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蒋炜宁 通讯员胡艳整理
相关报道——2021年高考作文题汇总 浙江卷试题内容是……
6月7日上午,高考语文考结束,浙江卷作文题: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镇海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彭家军:考察学生有没有创新点
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比较开题,有点出乎意料,从各地模拟考的试卷来看,都没有猜中这个出题倾向。作文题颇有哲学意味,辩证法切入,题干看起来似乎老套,但未必能写得文意俱佳,因为考察的更多的是学生自己有没有创新点,有没有新的立意。
题目中关于得与失的三个观点可以比较直观地得出看法,表述比较清晰,这也使得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可切入的角度。今年的高考作文看起来简单,要想出彩得高分实则不易,要求很高,因为一部分学生对于得与失起点、终点的考量可能浮于表面,写的仅仅是表象,缺乏从得与失的内在价值去探讨,缺乏思辨性思维,就无法真正体现文章真正的价值。
另一方面,今年的高考语文对学生审题也提出了一点要求,担心会有学生去论述得与失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得与失是个整体,应该整体考虑,如果学生审题不仔细,就看发生理解上的偏差。
目前还不知道整张试卷与往年相比的难易程度。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阅读中有个别题目处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考量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但部分题目也比较简单,如最前面的词句选择题,与往年相比有降低难度,可能是为向全国卷过度作准备。
宁波中学高级教师时剑波:直面得失价值 探寻生命意义
高考作文题从来既是考场试题,也是人生命题,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自然也不例外,文题背后其实是如何思考“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以及“生命成长”的母题,放在时间轴上来看,从2019年“倾听读者与倾听自己”到2020年“个人与家庭、社会的落差或错位”,再到2021年“得失是终点、起点抑或过程”,近几年作文方向大体一致,体现了试题的延续性与稳定性,也符合考前的普遍期待。
具体来说,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有如下特点:
一是价值内核,一以贯之。虽然关键词与前几年有所不同,但实质并无不同。“得失”只是作文的“切入点”,而始终不变的是希望考生以此来关注当下,思考生活,表达自我的人生态度。对于有心、有积累的考生而言,作文是触发自我内心的一个点,一旦个人情思与现场考题实现对接,就能够变“要我来写”为“我要表达”,就能将文字化为心灵的言说,表达自我的思考。而思考的实质就是“我”应该写就怎样的人生,成就怎样的人生价值。
二是逻辑思辨,坚持不移。得失与起点、终点、过程的关系探讨,关联多样化的人生态度:以得失为终点,意味着有明确的目标与自我的方向,一心以求,执著努力,抵达终点;以得失为起点,意味着勇于面对,善于盘点,将生命感悟放进行囊,带着沉甸甸的启示上路,开创生命的新历程;而以得失为过程,意味着重视生命的每时每刻,理解得失与生命随时相伴而生,那就无惧得失,超然以对,着眼当下,走好生命的每一步。同时,还可以思考,这三种得失观其实并不是截然三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和具体时刻,需要不同对待,从而增强生命的弹性,更好地面对丰富的人生,探寻生命的意义。甚至还可以理性辩驳,认为这些说法都有狭隘化之嫌,得失存心知,精神的成长,生命的价值从来都不是“得失”这一个标准能够衡量的。
这道题既关注现实生活,又引导理性思考,虽然容易引起共鸣,人人都有话好说,但是也很容易落入泛泛而谈的境地。而且高考作文从来都是“涉水深者见蛟龙,涉水浅者见鱼虾”,最终拉开差距的仍然是思想与逻辑。如何深入思考,提供几个建议:
一、概念辨析,丰富内涵。如何理解“得失”这一关键词?衡量的标准何在?得与失实质上不断转化的,以功利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失,而以精神的角度衡量,未尝不是一种得。同时,如果仅从一己的标准出发,只看到自我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得失,也容易窄化概念。而不拘泥于个人利益的得失,而以大众福祉为得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就能超越自我的狭小藩篱,才能成就“大我”,充分实现人生价值。而对于这样的人生境界,应该是“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二、理性辨析,深入论证。文题中的三种人生态度,或者将三者融合起来写,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关键的是如何进行论述。比如选择“以得失为起点”的观点,那就需要思考:有过怎样的得失?为什么是起点?作为起点有什么意义?比如作家史铁生失去了健全的身体,然而他在地坛中扶轮问路,向死而生,获得了对生命意义的透彻领悟,从此将人生得失作为起点,进而开启了探寻一切不幸生命的救赎之路。他的身体失去了行动的自由,然而他的心灵却在精神的世界里遨游,他以自己的苦难为健全人背负了“生与死”的沉重答案,他用自己的苦难提升了我们对生命的认识,而我们没用任何成本地享受了他所达到的精神高度。
三、融通素材,显示丰厚。优秀的考场作文往往展示着考生的阅读积淀,抵达着思考的深度。关于得失的素材,只要深入思考,教材内外的众多事例均可援引入文。比如可以融入加缪的《西西弗斯神话》,西西弗斯被宙斯惩罚每天推一块石头上山,之后石头滚下,每天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的苦役无疑是人生存的缩影,从得失的角度看,西西弗斯一无所得,然而不绝望、不放弃的抗争姿态,将得失变成了过程之中微渺的存在,我们同样需要无惧得失,攀登山顶的拼搏过程本身就足以充实人生的意义。而有了文题与素材的“对接”,就能将丰富的感悟纳入其中,呈现出文章的丰厚境界。
呈现为文者的视野与思想,是考场一时之为;而“我手写我心”,不断追求文章所呈现的高远境界,追寻自我的生命价值,这是每个学子一生所为。这也是高考作文的价值引领功能所在,在人生交汇的重要节点,在考场上对每个考生进行一场潜移默化的价值观与思想观的教育。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