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 宁波城市品质大提升
2021-05-18 06:50: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专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东部新城生态走廊绿道

  海绵城市试点成效显著,老旧小区改造稳步推进,城市路网日趋完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宁波加快“宁波都市圈”建设,努力构建“一核两翼、两带三湾”多节点网络化的大都市格局,不断优化“拥江揽湖滨海”空间布局,全市住建系统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历史使命战略部署,打造“精致宁波、品质之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面貌显著改变,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一系列住建领域“宁波样板”和“宁波经验”不断涌现,为宁波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扛起了住建担当,贡献了住建力量。

  城市路网建设是宁波城乡建设最华丽的篇章,是宁波城市发展最鲜亮的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先后开展多轮城市建设,城市面貌显著改善,城市道路骨架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道路面积从1996年的811.6万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5180.83万平方米,市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74平方米。百度报告显示,宁波是全国同类城市中交通最畅通的城市。

  城市快速交通成环组网。随着城市空间逐步由三江口向北、西、东三个方向拓展,我市大力加快城市快速路和轨道交通“双快”系统建设。2011年10月底,我市首条高架快速路——机场快速干道建成,标志着宁波城市交通开始迈入立体化时代。随后,陆续完成南北环快速路、夏禹路快速路、东苑立交快速化改造等54.8公里快速路建设,构建起中心城区“口”字形快速路骨架网络,截至2020年底累计里程已达86.8公里,实现闭环成网。轨道交通加快建设,“十四五”期间建成轨道交通105.9公里,累计运营里程已达155公里,初步实现成网运营。

  城市过江交通明显改善。20世纪80年代后,陆续建成解放桥、兴宁桥、江厦桥、甬江大桥等桥梁,使隔江而望的几个城区变成一个整体。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建设沿着三江六岸逐步延伸,桥梁建设日新月异,“十四五”期间中心城区新建成大型过江桥梁4座,至2020年底,中心城区过江桥隧达到了28座(不含高速公路和铁路),长期困扰我市的跨江交通瓶颈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城市道路网络不断完善。宁波的道路建设基本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2000年后,在完成“三横四纵十卡口”骨架主干道的拓宽改建基础上,重点建设城市向东的路网框架以及外环路网框架,形成了环城北路-环城西路-环城南路-世纪大道(外环线)这一环线。后续又新改、扩建了100多条骨干道路,包括中山路和百丈路等城市主干道以及13条绕城高速连接线,撑起了宁波城区路网骨架。2011年起,打通“断头路”100余条,中心城区干支相连的道路结构更加合理,集疏成网的内外交通衔接更加便捷。截至2019年底,中心城区城市道路里程已达2028公里,市区“十三横十二纵”干道体系全面形成。同时,全市新开工地下综合管廊项目12个、35.6公里,建成26.2公里。

  我市致力以强有力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城市框架、驱动城市发展,城市发展格局大幅提升,近五年全市建成区新增24.3平方公里,总面积已达525.7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辐射力和承载力持续增强,“拥江揽湖滨海”空间发展格局全面确立,宁波城市发展正由“拥江发展”加速迈向“全域统筹”。

宁波奥体中心项目

  海绵城市试点打造“宁波样板”

  2016年4月,宁波通过财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竞争性评选,入选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并得到中央财政12亿元的专项补助试点。

  我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位于江北区姚江——慈城片区,总面积30.95平方公里,168个建设项目,涵盖住宅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水系整治等类型。经过3年多的建设实践,我市积极探索滨江临海平原河网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新模式,建立了一整套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工作机制和管控制度。2019年12月,宁波市通过了国家三部委的终期绩效考核,建设成效在全国第二批14个试点城市中位列第一梯队,这意味着我市海绵城市国家试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3年多来,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水环境得到改善、内涝现象基本消除。试点区内河道无黑臭水体,河道水质持续改善,由海绵城市建设前的劣V类水质提升为IV类、V类水质。试点区内基本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建设目标。

  城市水生态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系统打造提升了双古渡公园、新三江口公园、谢家滨江公园、姚江启动段滨江公园等一批高品质滨江景观公园,面积超过43.69万平方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空间大幅增加,城市变得更加生态宜居。试点区新增慈城新城生态区的人工湿地和湿塘、姚江保留区田园湿地、市委党校的镜湖等,水域面积增加至2.09平方公里,水面率由5.46%提高到了6.76%;生态岸线率由63.3%提高到了67.7%。

