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亲历者说⑥张莉苑:我读了一本名叫《城杨》的生活书
稿源: 甬派   2020-08-21 09:00:00报料热线:81850000

【专题】城杨村微改记

  (团队大合照)

  在城杨村的十几天里,很有幸认识了组长志求叔、丽君婶、邢姨、老杨叔、钱叔、大俞叔、小俞叔等等几十位叔叔阿姨。

  短短十几天共事的时光,我从他们每一位身上都感受到了与人相处的温暖,被信任的幸福和打理生活的魅力。

  十几天的时间,我们从彼此不熟悉的“同事”变成了彼此记挂的“亲人”,他们会把我当成女儿一样,与我分享他们对待事情的原则、对生活的理解,即使我们离开了城杨村,他们仍然时常发来关心,对此,我每每记起都热泪盈眶。

  志求叔是我们五组的组长,也是我在城杨村接触最多、给予我最多感动与智慧的人。

  起初我只认为他是一个办事效率高、理解力强的组长,因为我们组沟通、推进方案总是异常顺利,我和晓宇都暗自窃喜分到的组长这么优秀。

  可是好多天接触之后,发现他负责最多的节点却总是不出错,这让我和晓宇很好奇他到底是如何保持的?

  于是我和晓宇去志求叔家找他聊天,那天刚好丽君婶婶也在家,与他们夫妻的聊天中我得知,志求叔除了是村里的党委成员还有一支合作了十五年的工程队,而他们的话也让我受益匪浅:“城杨村的年轻人都出去了,只剩下老人了,城杨好起来了,村里的老人就能过的舒服些了。”“做人也好,做干部也好,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要说到做到,对人家真诚,人家才会听你的。”

  我想,正是他们心里装着城杨的未来,有着为人处世的坚持,才让我看到了那个骑着电瓶车穿梭在各个节点间的身影和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喜的作品,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城杨的希望,这也刺激了我更加想要竭尽全力地去配合我的组长!

  (志求叔在工作现场)

  设计一天一天的推进,我们与志求叔的情谊、信任也在一天天加深。

  临别前几天志求叔邀请我们去家里吃饭,还拿出自己烤的高粱酒招待我们,嘱咐我们再回城杨的时候,一定要先去家里吃饭。临行前一天晚上,我收到了志求叔的微信“小黑,明天怎么走?”“几点的车?先回家还是先回学校?”这个感觉太熟悉了,就好像我爸爸在我出远门的时候问的话。

  而最让我感动至极的一件事,是在我离开城杨后,我的朋友圈转发了一条同班同学姥姥的轻松筹,志求叔在这条消息发出后的六个小时联系了我。

  “小黑,你同学的姥姥多大年纪了?情况还好吗?家里应该不容易。”当我告诉他老人的年龄和病况之后,他转给了我五百块钱请我转交给我的同学。他甚至都没见过这位同学,仅仅是因为认识我、信任我而愿意去做出帮助,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信任的力量在传递。

  (志求叔家聚餐)

  差点忘了,我在城杨村还学会了一句方言“nēn qiǎo fán à(你要去吃饭啊?)”,因为我每次中午结束工作去食堂的路上,总会遇到从田里回来的82岁的芬菊奶奶,她总会笑着问我这句话,而我也会情不自禁地笑着回答她“对,qiǎo fán”。

  在离开城杨之前,我和晓宇终于去邢姨家吃了她早就准备好的西瓜,尽管我们才刚认识三天。吃第二块瓜的时候我在想,如果能早一点调研到邢姨家门口和她认识就好了,这样就可以好好设计一下她家门前的“夜谈小广场”的座椅,还能多在她家的二楼小露台吹吹风,也可以代替她的女儿陪陪她,想到这我不自觉的笑出了声。

  (邢姨家门前“夜谈小广场”)

  仔细回想在城杨的所见所闻,让我真正明白风景总有一天会看遍,而旅途中遇到的人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乡村振兴环境硬件的提升固然重要,而乡村种人的友好是最可贵的。

  (与邢姨的合照)

  驻村的过程的确不易,是村里的每一位家人传达的温暖和善意支撑着我们一路前行。

  在城杨遇到的每一位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在无时无刻的表达着感谢,而我想说,真正要表达感谢的其实是我们。或许设计专业我们是在行的,但除此之外的如何做事、如何过生活是城杨行动中的每一位长辈朋友教会我的。

  让我觉得艺术振兴乡村不单是村民赋能,而是村民与设计师的“双向赋能”,甚至是村民与设计师以及其他群体的“多元赋能”,也让我真正理解了设计在这个时代不再是单纯的造物,而是在处理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大家在这个过程中相互成就了彼此!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亲历者说⑥张莉苑:我读了一本名叫《城杨》的生活书

