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一封未寄出的血染家书 跨越近70年终于送达
2020-10-23 21:16: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跨越70载,我为志愿军寻亲

微信截图_20201023205233.png

微信截图_20201023205256.png

(血染的家书的影印件)

  中国宁波网记者 黄合

  “父母亲大人膝下:儿自离别家中以来,都是有信回过,不知家中老少平安吗,现在生活怎样,儿都不得知,真使儿挂念……”

  在孙嘉怿关于志愿军烈士寻亲的材料中,有一份特别的档案,是一封来不及寄出、沾满了鲜血的家书影印件。

  今年1月18日,她受同为志愿军烈属康明的委托,在微博上晒出了收信地址为“中国广西省柳城县大埔区西亚街”、收信人为李树康的信件照片,希望借助柳州的网友和当地媒体的力量,让这封迟到了69年的家书早日传递到战士家属手中。

微信图片_20201023204802.jpg

(1月18日发送的求助微博)

  经过志愿者初步查证,这封家书的作者叫做李正德,出生于1934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19兵团64军191师572团8连的一名战士。

  “听收藏信件的韩国人介绍,这封信是当年韩方打扫战场时从李正德的身上找到的,是他的贴身遗物。很有可能,家书还未寄出,战士便牺牲了,他的鲜血将信纸都染红了。”孙嘉怿说。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封仅仅3页纸的家书,虽说因为有鲜血的浸染,很多字体已经模糊不清了,但字里行间那股浓浓的思乡之情,即使跨越时空,依旧清晰可见。

  “儿所在柳州寄回的军人证明书,不知收到了吗?……现在我已把他(应为它)寄回,请大人要好好保流(应为留)……这是我全家的光荣……”

  信中,不足20岁的小伙子带着兴奋的语气,向远方的家人报着平安,并迫不及待地和父母分享着身为军人的荣耀。

  “八月十二日在柳州上车坐了四天四夜的火车到了武昌,在武昌就过长江到汉口,在汉口住了一天,第二天马上又出发又在汉口上车坐了三天三夜到达潦西省(现为辽宁省)绥中县……”

  李正德用朴素的语言描述着部队的生活,是新鲜的,是未知的,是充满希望的。奔赴朝鲜战场,是他自己强烈要求的,为了表示决心,甚至还写了血书请愿。

  “我请求了上级好几次给我去抗美援朝上级都不答复我的要求,我想到很是难过,我用手血写了一张请求书,上级看到这情形也就答复了我的要求,我的心里非常的高兴……青年主要的任务就是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年轻的胸膛里满满是热血和使命。

  只可惜,信未寄,血已凉。经历了奋战搏杀,在异国他乡的某处黄土地上,这名年轻的小伙子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60多年以后,这封来不及寄出的信件,最终成了他和家乡、和家人重新建立联系的纽带。

微信图片_20201023204809.jpg

(来自当地网友和媒体的接力参与)

  1月19日,通过柳州网友和媒体的通力协作,孙嘉怿和李正德的亲属取得了联系。收件人李树康,也就是李正德的父亲,早已去世;他的兄弟们还健在,之前寄回家里的信和革命军人证明书,69年来均被好好保存着。

  “二哥17岁就去当兵了,没想到一去就没有再回来。一开始他给家里写过一封信,后来就失去了联系,再后来传来消息说是失踪牺牲了。父母直到去世,都难以释怀。”李正德最小的弟弟李辛德说。

  1月底,孙嘉怿通过微博再次更新了动态信息。因为家书的原件在韩国,又因为疫情耽搁,她决定先将这封家书的复印件交到烈士家属手中,之后再继续寻找他的具体牺牲位置。

微信截图_20201023205440.png

(这封家书的信封)

  青山埋忠骨,山河已无恙。

  这封家书,跨越近70年岁月,终于抵达了目的地——那是最想保护的亲人,那是最为思念的家乡。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0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一封未寄出的血染家书 跨越近70年终于送达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10-23 21:16:00

