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文化·体育
新四军历史研究专家:余也萍在牺牲烈士背心上绣了17朵红花
2021-04-25 06:48: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4月22日本报刊发的《尘封档案馆30多年的“红色情书”首现》报道,持续引发社会各界对烈士的追思。昨日,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专家联系本报,告诉记者:2005年,研究会曾编辑出版《民族之魂——浙东敌后抗日故事》丛书,其中有一册题为《十七朵小红花》,讲述了收信的余也萍女士用绣红花纪念林勃烈士的故事。

  “写作这本《十七朵小红花》的是生前为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的王泰栋先生,他去年离开了我们。”研究会副秘书长周雅飞说,王泰栋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革命事业。林勃烈士、余也萍女士曾给他上过课。他的母亲和余也萍是好朋友。

  1941年,日寇侵占了镇海、宁波。林勃、余也萍等地下党员根据组织指示开展敌后武装斗争。王泰栋在《十七朵小红花》中回忆:“余也萍阿姨说:‘素霞姐(王泰栋母亲),你能帮我织件毛线背心吗?’她从小藤篮里拿出半磅藏青色的毛线:‘给林勃织的,秋凉了,他衣衫单薄。林勃家里只有一个老母亲,身体很不好,不会织毛衣’。”

  “我母亲干这种活是快手,不到两天,把藏青色毛线背心织好了,我给余先生送去。余先生在仁英阿姨家里。一盏火油灯发出黄灿灿的光亮,一张大木床让也萍阿姨睡了。也萍阿姨说:‘阿骏,我的床大,今晚跟大阿姨睡在大床上。’也萍阿姨半倚着床,我倚在她身旁。她讲起了林(勃)先生投身革命的故事,声音柔和极了。”

  “……也萍阿姨走了大概半个月,我放学回来,看到那只熟悉的小藤篮,也萍阿姨从楼上下来,她似乎消瘦了许多,她的脸上不见昔日的笑容,眼角尖有几丝淡淡的哀愁。也萍阿姨一直是很坚强的,这一次不知怎么,两只凤眼亮晶晶的,饱含泪水。她呜咽着说:‘就是在重阳节那天,他(林勃)被日本鬼子刺了17刀,他才23岁哪!泪珠从也萍阿姨的脸上翻滚下来。‘这突如其来的噩耗,真让我的心都撕裂了。’”

  图为《十七朵小红花》。(受访者供图)

  “也萍阿姨继续说:‘第二天一早,贺思真陪着我,冒着危险赶到青峙去找林勃的遗体。果然,在草丛中有两具遗体。林勃还像平时一样,睁着眼睛,眼白充满了血丝。他脸色惨白,我解开外衣的纽扣,里面穿的就是这件藏青色毛线背心。背心上留下了一个个破洞,最里面的一件白色衬衣,全染满了鲜血。他的全身一共有17处刀痕,只要把他的身子动一动,鲜红的血水还是往外淌……’”

  “‘我在贺思真和当地群众的帮助下,用毛巾擦干了他身上的血迹,换上了干净的衣服,用薄板钉成了棺材,就把他们埋葬在青峙山上,面对着东海大洋。为了妥善保存林勃的血衣,到了深夜,趁着皎洁的月色,我和贺思真把这些染满鲜血的衣裳,拿到小学旁边的一个池塘里去洗。那浮在水面上的月亮银光也被染成红色了。第二天太阳出来,我们把这些衣服晒了,用红毛线把背心上的破洞补织起来,一共17朵小红花。’”

  周雅飞说,林勃烈士和余也萍的故事让人感动。这朵朵红花倾注了余也萍对林勃烈士无尽的思念,和对敌人的血海深仇。为了纪念烈士,余也萍还写了一首诗:青山埋烈士,荒草泣英魂。月白梦初醒,霜林染血痕。

  周雅飞告诉记者:“我看到《宁波日报》的报道后,联系了余也萍的女儿丁芃。她目前在上海生活。她看到我们的报道,也很激动,她特别感谢家乡人民仍然记得林勃烈士,记得她的母亲。”(记者张昊)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新四军历史研究专家:余也萍在牺牲烈士背心上绣了17朵红花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04-25 06:48:00

