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2020浙江“考古奥斯卡”揭晓 十大重要发现宁波占了“半壁江山”
2020-12-23 08:20:47 稿源: 中国宁波网  

  昨日,历经一天半的精彩汇报与无记名投票评选,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正式揭晓,全省共有10个项目入选,宁波成功入选5个,按遗址主体年代先后,分别为:余姚井头山遗址、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宁波镇海九龙湖应家遗址、宁波江北慈城东门村遗址、余姚花园新村汉六朝遗址。

井头山遗址现场。

  余姚井头山遗址:

  这里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源头区域

  井头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临近河姆渡、田螺山遗址,2013年发现,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该遗址发掘750平方米,创新采用钢结构基坑围护发掘方式。

  文化堆积总体顺着地下小山岗的坡势由西向东倾斜,堆积最厚处2米多,分为12小层。发现露天烧火坑、食物储藏坑、生活器具加工制作区等聚落遗迹。出土了大量海生贝壳,以及400多件陶、石、骨、贝、木、编织物等器物。

  井头山遗址是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首个贝丘遗址,也是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距今7800年至8300年),表明余姚、宁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区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源头区域。

  出土遗存和所处地理环境表明河姆渡文化直接来源于宁波沿海地区,把余姚和宁波的人文历史轴线在河姆渡文化基础上向前延伸1000多年。

  井头山遗址是研究和重建8000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生产、生活状态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及西太平洋地区南岛语族发源、全新世早中期海平面上升过程等重大学术问题的宝贵案例,堪称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海洋文化考古、全新世海洋环境变迁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

  2020年9月,余姚井头山遗址入选“考古中国”5项重大项目成果。

施岙遗址南部古稻田道路系统。

  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

  突破了学术界对史前时期水稻田的认识

  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侧山谷中,东南距田螺山遗址约400米。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0年进行了考古发掘。经过先期钻探,确认此区域古水田分布范围约8万平方米。在古水田分布区,共布设探沟24条,布探方44个,发掘面积7000平方米。

  发掘发现河姆渡文化三期、河姆渡文化四期即相当于崧泽文化阶段、良渚文化时期的块状水稻田,由纵横交错的田埂组成“井”字形结构,田埂(有些为木头铺垫)有近20条。经检测,水稻田堆积中含有水稻小穗轴、颖壳、水稻田伴生杂草等遗存。施岙古稻田的发现,是浙江史前考古的重大发现。如此大规模的“井”字形结构的水田,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仅见于浙江地区,起源年代距今6000年以上,突破了学术界对史前时期水稻田的认识。古水田与自然淤积层的间隔,为研究人类生产与环境的变迁提供了新材料。

应家遗址出土战国时期原始瓷甬钟。

  镇海九龙湖应家遗址:

  为越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材料

  应家遗址位于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应家村,分布面积约12000平方米。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组织对其实施了2000平方米面积的考古发掘,发现古代水井、灰坑、灰沟、基槽、柱洞群、烧土堆等各类遗迹220余处,出土陶、瓷、石、铜、木器等各类完整或可复原文物1000余件。

  应家遗址发掘区古代文化遗存由早至晚可划分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和历史时期(汉六朝至明清时期)等三大发展阶段,其中以青铜时代遗存为主体文化堆积。

  应家遗址青铜时代堆积之丰厚,保存之完好,出土遗物之精美,在浙江地区较为罕见。对完善浙江地区青铜时代文化谱系,推动青铜时代聚落考古,以及深化越国大后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东门村遗址汉晋水井。

  江北慈城东门村遗址:

  填补宁绍平原广富林文化时段序列

  东门村遗址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东门村旧址,分布面积约18000平方米。2020年7月至12月,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在遗址西部开展了1500平方米的抢救性考古发掘。遗址堆积北高南低,呈缓坡状,深度2.5米至3米。共清理房址、灰坑、灰沟、灶、烧土堆、水井、栅栏、柱坑、木桩群等遗迹现象179处。出土陶、瓷、石、玉、铜、木、骨器等完整或可修复文物标本近600件。

  遗存年代可划分为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商周、春秋战国、汉晋、唐宋和明清9个时段,主体遗存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

  东门村遗址出土丰富的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遗存,为构建和完善宁绍平原考古学文化序列增加了新的一批材料,也为探究不同阶段聚落变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遗址所揭露出的类型丰富的六朝水井群系宁波地区首次发现,为研究宁波地区筑井技术演变规律和先民用水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良渚文化时期水田土壤筛选出的水稻颖壳、小穗轴和杂草种子。

  余姚花园新村汉六朝遗址:

  出土浙江地区罕见的简牍文书

  2020年7月至12月,为配合余姚市梨洲街道花园新村1-6号地块的出让建设,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多家单位,对该地块内前期勘探发现的汉六朝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考古工作发现了河道、临河护岸、木构设施、灰坑等遗迹十余处。发掘出土陶、瓷、石、铜、木、骨器等各类小件标本300余件,以泥质黑陶、灰陶器为主,主要器型有罐、盆、钵等生活类器皿。封检、木觚等简牍文书是本次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对木觚墨书文字的释读表明,其内容与当时的民间宗教活动有关。

  余姚花园新村汉六朝遗址的考古发掘是浙江地区汉代基层聚落考古的重要收获,对于全面认识本地区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陈青(本稿所有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0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2020浙江“考古奥斯卡”揭晓 十大重要发现宁波占了“半壁江山”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0-12-23 08:20:47