  人民群众获得感逐步增强。老旧小区海绵城市建设结合百姓需求,增加“海绵”停车位改造与提升,改造停车位2520个,新增停车位超过430个,近5万社区居民直接受益。

  “海绵产业”得到发展。吸引了一批与海绵城市相关的企业落户宁波,包括监测、透水砖、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产品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成果专利共计36项。同时,海绵城市建设带动行业转型,截至目前,宁波本地从事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服务的单位已达29家,施工建设服务单位共31家。

改造后的高塘花园

  老旧小区改造提供“宁波经验”

  2017年年底,宁波被列为住建部15个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之一,我市老旧小区改造的试点征程随之开启,2019年9月再次被列入国家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三年多来,宁波肩负起“探索城市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全新模式,为全国老旧小区改造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重任,在优化顶层设计、发挥基层作用、坚持共同缔造、整合改造内容、着力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宁波模式。宁波各地行稳致远,大胆创新,探索出精彩纷呈的亮点经验。截至2020年年底,共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86个,面积达1019万平方米。

  我市的老旧小区试点改造,紧盯民生顽疾,加大民生实事工程推进力度,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更具情怀、更加普惠的住房民生福祉。着力对老旧小区的路面、墙面、水箱、管道、管线等进行修缮、整理、更新,特别是对雨污分流、地下管网建设等问题,务求在改造中一并解决。同时,多个小区还开始加装电梯,在全国率先实现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审批“一次都不跑”。不仅于此,我市还充分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工作组织、资金筹措、项目建设、长效管理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由点及面,逐步扩容,形成管长远、管根本的体制机制。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面推进的攻坚之年。根据计划,今年我市老旧小区改造的主要目标为: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打造“15分钟生活圈”,不断丰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宁波经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全年计划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200多万平方米、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程132个,力争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100台。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今年的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将尤其注重推进片区改造。各区县(市)要将需要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与周边配套设施更新改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工作统筹组织,推进片区化联动改造。充分结合老旧小区的实际条件,增加停车位,完善养老、幼托机构、家政、邮政(快递)、便利店、充电桩、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配套服务,落实“综合改一次”,进一步提升居住服务功能。

机场快速干道工程

  审批改革,开辟优化营商环境“宁波路径”

  在工程建设项目领域,一个项目“盖数十个图章、多头跑办事慢”的局面直接影响地方营商环境。自2018年以来,随着“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各领域延伸,宁波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链条”发力,创新破解堵点、痛点、难点,为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并逐步开辟出一条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宁波路径”。宁波入选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城市,国务院大督查建设审批时间全国最短。

  2019年11月,宁波出台《关于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再提38项改革新举措。包括无须企业申请,自然资源规划部门直接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企业小型投资项目取消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设施验收报备;企业组织建设工程质量验收前无须再取得“规划核实验收意见”等,深化改革,改深也改细。

  目前,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许可阶段“1个环节、2个工作日、3个材料”已在宁波全域覆盖,且累计核发的近千本施工许可证均为“多合一”施工许可证。

  同时,分阶段审批“领跑”全省,力促项目早落地早动工。以宁波中心大厦项目为例,这一设计高度409米的超高层建筑,在2018年末正式破土动工,比原计划开工提前了16个月。该模式允许地下桩基部分的规划设计一通过,相应部分的施工许可证就到手了,实现先行审批先行开工。而以往,项目必须把地下桩基部分、地上主体建筑部分的规划设计全部做好,所有的审批手续走完,方可动工。这为宁波乃至浙江探索分阶段审批树起了样板。

  工程建设审批改革,既要“改”在企业需求处,也要“改”进百姓心坎里。为此,宁波探索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流程、全覆盖的“触角”,早早伸向了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

  为此,我市出台《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专项攻坚行动方案》,进一步简化电梯加装审批流程,实现从申请到跨部门审批的网上全流程办理,5个工作日就能完成报批手续。同时,在抓牢工程质量关的基础上,为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项目审批开辟“绿色通道”。主要通过精简审批环节和材料,尽可能为小区居民缩短改造“阵痛期”。

栎社机场T2航站楼

  绿道成网提升城市品质

  碧波荡漾的河面、生机盎然的花木,与美丽、洁净的绿道构成了一幅优美画卷。跑步爱好者尽情挥洒着汗珠,三五好友悠闲踱步边走边聊,年轻人成群结队骑着单车远足……在宁波,城市绿道越建越多,人气也越来越旺。

