、俞塘、韩岭村的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开“艺术振兴乡村”主题讲座,面对面交流。

  74岁的杨美岳报名参加了葛家村之行,“我觉得我们村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比葛家村要好。我的想法是,艺术振兴乡村就是让村子美起来,让村民富起来。”

  50多岁的农家乐老板孙亚萍也去了,“我们村山好水好古道好,位置更好,我很有信心。”

  丛志强团队用了2天时间走遍村中角角落落,边看边设计,一场改造也在城杨村迅速展开。

  (村庄改造已进行一周)

  废弃猪舍将变身咖啡馆、酒吧;不起眼的瓦缸变成了溪畔灯箱,还规划了奶茶饮品店、民宿……

  在丛志强的规划中,城杨村第一期主要是沿村里的亭溪布点,古树,古寺,桥等资源利用起来,建设一个具有研学和疗休养功能的旅游目的地。

  各种变化在城杨村悄悄发生,村民们对艺术家的支持与信任也与日俱增。

  (西瓜、开胃菜……村民们送给艺术家们的礼物)

  城杨村开发建设工作专班常务副主任张健民在朋友圈记录了一个小故事:人心齐,泰山移!“村民赋能行动”进入第三天,城杨村99岁老奶奶为艺工小分队送了一个大西瓜,不愿留姓名的村民给丛教授团队送来了爽口开胃菜。

  除了张健民提到的两位村民,记者采访中得知,应明菊老人拿出了编织的遮阳帽送给团队成员;邻村村民冒着酷暑送来一车葡萄

  在村里开农家乐的孙亚萍特地烧了酸菜鱼和毛血旺送去给艺术家们品尝。这是孙亚萍第一次做川菜,是对着手机里现学的,“他们大多是北方人,怕吃不惯本地菜,这是专门根据他们的喜好烧的。”

  去年,孙亚萍和小姐妹合伙开了家“姐妹农家乐”,农家乐平日生意一般:“丛教授团队这么辛苦在我们村里指导,我们也要为他们多做一些。”

  孙亚萍寻思着,找个机会请丛志强上家里坐坐,帮她看看怎么提升农家乐。“我们书记说了,下半年来村里旅游的人肯定多。”

  (丛志强团队的设计笔记)

  “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只是景观的变化,重点是村民,要让他们从旁观者成为主人公。”在村庄调研中,丛志强发现,城杨村藏着好多能工巧匠:会做木塔的老大爷、会编帽子的阿姨、种花超厉害的老人……除了外来引入,这些村中能人今后很可能成为研学中的“讲师”,“让他们用教授的过程赚钱,不只是原本简单的买卖。”

  (过路的游人)

  (城杨村正在建设大龄青年房)

  关于城杨村要变成国际旅游村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一波投资商已上门对接。

  有人想在这里开民宿,推出“百家饭”,城杨村村民的拿手菜有机会端上民宿的餐桌;还有专注竹筒饭的人,看中了城杨满山的竹林以及未来发展,想在这里落地扎根。

  不只是商家,城杨村的村民们也动了心。

  卖猪肉的杨祥定这几天没去菜场开张,而是选择在村里做工砌墙,“村子以后会越来越好,我家就在路边,旅游的人多了,我在想要不要卖点茶叶蛋。”

  61岁的水电工杨才龙则在思考怎么把游客吸引过来,“把人引过来还是得靠互联网。”

  “我希望让城杨村的村民们感受到,生活在城杨,是一件很自豪的事。”丛志强说,半年后,会给大家一个惊喜。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