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一项涉及8457位老人的调查显示 超过6%的老年人可能存在抑郁症
2021-01-19 07:13: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人到暮年,随着机体功能的退化、疾病的困扰,生活的精彩程度会大打折扣。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家庭又不幸福,更是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目前,我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156万,占总人口的25.6%,这些老年人心理状况如何?2019年5月起,宁波在全国率先启动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通过普查了解老年人心理状况并进行干预,帮助他们驱赶心理阴霾。一年多来,该项目已完成对8457位老年人的心理普查,发现超过6%老年人可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患有不同程度焦虑症的老年人达到3%。

  不少老年人的心里

  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乔迁新居本是喜事,但今年70岁的王女士自从搬新家以来天天以泪洗面。王女士和丈夫长期感情不和,很少沟通,为了孩子两个人一直凑合过着,年轻时的“怨侣”,到了老年更是“相看两相厌”。几个月前,因为搬家时和丈夫在物品、房间处置方面有了矛盾,王女士一直心情不好。当志愿者上门入户调查的时候,发现她已经有了中度抑郁症状,因为抑郁影响睡眠,加上原本就有不少慢性疾病,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听力也开始下降,经常躺在床上唉声叹气,觉得自己就是个残疾人了。

  因为朝向的问题,王女士的房间终年不见阳光,她的心里也有一大片阳光照不到的角落。王女士的状况,老伴不知道,子女忙于工作也无暇顾及,如果不及时干预,老人的状况可能更糟糕。

  与低龄老人不同,健康成为高龄老人最关注的问题,因此,即使是家庭幸福的老人也可能因为身体的原因引起抑郁或焦虑。

  今年82岁的陈女士是企业退休职工,经济稳定,家庭和谐,和丈夫感情好,子女也都不错。但因为身体不好,陈女士常有头晕、腰背部疼痛、下肢无力、失眠、惊梦、健忘等症状。因为老人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比较在意,这让陈女士觉得很沮丧,她时常会说“老了,老了,没用了”,有时候旁人劝说还会引起她的反感,导致情绪激动。调查人员给陈女士做了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结果显示她已经有轻度焦虑症。

  有51.28%的老年人认为

  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加上社会的变革、家庭结构的改变,传统大家庭模式被以核心家庭为主的多样化小家庭模式所取代,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群体日益庞大,这导致老年人的抑郁、焦虑等疾病高发。2019年4月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出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宁波市于2019年5月在全国率先启动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由宁波市心理卫生协会执行。

  “我们选取全市20个社区和1个村为两年的试点社区(村),两年来共完成8457位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抑郁、焦虑及认知功能评估,达到社区常住人口的73.16%。”宁波市心理卫生协会秘书长杨红英介绍,调查结果显示,5.167%的老年人可能有轻微抑郁症,建议咨询心理医生;1.087%的老年人可能有中重度抑郁症,建议一定要转介精神科医生;2.471%的老年人可能有轻微焦虑症,建议咨询心理医生;0.537%的老年人可能有中重度焦虑症,建议转介精神科医生。在调查中,有51.28%的老年人认为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

  自己会找乐子的老人更健康

  哪些老人容易发生心理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与子女的联系紧密程度以及参加老年活动的次数都和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75-89岁老年人较65-74岁老年人抑郁发生风险高0.51倍,这也许和高龄老人身体机能下降明显有关;婚姻关系也会影响到老年生活,离婚老年人抑郁的发生风险可能增加3.4倍;儿女是父母最好的抚慰,调查显示和儿女每周联系2-3次的老人,抑郁症发生风险相较无子女联系的老人低0.36倍;老年人自己找乐子也很重要,参加老年活动能使抑郁发生风险降低0.6倍,且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内参加频次越多越有益。此外,自信的老人更健康,认为“自己是社会负担”的老年人存在抑郁风险,抑郁发生风险较认为“老年人不是社会负担”者增加1-2倍。

  杨红英介绍,焦虑方面的调查结果和抑郁类似,乡村较城市老年人焦虑发生风险高2.2倍;女性较男性老年人焦虑发生风险高0.7倍;75-89岁老年人较65-74岁老年人焦虑发生风险高0.67倍;相较未受过教育的老年人,受教育时长在7-13年可降低焦虑风险约0.5-0.9倍;离婚老年人焦虑发生风险增加2.68倍;每天与子女联系或联系频率达每周2-3次焦虑发生风险可能会降低0.5倍;对老伴满意焦虑发生风险约降低0.5倍。此外,认为“自己是社会负担”的老年人,较认为“老年人不是社会负担”者焦虑发生风险增加1倍。

