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20多年风筝,邵国强对风筝的爱就浓缩在这对栩栩如生的鹰爪上。记者崔引摄
“你说我这个心愿是不是像做梦一样?”82岁的邵国强问,既充满期盼,又有些没底气。
2015年,他被命名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代表性传承人,“趁着近几年身体还吃得消,精神也还可以,想找个喜欢风筝,而且有美术功底的大学生,把自己的这点本事传给他。”邵国强说。
“我心里还是很想教的”
萌生“找传人”的想法,跟今年年初的疫情有关。
1998年,邵国强退休,从每天的忙忙碌碌变成无所事事。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电视上一个关于风筝的节目,一下子勾起了一段已经快被遗忘的回忆——
风清气爽的午后,小伙伴们在房前屋后的空场地上放风筝。放的都是最简单的,用竹篾和白纸糊起来的风筝,但这并不影响小伙伴们的兴致,叽叽喳喳闹成一片。
邵国强看着眼红,也想自己动手做一个:找不到合适的材料做骨架,就到菜地里掰几截树枝;找不到足够的棉纱线,就用草绳代替……
拖着“四不像”的风筝,一路狂奔,搞得整个人大汗淋漓、脏兮兮,有时玩到兴头上,忘了回家吃饭的时间。这份快乐,简单而朴实,一直被邵国强藏在记忆深处。
退休后,邵国强“重操旧业”,做风筝、放风筝成了退休生活里最亮的一道光。如今,走进他位于江北区庄桥街道河东社区的家,一定会被眼前的景象给震撼到:
本不宽敞的房子,从屋顶到四壁,几乎都被各式各样的风筝和用来做风筝的材料“挤”得满满当当,甚至连床上有时都被风筝占据,“家里收藏了200余只风筝,都是完工后试飞成功的。”
其中,体型最大的是龙风筝,光龙头就有脸盆大小,龙身长56米。至于那些组装完成后比人还高的风筝,更是数不胜数。
不仅自己做风筝,从2009年开始,邵国强还坚持每周到学校给小学生上风筝兴趣课,一坚持就是10年,风雨无阻。直到今年年初疫情暴发,兴趣课暂停,至今尚未恢复。
“我心里还是很想教的。准备好的材料,起码可以用3年。”邵国强恋恋不舍。不过,他心里也清楚,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下一代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希望传人能够从一而终”
“真正爱好风筝的大学生,男女不限,要有美术功底,对中国传统风筝文化感兴趣的留学生也可以。”尽管心里也没底,邵国强还是一字不落地提出了他的要求,“性格最好内向些,能静下心来,能自己去钻研、自学。”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能够做到从一而终,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邵国强说得很认真。
做了20多年风筝,邵国强对风筝的爱,就体现在这份认真上。他珍藏的一只老鹰风筝,最吸引人的是那对栩栩如生的鹰爪,乍眼一看,还真有几分尖锐。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摸,一开始还怕被“伤到”,没想到手感还挺软和。
“你猜这对鹰爪是用什么做的?”看到自己做的鹰爪“以假乱真”,邵国强有点得意,“其实是用泡沫塑料一点一点割出来、粘起来的。”
仔细端详这只老鹰风筝,发现它的双眼是完全对称的。邵国强说,这并非一次性画上去的,而是先画完一边,然后再在无纺布上勾勒一遍,再印到另外一边。
像这样看似简单,但无不透露着小心思的技巧,在邵国强制作风筝的过程中比比皆是。
秉承这份认真,即便已经82岁高龄,邵国强在风筝的制作中仍不断潜心钻研。也正是因为自己20多年来积攒下的对风筝的这份“真爱”,让邵国强对理想中的“继承者”提出了这样高的要求。宁波晚报记者石承承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