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 梅子满 傅婷婷 李敬平
今天上午9点不到,丛志强团队和宁海葛家村乡建艺术家们走进定汪村时,当地的村民早已等候在各个建设节点上了。
15天时间,干不了太多的事情。昨前两天,“葛家军”和丛志强教授的研究生们在村里反复调研比对,最终确定:从村口的大石头处到村民罗运富家,先打造出一条示范线路。
昨天下午村民大会后,100余名当地村民自愿报名,与13位“葛家军”和丛志强教授团队的4位成员混编为三个组,各自负责示范线若干节点的设计和施工。
所有乡亲都带着忐忑和兴奋,看着走入村子的丛志强教授团队。
(丛志强团队挨家挨户探访实情。)
眼前青山绿水之下的定汪村,并不美丽,甚至有些丑陋——村道上,污水流淌;随处可见垃圾和胡乱堆放的杂物。走进几乎每一户人家,鸡鸭牛粪的味道扑鼻而来……
但,眼前的丑陋,并不妨害他们心中燃起的诗和远方的梦想。
村民罗昌鑫的家就位于村口,刚下过雨,丛志强小心翼翼地踩着滑滑的水泥坡路走进他家的院子。
(丛志强团队参观罗昌鑫家,细细查看每个角落。)
“看到希望了!”罗昌鑫难掩兴奋,“实在不想出去打工了!”
罗昌鑫夫妻和父母住在一起,2个孩子,一个读初中、一个读小学,全家6口人一年收入不过4万挂零,其中多数来自罗昌鑫外出打工所得。
(罗昌鑫父亲罗运舒接受记者采访。)
外出打工,几乎是全村137户人家最重要的谋生之道。有些村民走得远,整年不回家,那样挣得多,但罗昌鑫不想这么做,“孩子小,还是自己带着比较好。”
丛志强教授团队和“葛家军”的到来,让罗昌鑫全家燃起了新的梦想,“说不定我可以腾出几间房子搞搞农家乐!”
(罗昌鸿向丛志强介绍家里情况。)
“我甚至都想休学一两年,为家乡建设出份力。”23岁的罗昌鸿对丛志强教授说道。
罗昌鸿是武汉轻工大学的大三学生。他的手提电脑成为全村孩子们眼中的“稀罕物”,每天家里都围满了好奇的孩子。听说大家有意将他家改造成书吧,立马决定将自家一楼的一间房子拿出来。“每个人都为村庄建设出份力,我们定汪村就一定会越来越美丽!”他建议丛志强教授,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改变全村人的观念,把大家团结起来形成凝聚力,“这样你们走了,村民们还会继续干下去!”
(从左到右,罗景川(58岁)、罗景才(77岁)、罗建国(58岁)合奏布依族传统音乐“小打”。)
三位衣着破旧的老人坐成一排,见到丛教授走进房间,立马拉起手中乐器,表演起来。
76岁罗景才捧着花了360元买的月琴说,自己从13岁开始弹琴,希望有更多人喜欢他的演奏。58岁罗建国向大家展示这把用牛角、马毛和蛇皮自制而成的二胡,满脸傲娇。“每次农闲或节假日的时候,我们三就会聚在一起弹弹‘布依小打’,娱乐一下。”老人们透露,之前从没想过演奏音乐能换取真金白银,虽然对未来还不是很清楚,但丛教授团队的到来,让他们心存希望。
(简陋的村中小店,却是孩子们甜蜜快乐的乐园。)
65岁的村民罗光怀守着村里仅有的2家小卖部之一。生意时好时坏,多的时候百把块,少的时候几十元甚至零进账。自己酿的苞谷酒生意倒还可以,5元一斤,一年能卖两三千斤。他的希望是,将来定汪出名后,小卖部能变成超市,加上卖苞谷酒,“一天能挣个上千块钱就好了”。
17岁的罗随妹,主动报名了人大艺术学院研二学生张莉苑和葛家村村民袁小仙负责的织布院项目。
罗随妹现在晴隆上中专读旅游服务与管理转业。对于布依族特有的织布和刺绣手艺,她其实并不会。这次报名,一是觉得这么有意义的活动必须支持,二是“为将来村里开发旅游作准备!”
(袁小仙与组员们一起挑选花样。)
“这里的人总是贬低自己的价值,认为手工艺品不值钱。”张莉苑希望,所有人都给自己的产品定个价。70岁的罗定美老人举着自己手工缝制的一个布包,有些手足无措,“一辈子都是自己做自己用,哪里知道多少价钱。不过,总不会太低吧?”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