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back,Geraci(欢迎回来,杰拉奇!)”
9月22日,曾任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副部长的米凯莱·杰拉奇教授,历经14天的隔离,终于从意大利重返中国,回到宁波诺丁汉大学的讲台,向商学院的本科生开授《中国与世界经济》。时隔一个月,杰拉奇的校园生活非但不清闲,反而忙得一刻也停不下来——
他在为中国和意大利之间的合作勤奋奔走:一边孜孜不倦地在社交媒体发文,向意大利民众客观“科普”中国的现状;一边筹划组建智库团队,为意大利政界、商界提供操作性强的决策参考,就连中午吃饭的时候,都在一边开着视频参与线上学术讨论。
10月20日,杰拉奇在百忙之中接受了宁波日报报业集团记者的采访。操着一口流利汉语的他,从2008年来到中国的经历聊起,谈到如何增进意大利乃至欧洲对中国的了解、如何在疫情背景下深化中意“一带一路”合作,以及当前贸易形势带给宁波与意大利的机遇……
“斜杠教授”的传奇经历
毕业于麻省理工大学的杰拉奇,有着颇具传奇色彩的履历。
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让原本供职于华尔街的他想寻求一些改变。同时,他注意到加入WTO以来的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增长,而他的研究方向也在由微观经济学向宏观经济学转型。正好当时有一个外派项目,杰拉奇便由此来到中国,一呆就是10年。
初来乍到时,杰拉奇花了6个月的时间在浙江大学学习汉语,并凭借在世界知名投行的工作经验,摇身一变成为高校老师,在浙大教授股票投资、财务报表分析等MBA课程。2014年,在一些外籍朋友的推荐下,杰拉奇应聘了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教职,与宁波结下不解之缘。
在宁诺的校园中,杰拉奇是一位广受欢迎的“网红”教授。他曾披着中国丝巾上课,如果有学生上课时说听不懂英语,他会字正腔圆地蹦出汉语回怼:“那你为什么来宁波诺丁汉大学读书?”而他高达50%的专业课挂科率,恐怕是不少“学霸、学渣”通宵达旦复习时的噩梦。
“我来到宁波,是因为被这所学校的教学环境、师资力量所吸引。”杰拉奇直言道。当提及在学生间旺盛的人气,杰拉奇幽默地调侃:“那肯定是50%的学生喜欢我,50%的学生不喜欢,因为他们都不及格。”话虽如此,杰拉奇的课堂依然爆满,有时40个人的教室会迎来100余人慕名旁听。
尽管教学研究是杰拉奇的热情所在,但他投身政治活动的积极性同样满格。他曾在2018年被提名为意大利总理候选人,后出任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副部长,直接推动了中意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
今年疫情期间,卸任后的杰拉奇在9月重返校园,希望推动中意之间专家学者与政府机构的交流:“我在中国的十年一直致力于政策研究,试图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也为意大利和西方国家的政府提供帮助。现在我回到中国,我希望我的政府工作经历能帮助专家学者们,尤其是外籍专家学者,让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意见建议能广泛地被政府倾听和采纳。”
宁波与意大利携手“一带一路”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疫情,中国率先实现复工复产,为全球经济稳定做出贡献。然而,不少西方的政商界人士对中国并不了解,往往容易“低估机会,高估风险”,不敢迈出合作的一步。这正是杰拉奇希望改变的现状。
在杰拉奇看来,以非洲为代表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就是中意之间合作的最大机会。目前,非洲是全球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许多国家正面临农业化向城镇化的转型。这一过程中,他们需要农业机械、基础设施、城市交通……
如果中意两国携手,定能创造三赢的局面:“中国在非洲有大量的投资,而意大利在粮食生产、农业机械方面有专长。通过加入‘一带一路’,意大利企业也能参与到非洲的投资项目。这不仅能造福中意两国、让企业赚到钱,还能帮助非洲摆脱贫困,缓解非洲难民的就业问题,从而造福世界。”杰拉奇说。
