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兵团人的守土传奇
2021-03-26 11:06:43 稿源: 经济日报  

  这是一曲兵团人守护祖国神圣国土的英雄壮歌,这是一段兵团人捍卫民族神圣尊严的感人故事。

  1988年4月23日,地处我国西北边境的界河——阿拉克别克河突发特大融雪性洪水,奔涌的河水流向我国境内。根据国际惯例,界河中心为两国边界,界河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是国界。据测算,如果不堵住洪水,我国就要失去55.5平方公里国土。

  情况万分紧急,封堵刻不容缓。驻守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五团干部职工和兄弟单位的同事、驻军官兵、地方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历时16个昼夜,用血肉之躯,奋勇将肆虐洪水逼回故道,确保了领土不失。

  屯垦戍边是职责

  “你看,身前是界河,身后是祖国,我们必须坚定守护在这里。”站在界河畔,马军武一脸坚毅:“屯垦戍边是兵团人的职责,我从没后悔自己的选择。”

  茫茫雪原上,一间小屋格外醒目,屋前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让银装素裹的大地更显壮美。这里是军武哨所,是马军武工作的地方,原名桑德克哨所,马军武和妻子张正美的家,也是这里的一部分。

  33年前,年仅19岁的马军武参与了那场国土保卫战,以青春之躯勇斗洪魔。

  “那时不仅全团出动,还有十师其他单位支援,大家心往一处使,就是要坚决堵住决口。”说起当年抗洪时的情形,马军武仍历历在目:“没想到洪水那么猛,大家团结奋战,勇斗洪水,那场面真让人热血沸腾。”

  汛情就是命令,堤岸就是战场。一八五团党委书记、政委颜俊介绍,1988年那场洪水吞没了全团2万多亩良田、1万多亩草场,十几个生产连队、2000多人被洪水分割包围,形成了一座座孤岛。

  “就像一场激烈的战斗,大家分工明确,分头行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与马军武一样,一八五团一连职工张林,也亲历了那场抗洪。当时,张林在一营机耕队驾驶推土机,奋战在抗洪一线。

  堆石料、填沙袋、扎铁笼……抗洪勇士们不仅有必胜的信念,还坚持科学应对、协同作战,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取得了最后胜利。“不仅能冲锋,还要能呼应,大家拧成一股绳。”张林说。

  此后,阿拉克别克河又发生过几次大型洪水。每一次,一八五团职工群众都以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家国情怀、寸土不失的坚定信念,与援助单位、边防部队、地方干部群众一道,以血肉之躯铸起坚固的“生命界碑”。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投入力度的增加,界河堤坝越来越牢固。如今,洪魔再难肆虐,精神永远传承。在一八五团、在第十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抗洪守土的英雄壮歌始终在传唱……

  深情守护“西北之北”

  地处“西北之北”的一八五团所在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春季多风,夏日蚊虫肆虐。进入冬季,雪深及膝,团场变成白色“孤岛”。

  “屯垦戍边是我们兵团人的职责使命,不管多苦都坚决不能退缩。”马军武说,“一八五团就是我的家,总得有人守在这里。”

  在一八五团,老一辈依然意气风发,青年一代则迅速成长。“苦是苦了点,数‘小咬’最可恨,夏天出门都要全副武装。”龚素梅初到一八五团工作时在一连,“有各种不适”。“虽然自然条件恶劣,但精神上是富足的,边境线是磨练意志、提高本领的地方。”她笑着说。

  “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旁牧羊牛。”这是一八五团职工群众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对这里有了感情,就不会觉得苦。”在一八五团出生、成长、工作的赵焕春,对一八五团、对兵团怀有深厚的感情,“我会一直坚守在这里”。

  一八五团人是兵团广大职工群众的缩影。秉承红色基因,兵团人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国土在我心中为荣,“不与民争利,不与民争水,不与民争地”,工作生活在风头水尾、沙漠边缘、边境一线。他们在辽阔的新疆大地默默奉献,用激情和汗水,谱写出一曲曲震天撼地的英雄壮歌。

