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真的不一样了!微改八个月 记者再访城杨村
2021-04-06 07:18:00 稿源: 甬派  

  一场微改,让千年古村城杨在沉寂多年后蜕变,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落后小山村,一跃成为网红村。

  城杨村位于鄞州东钱湖镇最南端,距东钱湖南岸6.5公里,东邻塘溪,西至横溪,南到白云寺,北至百步尖。这里群山环绕,满山的竹林。

  丛志强带领城杨村村民赴葛家村参观学习,资料图。

  去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带领团队来到这里,让这个山谷尽头的山村平添了“国际旅游村”大梦想。此前,他刚去了“无特点无优势无潜力”的宁海葛家村,让葛家村一炮走红,成了艺术振兴乡村的“中国范本。”

  因为常年扎着小裤脚,人们亲切地称他“小裤脚教授”。

  城杨村的春天。

  花最少的钱、用本地原料、村民自己干……过去的8个月,“小裤脚教授”丛志强把自个当成了“城杨村民”,与村民交朋友,多次从北京赶到城杨村参加公益活动,为村庄发展站台吆喝。

  “乡村振兴舞台的中央是村民。”丛志强说,探索乡村振兴模式,除了激发村民内生动力,还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的参与,“乡村振兴需要外来的新生力量。资金来了、理念来了、技术来了,更重要的是人来了 。”

  航拍城杨,小溪旁的马路经过改造,自来水管网也改好了。

  微改8个月,城杨村发生了哪些变化?近日记者再访城杨,带你感受城杨新貌。

  通往城杨村的公路经过了“白改黑”,加以拓宽,今后去城杨村越来越通畅。

  城杨村村民俞振飞制作的巨型竹帽立在村口的公园,成了网红打卡点。俞振飞是丛志强团队入户走访中发现的手工艺人之一。

  丛志强团队帮村民设计的小菜场,早上村民们会在此出售一些农副产品。

  你可能很能猜出,这栋白色的时尚建筑原来是村中猪舍,经丛志强团队设计,完工后它将成为直播间,销售城杨农副、文创产品。

  这里原来是一处违建区域,多年未能拆掉。丛教授与驻村干部主动上门沟通,不仅挖掘了主人的编帽手艺,鼓励她发挥特长增收,还将此处改成了帽子展馆,成了村中一景。

  青扬1号。

  青扬2号。

  城杨村第一家民宿去年已经开业。这家民宿名叫钱湖居·青扬1号,位于亭溪岭古道旁,是东钱湖文旅集团从城杨村村民手中租下房子改造的。青扬1号共有2个房间,带客厅。

  距离青扬1号200米左右是青扬2号,主打餐饮。青扬3号同样是民宿,预计今年10月完工。现在如果你来城杨游玩,有条件小住几日了。

  爷爷家的宝贝、奶奶家的私房菜、舅舅家的竹筒饭……这是城杨微改中打造的“亲情品牌”。

  爷爷家的宝贝展示的是东钱湖民俗,今后将与研学相结合;

  奶奶家的私房菜是村中农家乐,最近村里又新开了一家,开农家乐的村民增至五六户。村民杨贵军是村中最早开农家乐的人,他盼望城杨的名气越来越大,“每天要是能来几辆大巴的游客就好了。”

  舅舅家的竹筒饭是留法博士开的,结合了城杨村天然竹林的优势,竹筒饭套餐一份三四十元,15至30分钟就能出锅,“原来村民将毛竹卖给建筑工地,一根只能卖8元,如果用于做竹筒饭,一根毛竹的价值可以放大到几百元。”

  经过改造的亭溪岭古道城杨入口。

  东钱湖青创会捐赠的LED屏。

  城杨微改开始后,许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在亭溪岭城杨段上,新建了一坊、四亭、二桥,这是由宁波市善园公益基金会牵头筹资,民间爱心人士捐献,专业古建筑团队施工建造而成。

  “益马当鲜”位于城杨村的智慧农场,一群95后年轻创客看好城杨村的发展,租了15亩地搞生态农业,一些村民也成了他们的合伙人。

  接到村民请求后,城杨微改队将废弃古井清理改造,经过修复的废弃古井在村中有好几口。

  城杨村中的“人大源”,也是一处公园。这是致谢中国人民大学丛志强团队专门设计的,寓意丛志强团队是城杨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正在建设中的舞台,今后城杨村的村民们可以在此休闲健身。

  即将启用的城杨驿站。游客来了,可在此住宿登记、休息。

  正在建设中的城杨文明实践站,被设计成了一艘轮船造型。

  中国人民大学把课堂“搬”到了城杨村,通过视频直播与城杨开发建设工作专班常务副主任、原城杨村第一书记张健民连线,请他介绍微改进展,张健民则请同学们帮忙出谋划策。

  在张健民看来,除了村庄基础设施看得见的改变,最大的变化来自人的思想。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搞春笋节,村民们摆摊都嫌难为情,迈不出那一步。现在变了,原先想一想的事,敢去做了。有人想开酒坊,有人新开了农家乐,还有人想开店售卖手工麻糍……”

  就在记者采访时,村中一位大姐指着一篮新挖的竹笋询问张健民,“张书记,你帮我问问看,有没有人要买笋?!”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真的不一样了!微改八个月 记者再访城杨村

