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  >  国内政经
通胀会不会来?央行这份报告 事关你的钱袋子
2021-05-12 14:43:00 稿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5月11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今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作为对我国货币政策最权威的分析之一,这份《报告》甫一出炉,立刻受到市场各方的高度关注。麻辣财经第一时间带您解读这份《报告》,看看有哪些关系你“钱袋子”的干货。

  今年流动性收紧了吗?

  “货币政策持续收紧”“流动性拐点隐现”“大宗商品涨价,货币政策转向概率较大”……今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市场上对货币政策是否会“急转弯”“大调整”有诸多猜测,不少人认为由于我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去年应对疫情冲击所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将面临退出,流动性将会持续收紧。

  事实上,从《报告》公布的情况看,大家完全不必担心货币政策“急转弯”。今年以来,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体现了前瞻性、主动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人民银行综合运用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对流动性精准调节,维护市场预期稳定和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数据最有说服力:看信贷,一季度末,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86.4万亿元,同比增长12.3%,比年初增加8.0万亿元,同比多增6734亿元,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4.3%和40.9%,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节奏把握适度,保持了支持实体经济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增强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后劲;看利率,3 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10%,保持在历史低位,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30%,同比下降0.18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3%,同比下降0.19个百分点,贷款利率持续处于较低水平,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果持续显现;看货币供应量,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27.6万亿元,同比增长9.4%,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61.6万亿元,同比增长7.1%,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8.7万亿元,同比增长4.2%。

  不仅如此,一季度央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精准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例如,每年的一季度,春节都是影响市场流动性的重要因素,今年一季度,央行结合疫情防控形势,深入分析春节现金投放、财政收支等多种因素对市场资金供求的影响,提前谋划、动态微调、精准操作、引导预期,以历年来春节前最低投放量保障了节前流动性平稳。同时,春节前开展的短期逆回购操作于节后数个交易日内全部到期,确保春节流动性“节前不紧、节后不松”。春节后,连续适量开展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精准保持市场资金供求平衡,维护季末流动性平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施常态化货币政策的国家,货币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货币政策既然没有“大放”,也就没必要“大收”,因此,我国货币政策并不存在“急转弯”的必要。此次的《报告》也提出,要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管好货币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使经济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

  此外,《报告》还披露,今年第一季度,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平稳运行,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货币市场保持平稳,利率在合理区间运行,市场交易稳步增长;债券发行利率下降,信用利差收窄,债券发行量增加,现券交易活跃;股票市场指数先升后降,成交量和筹资额同比大幅增加。

  物价会持续上涨吗?

  近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涨声”不断,主要经济体通胀指标表现出上行态势。2021年4月末,WTI原油期货价格、LME铜期货价格和CRB大宗商品现货价格综合指数分别同比上涨187%、89%和 51%。3月份美国CPI、欧元区HICP分别同比上涨2.6%和1.3%,涨幅较上年低点扩大2.5个和1.6个百分点,已高于或持平于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12月水平,相关通胀预期指标也有不同程度走高。

  持续的涨价潮,引发资本市场高度关注,也引发社会对于通胀的担忧。这种涨价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会不会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央行《报告》进行了专题分析。

  《报告》认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通胀走高的主要推动因素有三:一是主要经济体政府出台大规模刺激方案,市场普遍预期总需求将趋于旺盛;二是境外疫情明显反弹,供给端仍存在制约因素,全球经济在后疫情时代的需求复苏进度阶段性快于供给恢复;三是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环境持续处于极度宽松状态。目前看上述三方面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全球通胀中枢可能在一段时间里延续温和抬升走势。

  对我国而言,国外通胀走高的输入性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业品价格,叠加去年低基数的影响,可能在今年二、三季度阶段性推高我国 PPI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我国是大宗商品主要进口国,从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看,影响PPI的主要是原油、铁矿石和铜,其中原油的下游产业链较长,还会影响化工品等价格,对PPI影响最大。