  培育区域旅游高地

  走进一八五团一连,“西北边境第一连”几个字映入眼帘。在连队街巷两侧,遍布特色餐馆、农家乐。“旅游旺季时,这里游客多得很,需要提前订餐。”张林说。

  近年来,一八五团打响“边境风景线,传奇一八五”旅游品牌,大力推介“西北边境第一连”“西北之北”“白沙湖”等旅游景点。2019年,全团接待游客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208万元,带动近千人就业。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旅游业发展放缓,该团通过加强人员培训、改善基础设施等提升“内功”,为今后发展蓄力。

  “在一八五团发展旅游,有着独特的优势。”颜俊表示,换个角度看,偏僻的地方、特殊的环境也是旅游资源;抗洪守土事迹、戍边故事也是一种独特资源,能够为旅游业发展添彩。

  随着一八五团知名度的提高,慕名来参观“西北边境第一连”、团史馆、军垦旧居的游客越来越多,人们在一八五团深入了解军垦人艰苦的拓荒岁月,感悟兵团发展的不凡历程。

  此外,一八五团还在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支持下,制定了“北游南牧”和打造寒地田园小城镇的发展思路,推进“一连一景”“一连一品”,重点打造北部连队旅游线路。目前,该团一连、二连、三连已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旅游业的发展,让兵团精神的传播与弘扬有了新载体,抗洪守土的英雄壮歌传播得更远了。曹玉娟退休后成了景区导游,在为游客介绍景点的同时,她还结合自身经历,与游客分享兵团人的家国情怀、屯垦戍边的精彩故事。

  “我们不仅是景区的讲解员,还是兵团精神的宣传员、边境地区的护边员、团场发展的信息员。”曹玉娟言语中透着自豪:“游客回到家乡,一定会对驻守西北边陲的兵团人印象深刻。”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乔文汇)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兵团人的守土传奇

稿源: 经济日报 2021-03-26 11:06:43

  这是一曲兵团人守护祖国神圣国土的英雄壮歌,这是一段兵团人捍卫民族神圣尊严的感人故事。

  1988年4月23日,地处我国西北边境的界河——阿拉克别克河突发特大融雪性洪水,奔涌的河水流向我国境内。根据国际惯例,界河中心为两国边界,界河水流到哪里,哪里就是国界。据测算,如果不堵住洪水,我国就要失去55.5平方公里国土。

  情况万分紧急,封堵刻不容缓。驻守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五团干部职工和兄弟单位的同事、驻军官兵、地方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历时16个昼夜,用血肉之躯,奋勇将肆虐洪水逼回故道,确保了领土不失。

  屯垦戍边是职责

  “你看,身前是界河,身后是祖国,我们必须坚定守护在这里。”站在界河畔,马军武一脸坚毅:“屯垦戍边是兵团人的职责,我从没后悔自己的选择。”

  茫茫雪原上,一间小屋格外醒目,屋前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让银装素裹的大地更显壮美。这里是军武哨所,是马军武工作的地方,原名桑德克哨所,马军武和妻子张正美的家,也是这里的一部分。

  33年前,年仅19岁的马军武参与了那场国土保卫战,以青春之躯勇斗洪魔。

  “那时不仅全团出动,还有十师其他单位支援,大家心往一处使,就是要坚决堵住决口。”说起当年抗洪时的情形,马军武仍历历在目:“没想到洪水那么猛,大家团结奋战,勇斗洪水,那场面真让人热血沸腾。”

  汛情就是命令,堤岸就是战场。一八五团党委书记、政委颜俊介绍,1988年那场洪水吞没了全团2万多亩良田、1万多亩草场,十几个生产连队、2000多人被洪水分割包围,形成了一座座孤岛。