稿源: 甬派 2020-08-21 09:00:00

  (团队大合照)

  在城杨村的十几天里,很有幸认识了组长志求叔、丽君婶、邢姨、老杨叔、钱叔、大俞叔、小俞叔等等几十位叔叔阿姨。

  短短十几天共事的时光,我从他们每一位身上都感受到了与人相处的温暖,被信任的幸福和打理生活的魅力。

  十几天的时间,我们从彼此不熟悉的“同事”变成了彼此记挂的“亲人”,他们会把我当成女儿一样,与我分享他们对待事情的原则、对生活的理解,即使我们离开了城杨村,他们仍然时常发来关心,对此,我每每记起都热泪盈眶。

  志求叔是我们五组的组长,也是我在城杨村接触最多、给予我最多感动与智慧的人。

  起初我只认为他是一个办事效率高、理解力强的组长,因为我们组沟通、推进方案总是异常顺利,我和晓宇都暗自窃喜分到的组长这么优秀。

  可是好多天接触之后,发现他负责最多的节点却总是不出错,这让我和晓宇很好奇他到底是如何保持的?

  于是我和晓宇去志求叔家找他聊天,那天刚好丽君婶婶也在家,与他们夫妻的聊天中我得知,志求叔除了是村里的党委成员还有一支合作了十五年的工程队,而他们的话也让我受益匪浅:“城杨村的年轻人都出去了,只剩下老人了,城杨好起来了,村里的老人就能过的舒服些了。”“做人也好,做干部也好,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要说到做到,对人家真诚,人家才会听你的。”

  我想,正是他们心里装着城杨的未来,有着为人处世的坚持,才让我看到了那个骑着电瓶车穿梭在各个节点间的身影和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喜的作品,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城杨的希望,这也刺激了我更加想要竭尽全力地去配合我的组长!

  (志求叔在工作现场)

  设计一天一天的推进,我们与志求叔的情谊、信任也在一天天加深。

  临别前几天志求叔邀请我们去家里吃饭,还拿出自己烤的高粱酒招待我们,嘱咐我们再回城杨的时候,一定要先去家里吃饭。临行前一天晚上,我收到了志求叔的微信“小黑,明天怎么走?”“几点的车?先回家还是先回学校?”这个感觉太熟悉了,就好像我爸爸在我出远门的时候问的话。

  而最让我感动至极的一件事,是在我离开城杨后,我的朋友圈转发了一条同班同学姥姥的轻松筹,志求叔在这条消息发出后的六个小时联系了我。

  “小黑,你同学的姥姥多大年纪了?情况还好吗?家里应该不容易。”当我告诉他老人的年龄和病况之后,他转给了我五百块钱请我转交给我的同学。他甚至都没见过这位同学,仅仅是因为认识我、信任我而愿意去做出帮助,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信任的力量在传递。

  (志求叔家聚餐)

  差点忘了,我在城杨村还学会了一句方言“nēn qiǎo fán à(你要去吃饭啊?)”,因为我每次中午结束工作去食堂的路上,总会遇到从田里回来的82岁的芬菊奶奶,她总会笑着问我这句话,而我也会情不自禁地笑着回答她“对,qiǎo fán”。

  在离开城杨之前,我和晓宇终于去邢姨家吃了她早就准备好的西瓜,尽管我们才刚认识三天。吃第二块瓜的时候我在想,如果能早一点调研到邢姨家门口和她认识就好了,这样就可以好好设计一下她家门前的“夜谈小广场”的座椅,还能多在她家的二楼小露台吹吹风,也可以代替她的女儿陪陪她,想到这我不自觉的笑出了声。

  (邢姨家门前“夜谈小广场”)

  仔细回想在城杨的所见所闻,让我真正明白风景总有一天会看遍,而旅途中遇到的人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乡村振兴环境硬件的提升固然重要,而乡村种人的友好是最可贵的。

  (与邢姨的合照)

  驻村的过程的确不易,是村里的每一位家人传达的温暖和善意支撑着我们一路前行。

  在城杨遇到的每一位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在无时无刻的表达着感谢,而我想说,真正要表达感谢的其实是我们。或许设计专业我们是在行的,但除此之外的如何做事、如何过生活是城杨行动中的每一位长辈朋友教会我的。

  让我觉得艺术振兴乡村不单是村民赋能,而是村民与设计师的“双向赋能”,甚至是村民与设计师以及其他群体的“多元赋能”,也让我真正理解了设计在这个时代不再是单纯的造物,而是在处理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大家在这个过程中相互成就了彼此!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