  近年来,我市结合三江六岸品质提升、城市有机更新、海绵城市建设、交通拥堵治理、小城镇综合整治、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绿道网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各类绿道总里程已突破1400公里,并打造了一批精品绿道,已有4条绿道获评“浙江最美绿道”。同时,“绿道+”发展模式正在撬动全域旅游发展,释放城市潜力,助力提升城市品位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2014年,我市发布了《城市绿道网专项规划》。市域层面,充分发挥宁波山水林田湖的资源优势,形成“三纵三江两环”的市域绿道格局。市区层面,突出“三面环山、一面滨海、三江六塘河、一湖居中”的城市特色,形成“沿山滨海、三江六岸、三横三纵”的绿道格局。中心城区层面,从骨干绿道专项规划设计和城市功能片区慢行绿道网络规划两个方面,进一步深化落实绿道网专项规划的要求。通过多年的建设,骨干绿道和部分城市片区的绿道网络、生态公园等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

  全市绿道自规划建设以来,各地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做足“拥江”文章——三江六岸核心区绿道规划全长44公里,已建成“可走、可跑、可骑”的绿道37公里;

  挖掘“揽湖”潜力——东钱湖环湖绿道以“慢行、慢游、慢活”为核心理念,目前已建成包括环湖东路示范段、南路示范段、秘境段、南岸线中断(小普陀段)等全长约30公里环湖绿道。

  凸显“滨海”风情——象山县“环象绿道”以海为韵、以绿为脉,顺势勾画百里黄金海岸线;

  打造“沿山”绿脉——余姚市以“森林余姚”建设为目标,打造“环山、顺水、沿城、连景”的绿道网,以山水人文、碧水青山为绿道骨架,沿四明山、翠屏山建设“沿山”绿道;

  串联“城市”绿道——东部新城“H”形绿道规划全长21公里,串联起生态走廊、甬新河、后塘河两岸、中央公园、市民广场等绿地,目前已建成18公里。

  ?坚持“三生融合”,城乡建设品质大幅提升。总长36.6公里、总面积约300公顷的“三江六岸”高品质滨江休闲空间基本建成。全市公园绿地面积已达6484公顷,较“十二五”增加2228公顷。建成快速路高架“空中鲜花走廊”80余公里,完成主干道综合整治32条、总里程110.8公里。

  去年一年间,全市建设完成各级各类绿道项目62个,公里数累计达到214公里,其中完成省级绿道70公里(主线2公里范围)。

  文/图杨绪忠张彩娜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 宁波城市品质大提升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05-18 06:50:00

东部新城生态走廊绿道

  海绵城市试点成效显著,老旧小区改造稳步推进,城市路网日趋完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宁波加快“宁波都市圈”建设,努力构建“一核两翼、两带三湾”多节点网络化的大都市格局,不断优化“拥江揽湖滨海”空间布局,全市住建系统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历史使命战略部署,打造“精致宁波、品质之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面貌显著改变,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一系列住建领域“宁波样板”和“宁波经验”不断涌现,为宁波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扛起了住建担当,贡献了住建力量。

  城市路网建设是宁波城乡建设最华丽的篇章,是宁波城市发展最鲜亮的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先后开展多轮城市建设,城市面貌显著改善,城市道路骨架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道路面积从1996年的811.6万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5180.83万平方米,市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6.74平方米。百度报告显示,宁波是全国同类城市中交通最畅通的城市。

  城市快速交通成环组网。随着城市空间逐步由三江口向北、西、东三个方向拓展,我市大力加快城市快速路和轨道交通“双快”系统建设。2011年10月底,我市首条高架快速路——机场快速干道建成,标志着宁波城市交通开始迈入立体化时代。随后,陆续完成南北环快速路、夏禹路快速路、东苑立交快速化改造等54.8公里快速路建设,构建起中心城区“口”字形快速路骨架网络,截至2020年底累计里程已达86.8公里,实现闭环成网。轨道交通加快建设,“十四五”期间建成轨道交通105.9公里,累计运营里程已达155公里,初步实现成网运营。

  城市过江交通明显改善。20世纪80年代后,陆续建成解放桥、兴宁桥、江厦桥、甬江大桥等桥梁,使隔江而望的几个城区变成一个整体。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建设沿着三江六岸逐步延伸,桥梁建设日新月异,“十四五”期间中心城区新建成大型过江桥梁4座,至2020年底,中心城区过江桥隧达到了28座(不含高速公路和铁路),长期困扰我市的跨江交通瓶颈问题得到明显缓解。

