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面制作现场。(叶晶晶厉晓杭摄)
“靠着做索面的手艺,我养活了一家五口,把孩子们都抚养长大了。女儿的学费、书本费、嫁妆都是我们两口子做索面攒下的。我从14岁开始学习做索面,到今年,已经做了50多年了,每一道工序都像是刻在我的心上。”前几天,趁着天气晴好,北仑柴桥街道四合村年近七旬的张汉祥又开始忙着制作、晾晒索面了。
索面,又名长寿面,是浙江特产,历史悠久。相传早在公元557年,陈武帝即位,由宫内人自制美味菜肴设宴,席间唯有一盘“长福长寿面”引起皇帝的兴趣。之后,宫中每有贵客到来,必供给此面以示厚待。再后来,坐月子的女人、做寿的老人也有了这项特权。
临近春节,北仑柴桥街道四合村的手工索面又进入销售旺季。走进四合村,一路上能看到一排排用来晒索面的木架,在阳光的映照下,从高高木架上悬挂下来的索面,犹如一根根银丝闪烁着亮光。“做索面第一道工序是选粉,第二道是拌粉,往面粉里掺水加盐拌匀。面粉和盐的比例一般在10:1,还要根据面团的软硬程度与天气的冷热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张汉祥热情地介绍。
传统制面劳动强度大、耗时长、生产效率低,显然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四合村,张汉祥把这有着百年历史的祖传工艺完好地传承下来。“这手艺是我太爷爷辈传下来的,当时还有一个严苛的规定,就是传男不传女。你看我和面用的这口缸,已经传了150年了。有手艺就有饭吃,以前梅山、象山、六横等地来向我拜师的人络绎不绝,好不热闹!”年近七旬的张汉祥身材瘦长、面色黝黑、身体硬朗,却比常人更有力量,这都是长期拉面、背面练出来的。
做索面是一项繁复的技艺,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很高,一般制作的“黄金季”为每年的霜降至立春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只要天气合适,张汉祥都会做面、晒面。“家里条件好了,女儿们都成家了,我没啥负担。乡亲们都爱吃,我想着能做多少是多少。”张汉祥说。
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传播下,本是藏在深巷里的索面声名远扬,被列入北仑区非遗,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的客人也慕名而来。记者厉晓杭 通讯员叶晶晶 虞媛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