  《报告》指出,对于年内PPI阶段性上行,应该历史、客观地看待:一是这在相当程度上是“低基数”下的“高读数”,2020 年受疫情冲击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探影响,我国PPI有7个月处于-2%下方,2020年5月触及低点-3.7%。两年平均来看,预计2020-2021年PPI年均涨幅仍会处于合理区间。二是历史上看PPI指标本身波动就相对较大,在数月内阶段性下探或冲高的现象并不鲜见,过去二十年间,我国月度 PPI 同比涨幅的均值约为1.2%,标准差则达到4.2个百分点,PPI波动较大在全球也都是普遍现象。三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阶段性供求“错位”的表现,若未来全球疫情能得到全面有效防控、新兴经济体生产供应能力恢复正常,则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可能放缓。

  总的看,待基数效应逐步消退和全球生产供给恢复后,PPI有望趋稳。预计今年CPI涨幅较为温和,受外部因素影响总体可控,将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事实上,我国作为大型经济体,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并不容易引发明显的输入性通胀。

  央行认为,综合研判,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阶段性推升我国 PPI,但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我国在去年应对疫情时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没有搞大水漫灌,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保持了总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同时,需对大宗商品涨价给我国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带来的差异化影响保持密切关注,综合施策保供稳价,及时有效管理预期,防范市场价格波动失序。

  《报告》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物价走势总体稳定,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一季度,局部地区冬春疫情反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服务业消费复苏,加之高基数和春节错位等短期因素扰动,我国CPI涨幅在零附近运行,3月份由负转正至0.4%,4月份为0.9%。未来CPI总体平稳,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与此同时,国内需求稳定恢复、国际油价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动工业品价格走升,PPI同比涨幅扩大。叠加低基数影响,年内PPI将阶段性走高,未来随着基数效应消退、供给逐步恢复,PPI有望趋稳。中长期看,我国经济运行平稳向好,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政策保持稳健,货币条件合理适度,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通胀会不会来?央行这份报告 事关你的钱袋子

稿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1-05-12 14:43:00

  5月11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今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作为对我国货币政策最权威的分析之一,这份《报告》甫一出炉,立刻受到市场各方的高度关注。麻辣财经第一时间带您解读这份《报告》,看看有哪些关系你“钱袋子”的干货。

  今年流动性收紧了吗?

  “货币政策持续收紧”“流动性拐点隐现”“大宗商品涨价,货币政策转向概率较大”……今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市场上对货币政策是否会“急转弯”“大调整”有诸多猜测,不少人认为由于我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去年应对疫情冲击所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将面临退出,流动性将会持续收紧。

  事实上,从《报告》公布的情况看,大家完全不必担心货币政策“急转弯”。今年以来,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体现了前瞻性、主动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人民银行综合运用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对流动性精准调节,维护市场预期稳定和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数据最有说服力:看信贷,一季度末,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86.4万亿元,同比增长12.3%,比年初增加8.0万亿元,同比多增6734亿元,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4.3%和40.9%,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节奏把握适度,保持了支持实体经济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增强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后劲;看利率,3 月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10%,保持在历史低位,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30%,同比下降0.18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3%,同比下降0.19个百分点,贷款利率持续处于较低水平,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果持续显现;看货币供应量,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227.6万亿元,同比增长9.4%,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61.6万亿元,同比增长7.1%,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8.7万亿元,同比增长4.2%。

  不仅如此,一季度央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精准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例如,每年的一季度,春节都是影响市场流动性的重要因素,今年一季度,央行结合疫情防控形势,深入分析春节现金投放、财政收支等多种因素对市场资金供求的影响,提前谋划、动态微调、精准操作、引导预期,以历年来春节前最低投放量保障了节前流动性平稳。同时,春节前开展的短期逆回购操作于节后数个交易日内全部到期,确保春节流动性“节前不紧、节后不松”。春节后,连续适量开展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精准保持市场资金供求平衡,维护季末流动性平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施常态化货币政策的国家,货币政策工具箱储备充足,货币政策既然没有“大放”,也就没必要“大收”,因此,我国货币政策并不存在“急转弯”的必要。此次的《报告》也提出,要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管好货币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使经济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

  此外,《报告》还披露,今年第一季度,我国金融市场整体平稳运行,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货币市场保持平稳,利率在合理区间运行,市场交易稳步增长;债券发行利率下降,信用利差收窄,债券发行量增加,现券交易活跃;股票市场指数先升后降,成交量和筹资额同比大幅增加。

  物价会持续上涨吗?