  “就像一场激烈的战斗,大家分工明确,分头行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与马军武一样,一八五团一连职工张林,也亲历了那场抗洪。当时,张林在一营机耕队驾驶推土机,奋战在抗洪一线。

  堆石料、填沙袋、扎铁笼……抗洪勇士们不仅有必胜的信念,还坚持科学应对、协同作战,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取得了最后胜利。“不仅能冲锋,还要能呼应,大家拧成一股绳。”张林说。

  此后,阿拉克别克河又发生过几次大型洪水。每一次,一八五团职工群众都以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家国情怀、寸土不失的坚定信念,与援助单位、边防部队、地方干部群众一道,以血肉之躯铸起坚固的“生命界碑”。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投入力度的增加,界河堤坝越来越牢固。如今,洪魔再难肆虐,精神永远传承。在一八五团、在第十师、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抗洪守土的英雄壮歌始终在传唱……

  深情守护“西北之北”

  地处“西北之北”的一八五团所在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春季多风,夏日蚊虫肆虐。进入冬季,雪深及膝,团场变成白色“孤岛”。

  “屯垦戍边是我们兵团人的职责使命,不管多苦都坚决不能退缩。”马军武说,“一八五团就是我的家,总得有人守在这里。”

  在一八五团,老一辈依然意气风发,青年一代则迅速成长。“苦是苦了点,数‘小咬’最可恨,夏天出门都要全副武装。”龚素梅初到一八五团工作时在一连,“有各种不适”。“虽然自然条件恶劣,但精神上是富足的,边境线是磨练意志、提高本领的地方。”她笑着说。

  “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旁牧羊牛。”这是一八五团职工群众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对这里有了感情,就不会觉得苦。”在一八五团出生、成长、工作的赵焕春,对一八五团、对兵团怀有深厚的感情,“我会一直坚守在这里”。

  一八五团人是兵团广大职工群众的缩影。秉承红色基因,兵团人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国土在我心中为荣,“不与民争利,不与民争水,不与民争地”,工作生活在风头水尾、沙漠边缘、边境一线。他们在辽阔的新疆大地默默奉献,用激情和汗水,谱写出一曲曲震天撼地的英雄壮歌。

  培育区域旅游高地

  走进一八五团一连,“西北边境第一连”几个字映入眼帘。在连队街巷两侧,遍布特色餐馆、农家乐。“旅游旺季时,这里游客多得很,需要提前订餐。”张林说。

  近年来,一八五团打响“边境风景线,传奇一八五”旅游品牌,大力推介“西北边境第一连”“西北之北”“白沙湖”等旅游景点。2019年,全团接待游客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208万元,带动近千人就业。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旅游业发展放缓,该团通过加强人员培训、改善基础设施等提升“内功”,为今后发展蓄力。

  “在一八五团发展旅游,有着独特的优势。”颜俊表示,换个角度看,偏僻的地方、特殊的环境也是旅游资源;抗洪守土事迹、戍边故事也是一种独特资源,能够为旅游业发展添彩。

  随着一八五团知名度的提高,慕名来参观“西北边境第一连”、团史馆、军垦旧居的游客越来越多,人们在一八五团深入了解军垦人艰苦的拓荒岁月,感悟兵团发展的不凡历程。

  此外,一八五团还在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支持下,制定了“北游南牧”和打造寒地田园小城镇的发展思路,推进“一连一景”“一连一品”,重点打造北部连队旅游线路。目前,该团一连、二连、三连已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旅游业的发展,让兵团精神的传播与弘扬有了新载体,抗洪守土的英雄壮歌传播得更远了。曹玉娟退休后成了景区导游,在为游客介绍景点的同时,她还结合自身经历,与游客分享兵团人的家国情怀、屯垦戍边的精彩故事。

  “我们不仅是景区的讲解员,还是兵团精神的宣传员、边境地区的护边员、团场发展的信息员。”曹玉娟言语中透着自豪:“游客回到家乡,一定会对驻守西北边陲的兵团人印象深刻。”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乔文汇)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