  4月22日本报刊发的《尘封档案馆30多年的“红色情书”首现》报道,持续引发社会各界对烈士的追思。昨日,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专家联系本报,告诉记者:2005年,研究会曾编辑出版《民族之魂——浙东敌后抗日故事》丛书,其中有一册题为《十七朵小红花》,讲述了收信的余也萍女士用绣红花纪念林勃烈士的故事。

  “写作这本《十七朵小红花》的是生前为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的王泰栋先生,他去年离开了我们。”研究会副秘书长周雅飞说,王泰栋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革命事业。林勃烈士、余也萍女士曾给他上过课。他的母亲和余也萍是好朋友。

  1941年,日寇侵占了镇海、宁波。林勃、余也萍等地下党员根据组织指示开展敌后武装斗争。王泰栋在《十七朵小红花》中回忆:“余也萍阿姨说:‘素霞姐(王泰栋母亲),你能帮我织件毛线背心吗?’她从小藤篮里拿出半磅藏青色的毛线:‘给林勃织的,秋凉了,他衣衫单薄。林勃家里只有一个老母亲,身体很不好,不会织毛衣’。”

  “我母亲干这种活是快手,不到两天,把藏青色毛线背心织好了,我给余先生送去。余先生在仁英阿姨家里。一盏火油灯发出黄灿灿的光亮,一张大木床让也萍阿姨睡了。也萍阿姨说:‘阿骏,我的床大,今晚跟大阿姨睡在大床上。’也萍阿姨半倚着床,我倚在她身旁。她讲起了林(勃)先生投身革命的故事,声音柔和极了。”

  “……也萍阿姨走了大概半个月,我放学回来,看到那只熟悉的小藤篮,也萍阿姨从楼上下来,她似乎消瘦了许多,她的脸上不见昔日的笑容,眼角尖有几丝淡淡的哀愁。也萍阿姨一直是很坚强的,这一次不知怎么,两只凤眼亮晶晶的,饱含泪水。她呜咽着说:‘就是在重阳节那天,他(林勃)被日本鬼子刺了17刀,他才23岁哪!泪珠从也萍阿姨的脸上翻滚下来。‘这突如其来的噩耗,真让我的心都撕裂了。’”

  图为《十七朵小红花》。(受访者供图)

  “也萍阿姨继续说:‘第二天一早,贺思真陪着我,冒着危险赶到青峙去找林勃的遗体。果然,在草丛中有两具遗体。林勃还像平时一样,睁着眼睛,眼白充满了血丝。他脸色惨白,我解开外衣的纽扣,里面穿的就是这件藏青色毛线背心。背心上留下了一个个破洞,最里面的一件白色衬衣,全染满了鲜血。他的全身一共有17处刀痕,只要把他的身子动一动,鲜红的血水还是往外淌……’”

  “‘我在贺思真和当地群众的帮助下,用毛巾擦干了他身上的血迹,换上了干净的衣服,用薄板钉成了棺材,就把他们埋葬在青峙山上,面对着东海大洋。为了妥善保存林勃的血衣,到了深夜,趁着皎洁的月色,我和贺思真把这些染满鲜血的衣裳,拿到小学旁边的一个池塘里去洗。那浮在水面上的月亮银光也被染成红色了。第二天太阳出来,我们把这些衣服晒了,用红毛线把背心上的破洞补织起来,一共17朵小红花。’”

  周雅飞说,林勃烈士和余也萍的故事让人感动。这朵朵红花倾注了余也萍对林勃烈士无尽的思念,和对敌人的血海深仇。为了纪念烈士,余也萍还写了一首诗:青山埋烈士,荒草泣英魂。月白梦初醒,霜林染血痕。

  周雅飞告诉记者:“我看到《宁波日报》的报道后,联系了余也萍的女儿丁芃。她目前在上海生活。她看到我们的报道,也很激动,她特别感谢家乡人民仍然记得林勃烈士,记得她的母亲。”(记者张昊)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