  多想想自己还拥有什么

  快乐过好每一天

  长期处于抑郁、焦虑状态的老年人,会表现出反应迟钝、消极悲观,同时还会出现胃纳差、便秘、体重减轻、失眠等躯体表现,导致罹患或加重原有的躯体疾患,严重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甚至还会出现自杀等过激行为。

  如何驱散老人心里的阴霾?调查结束后,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组的专家还对可能出现抑郁、焦虑问题的老年人进行入户心理干预,使得30.92%的临界和高危老年人症状得以改善。

  对于已经出现中度抑郁状况的王女士,工作人员先后四次和她面谈,一边倾听老人的心声,一边帮助她回忆自己曾经积极的一面。工作人员了解到老人年轻时爱看报,会打羽毛球,裁缝手艺也做得不错,就鼓励她捡起老爱好,转移注意力,积极走出去和人交往。经过几次的交流,老人情绪乐观不少,面对生活更积极了。天冷了,她又做起了手工被套,还学会了用手机和老朋友聊天,不再对家庭琐事耿耿于怀,人也开朗了很多。

  对于一直对自己身体状况感到焦虑的陈女士,工作人员上门为她测血糖和血压,发现控制得都不错,这让老人安心不少。工作人员安慰她要正确对待疾病,慢性病只要控制得好照样可以正常生活。同时鼓励她多走出户外,参加一些老年活动,多和家人沟通,多想想开心的事,不要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一段时间以后,陈女士的精神状况好了不少,老伴反映她发脾气的次数也少多了。

  “希望大家多关心身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及早发现抑郁、焦虑情绪。”杨红英说,子女的陪伴是老人最好的心理安慰剂,老年人也要学会自我调节,千万不要和社会脱节,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要老想着我失去了什么,多想想自己还拥有什么、还能做什么,快乐过好每一天。宁波晚报记者孙美星 通讯员李湘兰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0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一项涉及8457位老人的调查显示 超过6%的老年人可能存在抑郁症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01-19 07:13:00

  人到暮年,随着机体功能的退化、疾病的困扰,生活的精彩程度会大打折扣。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家庭又不幸福,更是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目前,我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156万,占总人口的25.6%,这些老年人心理状况如何?2019年5月起,宁波在全国率先启动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通过普查了解老年人心理状况并进行干预,帮助他们驱赶心理阴霾。一年多来,该项目已完成对8457位老年人的心理普查,发现超过6%老年人可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患有不同程度焦虑症的老年人达到3%。

  不少老年人的心里

  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乔迁新居本是喜事,但今年70岁的王女士自从搬新家以来天天以泪洗面。王女士和丈夫长期感情不和,很少沟通,为了孩子两个人一直凑合过着,年轻时的“怨侣”,到了老年更是“相看两相厌”。几个月前,因为搬家时和丈夫在物品、房间处置方面有了矛盾,王女士一直心情不好。当志愿者上门入户调查的时候,发现她已经有了中度抑郁症状,因为抑郁影响睡眠,加上原本就有不少慢性疾病,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听力也开始下降,经常躺在床上唉声叹气,觉得自己就是个残疾人了。

  因为朝向的问题,王女士的房间终年不见阳光,她的心里也有一大片阳光照不到的角落。王女士的状况,老伴不知道,子女忙于工作也无暇顾及,如果不及时干预,老人的状况可能更糟糕。

  与低龄老人不同,健康成为高龄老人最关注的问题,因此,即使是家庭幸福的老人也可能因为身体的原因引起抑郁或焦虑。

  今年82岁的陈女士是企业退休职工,经济稳定,家庭和谐,和丈夫感情好,子女也都不错。但因为身体不好,陈女士常有头晕、腰背部疼痛、下肢无力、失眠、惊梦、健忘等症状。因为老人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比较在意,这让陈女士觉得很沮丧,她时常会说“老了,老了,没用了”,有时候旁人劝说还会引起她的反感,导致情绪激动。调查人员给陈女士做了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结果显示她已经有轻度焦虑症。