稿源: 甬派 2021-04-06 07:18:00

  一场微改,让千年古村城杨在沉寂多年后蜕变,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落后小山村,一跃成为网红村。

  城杨村位于鄞州东钱湖镇最南端,距东钱湖南岸6.5公里,东邻塘溪,西至横溪,南到白云寺,北至百步尖。这里群山环绕,满山的竹林。

  丛志强带领城杨村村民赴葛家村参观学习,资料图。

  去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带领团队来到这里,让这个山谷尽头的山村平添了“国际旅游村”大梦想。此前,他刚去了“无特点无优势无潜力”的宁海葛家村,让葛家村一炮走红,成了艺术振兴乡村的“中国范本。”

  因为常年扎着小裤脚,人们亲切地称他“小裤脚教授”。

  城杨村的春天。

  花最少的钱、用本地原料、村民自己干……过去的8个月,“小裤脚教授”丛志强把自个当成了“城杨村民”,与村民交朋友,多次从北京赶到城杨村参加公益活动,为村庄发展站台吆喝。

  “乡村振兴舞台的中央是村民。”丛志强说,探索乡村振兴模式,除了激发村民内生动力,还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的参与,“乡村振兴需要外来的新生力量。资金来了、理念来了、技术来了,更重要的是人来了 。”

  航拍城杨,小溪旁的马路经过改造,自来水管网也改好了。

  微改8个月,城杨村发生了哪些变化?近日记者再访城杨,带你感受城杨新貌。

  通往城杨村的公路经过了“白改黑”,加以拓宽,今后去城杨村越来越通畅。

  城杨村村民俞振飞制作的巨型竹帽立在村口的公园,成了网红打卡点。俞振飞是丛志强团队入户走访中发现的手工艺人之一。

  丛志强团队帮村民设计的小菜场,早上村民们会在此出售一些农副产品。

  你可能很能猜出,这栋白色的时尚建筑原来是村中猪舍,经丛志强团队设计,完工后它将成为直播间,销售城杨农副、文创产品。

  这里原来是一处违建区域,多年未能拆掉。丛教授与驻村干部主动上门沟通,不仅挖掘了主人的编帽手艺,鼓励她发挥特长增收,还将此处改成了帽子展馆,成了村中一景。

  青扬1号。

  青扬2号。

  城杨村第一家民宿去年已经开业。这家民宿名叫钱湖居·青扬1号,位于亭溪岭古道旁,是东钱湖文旅集团从城杨村村民手中租下房子改造的。青扬1号共有2个房间,带客厅。

  距离青扬1号200米左右是青扬2号,主打餐饮。青扬3号同样是民宿,预计今年10月完工。现在如果你来城杨游玩,有条件小住几日了。

  爷爷家的宝贝、奶奶家的私房菜、舅舅家的竹筒饭……这是城杨微改中打造的“亲情品牌”。

  爷爷家的宝贝展示的是东钱湖民俗,今后将与研学相结合;

  奶奶家的私房菜是村中农家乐,最近村里又新开了一家,开农家乐的村民增至五六户。村民杨贵军是村中最早开农家乐的人,他盼望城杨的名气越来越大,“每天要是能来几辆大巴的游客就好了。”

  舅舅家的竹筒饭是留法博士开的,结合了城杨村天然竹林的优势,竹筒饭套餐一份三四十元,15至30分钟就能出锅,“原来村民将毛竹卖给建筑工地,一根只能卖8元,如果用于做竹筒饭,一根毛竹的价值可以放大到几百元。”

  经过改造的亭溪岭古道城杨入口。

  东钱湖青创会捐赠的LED屏。

  城杨微改开始后,许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在亭溪岭城杨段上,新建了一坊、四亭、二桥,这是由宁波市善园公益基金会牵头筹资,民间爱心人士捐献,专业古建筑团队施工建造而成。

  “益马当鲜”位于城杨村的智慧农场,一群95后年轻创客看好城杨村的发展,租了15亩地搞生态农业,一些村民也成了他们的合伙人。

  接到村民请求后,城杨微改队将废弃古井清理改造,经过修复的废弃古井在村中有好几口。

  城杨村中的“人大源”,也是一处公园。这是致谢中国人民大学丛志强团队专门设计的,寓意丛志强团队是城杨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正在建设中的舞台,今后城杨村的村民们可以在此休闲健身。

  即将启用的城杨驿站。游客来了,可在此住宿登记、休息。

  正在建设中的城杨文明实践站,被设计成了一艘轮船造型。

  中国人民大学把课堂“搬”到了城杨村,通过视频直播与城杨开发建设工作专班常务副主任、原城杨村第一书记张健民连线,请他介绍微改进展,张健民则请同学们帮忙出谋划策。

  在张健民看来,除了村庄基础设施看得见的改变,最大的变化来自人的思想。

  “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搞春笋节,村民们摆摊都嫌难为情,迈不出那一步。现在变了,原先想一想的事,敢去做了。有人想开酒坊,有人新开了农家乐,还有人想开店售卖手工麻糍……”

  就在记者采访时,村中一位大姐指着一篮新挖的竹笋询问张健民,“张书记,你帮我问问看,有没有人要买笋?!”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