  城市道路网络不断完善。宁波的道路建设基本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2000年后,在完成“三横四纵十卡口”骨架主干道的拓宽改建基础上,重点建设城市向东的路网框架以及外环路网框架,形成了环城北路-环城西路-环城南路-世纪大道(外环线)这一环线。后续又新改、扩建了100多条骨干道路,包括中山路和百丈路等城市主干道以及13条绕城高速连接线,撑起了宁波城区路网骨架。2011年起,打通“断头路”100余条,中心城区干支相连的道路结构更加合理,集疏成网的内外交通衔接更加便捷。截至2019年底,中心城区城市道路里程已达2028公里,市区“十三横十二纵”干道体系全面形成。同时,全市新开工地下综合管廊项目12个、35.6公里,建成26.2公里。

  我市致力以强有力的基础设施建设拉开城市框架、驱动城市发展,城市发展格局大幅提升,近五年全市建成区新增24.3平方公里,总面积已达525.7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辐射力和承载力持续增强,“拥江揽湖滨海”空间发展格局全面确立,宁波城市发展正由“拥江发展”加速迈向“全域统筹”。

宁波奥体中心项目

  海绵城市试点打造“宁波样板”

  2016年4月,宁波通过财政部、住建部和水利部竞争性评选,入选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并得到中央财政12亿元的专项补助试点。

  我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位于江北区姚江——慈城片区,总面积30.95平方公里,168个建设项目,涵盖住宅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水系整治等类型。经过3年多的建设实践,我市积极探索滨江临海平原河网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新模式,建立了一整套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工作机制和管控制度。2019年12月,宁波市通过了国家三部委的终期绩效考核,建设成效在全国第二批14个试点城市中位列第一梯队,这意味着我市海绵城市国家试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3年多来,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水环境得到改善、内涝现象基本消除。试点区内河道无黑臭水体,河道水质持续改善,由海绵城市建设前的劣V类水质提升为IV类、V类水质。试点区内基本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建设目标。

  城市水生态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系统打造提升了双古渡公园、新三江口公园、谢家滨江公园、姚江启动段滨江公园等一批高品质滨江景观公园,面积超过43.69万平方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空间大幅增加,城市变得更加生态宜居。试点区新增慈城新城生态区的人工湿地和湿塘、姚江保留区田园湿地、市委党校的镜湖等,水域面积增加至2.09平方公里,水面率由5.46%提高到了6.76%;生态岸线率由63.3%提高到了67.7%。

  人民群众获得感逐步增强。老旧小区海绵城市建设结合百姓需求,增加“海绵”停车位改造与提升,改造停车位2520个,新增停车位超过430个,近5万社区居民直接受益。

  “海绵产业”得到发展。吸引了一批与海绵城市相关的企业落户宁波,包括监测、透水砖、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产品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成果专利共计36项。同时,海绵城市建设带动行业转型,截至目前,宁波本地从事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服务的单位已达29家,施工建设服务单位共31家。

改造后的高塘花园

  老旧小区改造提供“宁波经验”

  2017年年底,宁波被列为住建部15个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之一,我市老旧小区改造的试点征程随之开启,2019年9月再次被列入国家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三年多来,宁波肩负起“探索城市老旧住宅小区改造全新模式,为全国老旧小区改造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重任,在优化顶层设计、发挥基层作用、坚持共同缔造、整合改造内容、着力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宁波模式。宁波各地行稳致远,大胆创新,探索出精彩纷呈的亮点经验。截至2020年年底,共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86个,面积达1019万平方米。

  我市的老旧小区试点改造,紧盯民生顽疾,加大民生实事工程推进力度,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更具情怀、更加普惠的住房民生福祉。着力对老旧小区的路面、墙面、水箱、管道、管线等进行修缮、整理、更新,特别是对雨污分流、地下管网建设等问题,务求在改造中一并解决。同时,多个小区还开始加装电梯,在全国率先实现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审批“一次都不跑”。不仅于此,我市还充分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工作组织、资金筹措、项目建设、长效管理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由点及面,逐步扩容,形成管长远、管根本的体制机制。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全面推进的攻坚之年。根据计划,今年我市老旧小区改造的主要目标为: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打造“15分钟生活圈”,不断丰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宁波经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全年计划实施老旧小区改造1200多万平方米、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工程132个,力争完成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100台。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今年的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将尤其注重推进片区改造。各区县(市)要将需要改造的城镇老旧小区与周边配套设施更新改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工作统筹组织,推进片区化联动改造。充分结合老旧小区的实际条件,增加停车位,完善养老、幼托机构、家政、邮政(快递)、便利店、充电桩、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配套服务,落实“综合改一次”,进一步提升居住服务功能。

机场快速干道工程

  审批改革,开辟优化营商环境“宁波路径”

  在工程建设项目领域,一个项目“盖数十个图章、多头跑办事慢”的局面直接影响地方营商环境。自2018年以来,随着“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各领域延伸,宁波从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链条”发力,创新破解堵点、痛点、难点,为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并逐步开辟出一条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宁波路径”。宁波入选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城市,国务院大督查建设审批时间全国最短。