  近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涨声”不断,主要经济体通胀指标表现出上行态势。2021年4月末,WTI原油期货价格、LME铜期货价格和CRB大宗商品现货价格综合指数分别同比上涨187%、89%和 51%。3月份美国CPI、欧元区HICP分别同比上涨2.6%和1.3%,涨幅较上年低点扩大2.5个和1.6个百分点,已高于或持平于疫情发生前的2019年12月水平,相关通胀预期指标也有不同程度走高。

  持续的涨价潮,引发资本市场高度关注,也引发社会对于通胀的担忧。这种涨价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会不会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央行《报告》进行了专题分析。

  《报告》认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通胀走高的主要推动因素有三:一是主要经济体政府出台大规模刺激方案,市场普遍预期总需求将趋于旺盛;二是境外疫情明显反弹,供给端仍存在制约因素,全球经济在后疫情时代的需求复苏进度阶段性快于供给恢复;三是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环境持续处于极度宽松状态。目前看上述三方面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全球通胀中枢可能在一段时间里延续温和抬升走势。

  对我国而言,国外通胀走高的输入性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业品价格,叠加去年低基数的影响,可能在今年二、三季度阶段性推高我国 PPI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我国是大宗商品主要进口国,从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看,影响PPI的主要是原油、铁矿石和铜,其中原油的下游产业链较长,还会影响化工品等价格,对PPI影响最大。

  《报告》指出,对于年内PPI阶段性上行,应该历史、客观地看待:一是这在相当程度上是“低基数”下的“高读数”,2020 年受疫情冲击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探影响,我国PPI有7个月处于-2%下方,2020年5月触及低点-3.7%。两年平均来看,预计2020-2021年PPI年均涨幅仍会处于合理区间。二是历史上看PPI指标本身波动就相对较大,在数月内阶段性下探或冲高的现象并不鲜见,过去二十年间,我国月度 PPI 同比涨幅的均值约为1.2%,标准差则达到4.2个百分点,PPI波动较大在全球也都是普遍现象。三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阶段性供求“错位”的表现,若未来全球疫情能得到全面有效防控、新兴经济体生产供应能力恢复正常,则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可能放缓。

  总的看,待基数效应逐步消退和全球生产供给恢复后,PPI有望趋稳。预计今年CPI涨幅较为温和,受外部因素影响总体可控,将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事实上,我国作为大型经济体,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并不容易引发明显的输入性通胀。

  央行认为,综合研判,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阶段性推升我国 PPI,但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我国在去年应对疫情时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没有搞大水漫灌,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保持了总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同时,需对大宗商品涨价给我国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带来的差异化影响保持密切关注,综合施策保供稳价,及时有效管理预期,防范市场价格波动失序。

  《报告》分析认为,当前,我国物价走势总体稳定,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一季度,局部地区冬春疫情反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服务业消费复苏,加之高基数和春节错位等短期因素扰动,我国CPI涨幅在零附近运行,3月份由负转正至0.4%,4月份为0.9%。未来CPI总体平稳,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与此同时,国内需求稳定恢复、国际油价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动工业品价格走升,PPI同比涨幅扩大。叠加低基数影响,年内PPI将阶段性走高,未来随着基数效应消退、供给逐步恢复,PPI有望趋稳。中长期看,我国经济运行平稳向好,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政策保持稳健,货币条件合理适度,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