  跨越70载,我为志愿军寻亲

微信截图_20201023205233.png

微信截图_20201023205256.png

(血染的家书的影印件)

  中国宁波网记者 黄合

  “父母亲大人膝下:儿自离别家中以来,都是有信回过,不知家中老少平安吗,现在生活怎样,儿都不得知,真使儿挂念……”

  在孙嘉怿关于志愿军烈士寻亲的材料中,有一份特别的档案,是一封来不及寄出、沾满了鲜血的家书影印件。

  今年1月18日,她受同为志愿军烈属康明的委托,在微博上晒出了收信地址为“中国广西省柳城县大埔区西亚街”、收信人为李树康的信件照片,希望借助柳州的网友和当地媒体的力量,让这封迟到了69年的家书早日传递到战士家属手中。

微信图片_20201023204802.jpg

(1月18日发送的求助微博)

  经过志愿者初步查证,这封家书的作者叫做李正德,出生于1934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19兵团64军191师572团8连的一名战士。

  “听收藏信件的韩国人介绍,这封信是当年韩方打扫战场时从李正德的身上找到的,是他的贴身遗物。很有可能,家书还未寄出,战士便牺牲了,他的鲜血将信纸都染红了。”孙嘉怿说。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封仅仅3页纸的家书,虽说因为有鲜血的浸染,很多字体已经模糊不清了,但字里行间那股浓浓的思乡之情,即使跨越时空,依旧清晰可见。

  “儿所在柳州寄回的军人证明书,不知收到了吗?……现在我已把他(应为它)寄回,请大人要好好保流(应为留)……这是我全家的光荣……”

  信中,不足20岁的小伙子带着兴奋的语气,向远方的家人报着平安,并迫不及待地和父母分享着身为军人的荣耀。

  “八月十二日在柳州上车坐了四天四夜的火车到了武昌,在武昌就过长江到汉口,在汉口住了一天,第二天马上又出发又在汉口上车坐了三天三夜到达潦西省(现为辽宁省)绥中县……”

  李正德用朴素的语言描述着部队的生活,是新鲜的,是未知的,是充满希望的。奔赴朝鲜战场,是他自己强烈要求的,为了表示决心,甚至还写了血书请愿。

  “我请求了上级好几次给我去抗美援朝上级都不答复我的要求,我想到很是难过,我用手血写了一张请求书,上级看到这情形也就答复了我的要求,我的心里非常的高兴……青年主要的任务就是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年轻的胸膛里满满是热血和使命。

  只可惜,信未寄,血已凉。经历了奋战搏杀,在异国他乡的某处黄土地上,这名年轻的小伙子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60多年以后,这封来不及寄出的信件,最终成了他和家乡、和家人重新建立联系的纽带。

微信图片_20201023204809.jpg

(来自当地网友和媒体的接力参与)

  1月19日,通过柳州网友和媒体的通力协作,孙嘉怿和李正德的亲属取得了联系。收件人李树康,也就是李正德的父亲,早已去世;他的兄弟们还健在,之前寄回家里的信和革命军人证明书,69年来均被好好保存着。

  “二哥17岁就去当兵了,没想到一去就没有再回来。一开始他给家里写过一封信,后来就失去了联系,再后来传来消息说是失踪牺牲了。父母直到去世,都难以释怀。”李正德最小的弟弟李辛德说。

  1月底,孙嘉怿通过微博再次更新了动态信息。因为家书的原件在韩国,又因为疫情耽搁,她决定先将这封家书的复印件交到烈士家属手中,之后再继续寻找他的具体牺牲位置。

微信截图_20201023205440.png

(这封家书的信封)

  青山埋忠骨,山河已无恙。

  这封家书,跨越近70年岁月,终于抵达了目的地——那是最想保护的亲人,那是最为思念的家乡。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