  2019年11月,宁波出台《关于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再提38项改革新举措。包括无须企业申请,自然资源规划部门直接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企业小型投资项目取消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设施验收报备;企业组织建设工程质量验收前无须再取得“规划核实验收意见”等,深化改革,改深也改细。

  目前,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许可阶段“1个环节、2个工作日、3个材料”已在宁波全域覆盖,且累计核发的近千本施工许可证均为“多合一”施工许可证。

  同时,分阶段审批“领跑”全省,力促项目早落地早动工。以宁波中心大厦项目为例,这一设计高度409米的超高层建筑,在2018年末正式破土动工,比原计划开工提前了16个月。该模式允许地下桩基部分的规划设计一通过,相应部分的施工许可证就到手了,实现先行审批先行开工。而以往,项目必须把地下桩基部分、地上主体建筑部分的规划设计全部做好,所有的审批手续走完,方可动工。这为宁波乃至浙江探索分阶段审批树起了样板。

  工程建设审批改革,既要“改”在企业需求处,也要“改”进百姓心坎里。为此,宁波探索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流程、全覆盖的“触角”,早早伸向了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

  为此,我市出台《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专项攻坚行动方案》,进一步简化电梯加装审批流程,实现从申请到跨部门审批的网上全流程办理,5个工作日就能完成报批手续。同时,在抓牢工程质量关的基础上,为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项目审批开辟“绿色通道”。主要通过精简审批环节和材料,尽可能为小区居民缩短改造“阵痛期”。

栎社机场T2航站楼

  绿道成网提升城市品质

  碧波荡漾的河面、生机盎然的花木,与美丽、洁净的绿道构成了一幅优美画卷。跑步爱好者尽情挥洒着汗珠,三五好友悠闲踱步边走边聊,年轻人成群结队骑着单车远足……在宁波,城市绿道越建越多,人气也越来越旺。

  近年来,我市结合三江六岸品质提升、城市有机更新、海绵城市建设、交通拥堵治理、小城镇综合整治、新农村建设等工作,全面推进绿道网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各类绿道总里程已突破1400公里,并打造了一批精品绿道,已有4条绿道获评“浙江最美绿道”。同时,“绿道+”发展模式正在撬动全域旅游发展,释放城市潜力,助力提升城市品位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2014年,我市发布了《城市绿道网专项规划》。市域层面,充分发挥宁波山水林田湖的资源优势,形成“三纵三江两环”的市域绿道格局。市区层面,突出“三面环山、一面滨海、三江六塘河、一湖居中”的城市特色,形成“沿山滨海、三江六岸、三横三纵”的绿道格局。中心城区层面,从骨干绿道专项规划设计和城市功能片区慢行绿道网络规划两个方面,进一步深化落实绿道网专项规划的要求。通过多年的建设,骨干绿道和部分城市片区的绿道网络、生态公园等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

  全市绿道自规划建设以来,各地因地制宜、彰显特色:

  做足“拥江”文章——三江六岸核心区绿道规划全长44公里,已建成“可走、可跑、可骑”的绿道37公里;

  挖掘“揽湖”潜力——东钱湖环湖绿道以“慢行、慢游、慢活”为核心理念,目前已建成包括环湖东路示范段、南路示范段、秘境段、南岸线中断(小普陀段)等全长约30公里环湖绿道。

  凸显“滨海”风情——象山县“环象绿道”以海为韵、以绿为脉,顺势勾画百里黄金海岸线;

  打造“沿山”绿脉——余姚市以“森林余姚”建设为目标,打造“环山、顺水、沿城、连景”的绿道网,以山水人文、碧水青山为绿道骨架,沿四明山、翠屏山建设“沿山”绿道;

  串联“城市”绿道——东部新城“H”形绿道规划全长21公里,串联起生态走廊、甬新河、后塘河两岸、中央公园、市民广场等绿地,目前已建成18公里。

  ?坚持“三生融合”,城乡建设品质大幅提升。总长36.6公里、总面积约300公顷的“三江六岸”高品质滨江休闲空间基本建成。全市公园绿地面积已达6484公顷,较“十二五”增加2228公顷。建成快速路高架“空中鲜花走廊”80余公里,完成主干道综合整治32条、总里程110.8公里。

  去年一年间,全市建设完成各级各类绿道项目62个,公里数累计达到214公里,其中完成省级绿道70公里(主线2公里范围)。

  文/图杨绪忠张彩娜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