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网编前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月31日起,本网专门推出“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栏目,通过记者全媒体蹲点采访的方式,深入实地探访百年党史上的重大事件发生地、重要遗址遗迹等,生动展示我市各地的红色印记、发展亮点,在新时代讲好宁波的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中国宁波网记者张正伟 孙捷 通讯员 王雪枫
浦,河流入海处。在慈溪的海王山与伏龙山之间,高背浦、淹浦、古窑浦、淞浦和淡水泓由北到南依次分布。古窑浦位置独特,成为浙东与苏北、浦东联系的交通要道,被称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海上门户”。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慈溪掌起镇的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海上门户革命历史陈列馆,近距离感受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元宵节刚过,就有观众来陈列馆重温历史。张正伟/摄
“海上门户”
车辆自南向北,行驶在中横线上,朝杭州湾方向看去,伏龙山高大,海王山低矮,古窑浦就位于两山中间偏北的位置。在陆地上,这两座山稀松平常,但从海上看过来,却是天然的航标。
“远航归来的渔民看到这两座山,只要把船头对准五磊山,就可以直航到达古窑浦。”2020“感动慈溪”获得者、陈列馆义务讲解员陈长根指着地图一讲,古窑浦的位置和作用就大致清晰。
1941年,日军入侵,上海陷落、镇海封港,余慈地区也落入敌手。这时,古窑浦的作用显现出来。1942年6月,根据华中局与新四军军部的指示,谭启龙、张大鹏抵达南汇与连柏生等会合,然后率“五支一大”100余人在浦东马勒港乘船,经一夜航行到达古窑浦,成功与浙东党组织取得联系,商讨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抗日斗争等事项。
陈列馆成为古窑浦村的红色打卡地。张正伟/摄
“他们晚上悄悄过来,就靠着这三座山作指引。”陈长根告诉记者,虽然当时两山之间有五个浦口,但是古窑浦位置好、居民多,便于掩护队伍,“这里帆船可以自由进出,敌人的军舰却进不来,向西不远就是大山、大湖和鸣鹤场、宓家埭、洪魏等村庄,便于部队驻扎”。
就这样,古窑浦成为浙东敌后抗日的重要交通门户。1942年7月中下旬,浙东第一次干部扩大会议在慈北的宓家埭召开,华中局正式批准成立浙东区党委;8月19日,三北游击司令部在鸣鹤场成立。
据介绍,1942年,浦东的日伪疯狂扫荡,浦东区党委决定成立浦东地委,组织干部在古窑浦培训;从1943年春节后到1944年8月,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和一师陆续派重要干部到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大部分是坐海防大队的运输船在古窑浦登陆。此外,古窑浦还是当时重要的兵站、联络点和物资中转站,浙东区党委在此建立海上工作委员会,兵站总站就在古窑浦;浦东党组织在此设立联络站,在浙东、浦东、苏北之间运送抗日物资。
1945年8月,抗战胜利,浙东区党委和新四军浙东纵队奉命从慈北古窑浦、庵东四灶浦、姚西大丁丘北撤;在解放战争中,古窑浦继续作为海上门户发挥作用……
当年往来海上的“沙飞船”模型。张正伟/摄
“红色堡垒”
“敌后抗日时,我们村是浙东区党委在三北设立的第一个办事处,建立了农民第一支抗日支队。”陈长根说。
时光过去了80年,当年的浦沧海变桑田,如现代的牧场、工厂沿滩而立,但古窑浦的村民对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记忆犹新。
打击日伪,保卫海上门户;掩护革命干部,保守党的机密;部队北撤,继续保护伤员……走进陈列馆,24张展板上,图文并茂地记录着古窑浦村在敌后抗日的那段峥嵘岁月。
2006年,村党总支决定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古窑浦作为敌后抗日海上门户的故事讲给后人听。消息一出,许多当年在此从事敌后抗日的革命先辈和先烈后人纷纷捐赠资料,陈长根更是骑着自行车走遍周边村庄,收集资料、整理文字。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坚定了做一名义务讲解员的决心。
“陈列馆有点小,设施也落后了,今年我们决定整修下,好让来参观的人更方便。”在古窑浦村,村党委书记叶善根告诉笔者。而在掌起镇,正以分处中横线两侧的古窑浦和洪魏两个当年敌后抗日的“堡垒村”为基础,整合周边红色资源,打造“不忘初心·上山下海寻红踪”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品牌,让人们从东到西、由海及山一走,就能全景了解敌后抗日的那段历史。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