  有51.28%的老年人认为

  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加上社会的变革、家庭结构的改变,传统大家庭模式被以核心家庭为主的多样化小家庭模式所取代,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群体日益庞大,这导致老年人的抑郁、焦虑等疾病高发。2019年4月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出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宁波市于2019年5月在全国率先启动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由宁波市心理卫生协会执行。

  “我们选取全市20个社区和1个村为两年的试点社区(村),两年来共完成8457位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抑郁、焦虑及认知功能评估,达到社区常住人口的73.16%。”宁波市心理卫生协会秘书长杨红英介绍,调查结果显示,5.167%的老年人可能有轻微抑郁症,建议咨询心理医生;1.087%的老年人可能有中重度抑郁症,建议一定要转介精神科医生;2.471%的老年人可能有轻微焦虑症,建议咨询心理医生;0.537%的老年人可能有中重度焦虑症,建议转介精神科医生。在调查中,有51.28%的老年人认为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

  自己会找乐子的老人更健康

  哪些老人容易发生心理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婚姻状况、与子女的联系紧密程度以及参加老年活动的次数都和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75-89岁老年人较65-74岁老年人抑郁发生风险高0.51倍,这也许和高龄老人身体机能下降明显有关;婚姻关系也会影响到老年生活,离婚老年人抑郁的发生风险可能增加3.4倍;儿女是父母最好的抚慰,调查显示和儿女每周联系2-3次的老人,抑郁症发生风险相较无子女联系的老人低0.36倍;老年人自己找乐子也很重要,参加老年活动能使抑郁发生风险降低0.6倍,且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内参加频次越多越有益。此外,自信的老人更健康,认为“自己是社会负担”的老年人存在抑郁风险,抑郁发生风险较认为“老年人不是社会负担”者增加1-2倍。

  杨红英介绍,焦虑方面的调查结果和抑郁类似,乡村较城市老年人焦虑发生风险高2.2倍;女性较男性老年人焦虑发生风险高0.7倍;75-89岁老年人较65-74岁老年人焦虑发生风险高0.67倍;相较未受过教育的老年人,受教育时长在7-13年可降低焦虑风险约0.5-0.9倍;离婚老年人焦虑发生风险增加2.68倍;每天与子女联系或联系频率达每周2-3次焦虑发生风险可能会降低0.5倍;对老伴满意焦虑发生风险约降低0.5倍。此外,认为“自己是社会负担”的老年人,较认为“老年人不是社会负担”者焦虑发生风险增加1倍。

  多想想自己还拥有什么

  快乐过好每一天

  长期处于抑郁、焦虑状态的老年人,会表现出反应迟钝、消极悲观,同时还会出现胃纳差、便秘、体重减轻、失眠等躯体表现,导致罹患或加重原有的躯体疾患,严重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甚至还会出现自杀等过激行为。

  如何驱散老人心里的阴霾?调查结束后,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组的专家还对可能出现抑郁、焦虑问题的老年人进行入户心理干预,使得30.92%的临界和高危老年人症状得以改善。

  对于已经出现中度抑郁状况的王女士,工作人员先后四次和她面谈,一边倾听老人的心声,一边帮助她回忆自己曾经积极的一面。工作人员了解到老人年轻时爱看报,会打羽毛球,裁缝手艺也做得不错,就鼓励她捡起老爱好,转移注意力,积极走出去和人交往。经过几次的交流,老人情绪乐观不少,面对生活更积极了。天冷了,她又做起了手工被套,还学会了用手机和老朋友聊天,不再对家庭琐事耿耿于怀,人也开朗了很多。

  对于一直对自己身体状况感到焦虑的陈女士,工作人员上门为她测血糖和血压,发现控制得都不错,这让老人安心不少。工作人员安慰她要正确对待疾病,慢性病只要控制得好照样可以正常生活。同时鼓励她多走出户外,参加一些老年活动,多和家人沟通,多想想开心的事,不要过度关注自己的身体。一段时间以后,陈女士的精神状况好了不少,老伴反映她发脾气的次数也少多了。

  “希望大家多关心身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及早发现抑郁、焦虑情绪。”杨红英说,子女的陪伴是老人最好的心理安慰剂,老年人也要学会自我调节,千万不要和社会脱节,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要老想着我失去了什么,多想想自己还拥有什么、还能做什么,快乐过好每一天。宁波晚报记者孙美星 通讯员李湘兰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