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网编前语
一人,一家,一厂,一村、一校……新征程路上,每个微观主体就像一片树叶,欣欣向荣,共同汇成全面小康的森林。报网端在“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栏目下,开设“同心奔小康”子栏目。选取个人、家庭、企业、校园、社区、乡村等微观典型,进行蹲点式调研采访,记录他们的真挚热语、由衷感慨,生动展现他们切切实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小康,我们来了!
中国宁波网记者单玉紫枫 孔锡成/视频
液压机前,屏气凝神,把铝板放进仪器,一压一抻,一口铝盆就做好了。“不错!过年回家三个多月,技术一点没忘。”车间主任向罗兴志竖起了大拇指。
(车间,是技术的比武场,也是小康的大舞台。黄孟丹摄 )
54岁的罗兴志来自贵州黔西南州望谟县,之前一直在家务农。去年,当地政府组织贫困户赴甬务工,罗兴志生平第一次走出了大山,在离家2000公里外的宁波五谷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里,当起了一名车间工人。
望谟县坐落于麻山腹地,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33.47%。近年来,在宁波市与黔西南州政府的推动下,两地把深化劳务协作作为“长期命题”,通过出台务工补贴、设立劳务协作站和线上平台等,实施劳动力精准对接工程,协同打造“稳岗就业”与“脱贫攻坚”精准结合新格局。去年11月,望谟县正式脱贫摘帽,实现绝对贫困“见底清零”。
走出大山,奔向大海,罗兴志尝到了甜头。“去年是政府把我们带过来的,今年是我自己要来的!”罗兴志给记者算了笔账,以前在家务农,一年忙到头收入也就一万多块。去年3月来宁波五谷后,公司包吃包住,每月保底工资4800元,还安排技术带头人开跃平对他一对一教学。9个多月下来,不光技术学到了,自己还攒下了4万多块钱。“这不,清明一过,我就带着老婆一起回来啦!”
1997年,21岁的安徽小伙开跃平来到了宁波五谷。那时,他身上看不出半点技术带头人的影子。宁波五谷也刚刚完成体制改革,从一家乡镇集体企业转型成了民营企业。
(琢磨手艺二十多年,手里的工具已经和手指一样灵活。黄孟春摄)
“我的工作,说来也简单,就是给金属制品抛光。但要做好,就必须好好琢磨手上这把刮刀,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做之前晓得要做什么,做的时候,要用心体会用几分力,用力在啥地方,才会一次成功。”开跃平说。只有把前面的每一道工序都做好了,产品的市场才会越做越大。
(一丝不苟,认真铸造精品。黄孟丹摄。)
24年磨一刀,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终成数一数二的“五谷工匠”,收入也水涨船高。攒了钱,开跃平没有选择回农村盖房,反而在县城里买下了140平米的大房子。“下半年儿子要上高三了,妻子在县城陪读,让他好好安心备考。”
开跃平的日子越过越甜,“五谷”发展也越来越好。改制后的20多年,企业不断抢抓机遇,实现了从贴牌生产的“小打小闹”,到自主创牌的大刀阔斧,再到作为行业龙头,参与制定“品字标”行业标准的三大跨越。曾经“无人知晓的小草”,最终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大树!
(车间里,藏着大家的小康密码。黄孟丹摄)
“今年,公司确定了17个任务,除了打造‘浙江制造’品牌,还定下了年销售额1.5亿元的目标。同时,计划打造国家级‘小巨人'培育企业、省级‘隐形冠军'企业,申报‘品字标',申报省科学技术发明奖,成立电商平台,建厂房、扩仓库等。"宁波五谷董事长黄和钦说。
正如“功夫在诗外”,在黄和钦看来,让企业更有力量的“武器”也正在产品之外。以五谷为例,目前共有员工200多人,只有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唤起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一个家庭好不算好,要10个家庭、100个家庭,更多的家庭好才算好!”提起未来,黄和钦满心憧憬,“我们的企业长大了,下一步打算以一个工厂作为试点,进行股权激励,使人人都是经营者,人人都是小老板,大家一起把事业做大做强!”
相关新闻: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