  昨日,历经一天半的精彩汇报与无记名投票评选,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正式揭晓,全省共有10个项目入选,宁波成功入选5个,按遗址主体年代先后,分别为:余姚井头山遗址、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宁波镇海九龙湖应家遗址、宁波江北慈城东门村遗址、余姚花园新村汉六朝遗址。

井头山遗址现场。

  余姚井头山遗址:

  这里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源头区域

  井头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临近河姆渡、田螺山遗址,2013年发现,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该遗址发掘750平方米,创新采用钢结构基坑围护发掘方式。

  文化堆积总体顺着地下小山岗的坡势由西向东倾斜,堆积最厚处2米多,分为12小层。发现露天烧火坑、食物储藏坑、生活器具加工制作区等聚落遗迹。出土了大量海生贝壳,以及400多件陶、石、骨、贝、木、编织物等器物。

  井头山遗址是浙江省和长三角地区首个贝丘遗址,也是中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距今7800年至8300年),表明余姚、宁波乃至浙江沿海地区是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源头区域。

  出土遗存和所处地理环境表明河姆渡文化直接来源于宁波沿海地区,把余姚和宁波的人文历史轴线在河姆渡文化基础上向前延伸1000多年。

  井头山遗址是研究和重建8000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生产、生活状态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及西太平洋地区南岛语族发源、全新世早中期海平面上升过程等重大学术问题的宝贵案例,堪称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海洋文化考古、全新世海洋环境变迁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

  2020年9月,余姚井头山遗址入选“考古中国”5项重大项目成果。

施岙遗址南部古稻田道路系统。

  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

  突破了学术界对史前时期水稻田的认识

  遗址位于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侧山谷中,东南距田螺山遗址约400米。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0年进行了考古发掘。经过先期钻探,确认此区域古水田分布范围约8万平方米。在古水田分布区,共布设探沟24条,布探方44个,发掘面积7000平方米。

  发掘发现河姆渡文化三期、河姆渡文化四期即相当于崧泽文化阶段、良渚文化时期的块状水稻田,由纵横交错的田埂组成“井”字形结构,田埂(有些为木头铺垫)有近20条。经检测,水稻田堆积中含有水稻小穗轴、颖壳、水稻田伴生杂草等遗存。施岙古稻田的发现,是浙江史前考古的重大发现。如此大规模的“井”字形结构的水田,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仅见于浙江地区,起源年代距今6000年以上,突破了学术界对史前时期水稻田的认识。古水田与自然淤积层的间隔,为研究人类生产与环境的变迁提供了新材料。

应家遗址出土战国时期原始瓷甬钟。

  镇海九龙湖应家遗址:

  为越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材料

  应家遗址位于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应家村,分布面积约12000平方米。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组织对其实施了2000平方米面积的考古发掘,发现古代水井、灰坑、灰沟、基槽、柱洞群、烧土堆等各类遗迹220余处,出土陶、瓷、石、铜、木器等各类完整或可复原文物1000余件。

  应家遗址发掘区古代文化遗存由早至晚可划分为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和历史时期(汉六朝至明清时期)等三大发展阶段,其中以青铜时代遗存为主体文化堆积。

  应家遗址青铜时代堆积之丰厚,保存之完好,出土遗物之精美,在浙江地区较为罕见。对完善浙江地区青铜时代文化谱系,推动青铜时代聚落考古,以及深化越国大后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东门村遗址汉晋水井。

  江北慈城东门村遗址:

  填补宁绍平原广富林文化时段序列

  东门村遗址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东门村旧址,分布面积约18000平方米。2020年7月至12月,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在遗址西部开展了1500平方米的抢救性考古发掘。遗址堆积北高南低,呈缓坡状,深度2.5米至3米。共清理房址、灰坑、灰沟、灶、烧土堆、水井、栅栏、柱坑、木桩群等遗迹现象179处。出土陶、瓷、石、玉、铜、木、骨器等完整或可修复文物标本近600件。

  遗存年代可划分为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商周、春秋战国、汉晋、唐宋和明清9个时段,主体遗存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

  东门村遗址出土丰富的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遗存,为构建和完善宁绍平原考古学文化序列增加了新的一批材料,也为探究不同阶段聚落变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遗址所揭露出的类型丰富的六朝水井群系宁波地区首次发现,为研究宁波地区筑井技术演变规律和先民用水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良渚文化时期水田土壤筛选出的水稻颖壳、小穗轴和杂草种子。

  余姚花园新村汉六朝遗址:

  出土浙江地区罕见的简牍文书

  2020年7月至12月,为配合余姚市梨洲街道花园新村1-6号地块的出让建设,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联合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多家单位,对该地块内前期勘探发现的汉六朝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考古工作发现了河道、临河护岸、木构设施、灰坑等遗迹十余处。发掘出土陶、瓷、石、铜、木、骨器等各类小件标本300余件,以泥质黑陶、灰陶器为主,主要器型有罐、盆、钵等生活类器皿。封检、木觚等简牍文书是本次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对木觚墨书文字的释读表明,其内容与当时的民间宗教活动有关。

  余姚花园新村汉六朝遗址的考古发掘是浙江地区汉代基层聚落考古的重要收获,对于全面认识本地区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陈青(本稿所有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