在这一片美好的蓝图中,“港通天下”的制造业大市宁波将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杰拉奇认为,欧洲的港口非常需要与中国合作,希望能有更多从宁波港始发的货物能经过地中海,在意大利的港口装卸:“意大利希望自己的港口能成为‘丝绸之路’在欧洲的终点站,而现在中国出口的货物大多发往荷兰鹿特丹等港口。宁波舟山港是世界集装箱吞吐量第三大港,如果能在航运物流、港口作业方面加强合作,将会有很大的机会。”
另一方面,站在供应链的角度看,宁波与意大利也有优势互补的空间。杰拉奇表示,他曾研究过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国企业可以通过牵手意大利创造机会。因为全球产业分工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比如,东方航空不再购买波音飞机,改为购买法国空客,能利好意大利的飞机配件企业;再比如,大家都知道宝马是德国品牌,但它有40%的零部件在意大利制造,一旦有中国企业收购并购德国相关公司,也能给意大利配件供应商带来很大的帮助。”
杰拉奇还列出了一组数据:2019年,中国对意大利出口约为300亿欧元,主要产品是机电和纺织服装;而同期意大利对中国的出口为130亿欧元左右,主要产品是机械和医药。他相信,疫情后的全球化进程并不会“去中国化”,中意双边贸易仍有增进空间。
无论是汽车零部件制造,还是货物贸易进出口,都是宁波重要的支柱产业。当宁波的先进制造企业开始全球布点,或将间接为意大利的企业创造订单;而更多来自意大利的高端机械、医疗用品、美酒美食,一样有望通过宁波打开进入中国市场的窗口。
架起沟通桥梁的“中国通”
当然,一切合作的开始,都必须建立在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但许多意大利人对中国的情况并不熟悉,甚至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今年以来,作为“中国通”的杰拉奇一直在为加强中意互信四处奔走,向西方社会客观介绍中国的现状。
今年2月疫情期间,身处意大利的杰拉奇举着“我是武汉人”的标签,在社交媒体发布了一段为中国加油的视频,倡议声援中国、弥合隔阂。9月回到中国后,杰拉奇分享了亲身经历的防疫措施,还针对公众关心的5G技术、信息安全等话题陈述事实、发表见解:“在中国,支付宝和微信等移动支付非常方便,但这在欧洲却无法推广,因为许多人担心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问题。包括发展5G技术,有人出于同样的担心宁愿牺牲GDP也要将它停下。但事实上,当你打开手机使用Google、GPS的时候就已经放弃了隐私,只不过大家没有意识到。”
为此,杰拉奇光是10月就准备了4个视频、5篇文章,科普中国的“健康码”等技术在防疫中的应用,介绍中国的数据安全相关法律,还经常接受意大利媒体采访,告诉民众中国到底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毕竟“老百姓需要一步一步改变想法”。
在学术会议上,杰拉奇也不吝分享观点和见解。10月22日,他赴上海参加浦江合作论坛,在会上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世界最大制造国,中国生产的产品价值正在日益提升,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区可以联合起来,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区域。”
提及是否会继续在宁波诺丁汉大学工作,杰拉奇表示,出于目前疫情流行限制差旅的考虑,他将会在这一学期留在宁波,到第二学期再返回意大利。这一学期,他将收集观点、网罗专家,为搭建政府决策的“智囊团”做准备,等回到意大利后,再将研究成果服务于政策制定。
“现在是留在中国最好的时机,可以见证中国在疫情后实现经济崛起的过程,并对比中国和欧洲不同的防疫措施。今年11月,美国将迎来总统大选,而中美关系和‘一带一路’正是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杰拉奇说。
今年是中意建交50周年,也是意大利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第二年。杰拉奇相信,中意两国之间文化相通,两国的合作正在驶入快车道。在这位“友好大使”的牵线搭桥下,宁波与意大利之间也将擦出更多合作的火花。
记者 严瑾 通讯员 苏钧天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