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曝山西运城一学生会主席站在屋檐下让其他学生淋雨听其训话,一个学生在旁被罚做俯卧撑。有学生议论,随即遭到训话者辱骂。
对此,网友们表示:好大的官威,这是官僚主义作风,“缺少社会的毒打”。校方表示,训话者并非学生会主席,是学生会干部。目前,校方已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其作出检查。
校园内出现如此不可思议的一幕,说是霸凌也不为过。前有浙江某高校学生干部耍“官威”,肆意辱骂活动赞助商对接人员;后有成都某校学生会部长怒怼干事“杨主席是你们直接@的?”;更有学校在发布的学生会干部任命公告中标明了职位是“正部长级”还是“副部长级”……本是青春年少、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此刻却仿佛深谙职场潜规则,充满了“油腻感”。
大学里存在“官本位”这样的风气,原不是什么新鲜事。诸多类似事例被接连曝光,引来媒体和网友们的热议。许多时候,提到学生会,人们便不由自主的联想起网上的种种“官僚风气”“耍官威”等负面新闻,这的确引人深思。那么,这类官僚风气是如何在学生组织中出现、存在并得以延续的?
很多时候,人们把学校比作微型社会,它是真实社会职场的模拟。学生会可以说是一个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起到团结和引领作用。初入大学生活,学生们骤然离开熟悉的成长环境,他们迫切渴望得到锻炼、寻求集体生活。提前适应社会,也是加入各种学生组织再常见不过的理由。
作为学生进入社会的预科班,校内存在许多社会上的常见现象,而社会上的一些“江湖习气”也不免会传到校园中。想要在这样一个社会的投影小团体中“混得好”、甚至向上晋升,就得遵从其生存法则,尽管这些规矩和制度有时并不十分合理。有人形容学生会犹如“宫斗剧”,不完善的制度或许是一项重要原因,而社会对大学生的评判机制、激励导向也是不容忽视的。各种保研、评优名额,乃至校内组织活动的经济利益,都是造成竞相逐利局面的原因之一。
大学阶段的学生处在价值观尚未成熟和稳定的时期,初尝“权力”滋味,有些人会就此迷失。需要明确的是,学生在学校内所能获得的资源和荣誉,都只代表某一阶段的成绩,并不是职场敲门砖。一个已经习惯了居高临下、拜高踩低的学生,在离开学校这座象牙塔后绝不会走的太远。
当然,这不意味着铆足劲批评“学生官”、群嘲学生会就一定是最恰当的做法。与其站在“大人”立场上着急批判,不如试着将“权力”还给学生自己,学校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倾听、信任,仅提供适当的建议。让学生对“权力”始终抱有敬畏的态度,学会独立思考的同时洗脱“油腻”作风。或许,适当的引导比空喊“消灭官本位”口号来的更为有效。
文 | 孙岱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