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
端午节别挂错 教你一招分清“艾”与“蒿”
2021-06-12 18:57:32 稿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视频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端午节正值寒气和暑气交互转换之时,多雨潮湿,人们容易生病。因此,古人在端午节悬挂艾草、菖蒲和蒜头,用来避毒虫、免疾病、消病毒。艾草可熏香、除蚊,生长广泛,颇为易得,深受群众喜爱。

  艾、蒿为两种植物

  采摘要分清

  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李涵提示,“艾蒿”二字虽为人们常用,但艾草和蒿草实际是两种植物,采摘时要注意分清。

  据李涵介绍,艾草和蒿草都属菊科,都喜欢生长在田埂地边、池塘边等土壤水分丰富的地方。艾草茎秆粗且高,叶片肥厚背面有白绒毛,气味清香,类似艾灸时艾绒的味道,广泛分布在我国大江南北。有的艾草形态虽略有差异,但药效大致相同。“我们熟悉的蕲艾就是艾草的栽培品种,植株高大,高150-250厘米,香气浓烈,叶厚纸质,被毛密而厚,是艾草中的佳品。”

艾(图片来源:《本草纲目(白话手绘彩图典藏本)》)

  而容易混淆的蒿草茎秆细且不高,叶片狭长薄而滑,气味微臭,生活中常把它称为“水艾蒿”,学名“蒌蒿”。“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蒿草全草可入药,也有止血、消炎、镇咳、化痰之效。但和端午节‘门前挂艾祛瘟辟邪、祈求平安’的文化内涵差之甚远。”李涵说。

  艾蒿具广泛生物活性

  食用入药历史悠久

  我国端午挂艾的历史悠久,南北朝时出现了在门口挂艾人禳毒的风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戴之。”在宋代的民俗中,端午挂天师符,且以艾草、大蒜诸物缚成骑虎天师像,用以驱邪辟毒。《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由此可见,除采艾叶扎成人形外,也将艾叶扎成虎形给妇女和孩子佩戴来避邪驱瘴。因为艾叶具有浓烈的香气,可以让人神清气爽,少生疾病。

  “食艾”即以艾草为食。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神农尝百草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和医药文化的肇始,中医“药食同源”理论追溯于此。我国古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以鲜艾入膳,陈艾入药,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艾草饮食文化。

  草既可内服也可外用,最新的中国药食同源品类已经把艾草纳入87个种类之一。艾草饮食主要包括饮用和食用两个方面。一方面,艾草饮用包括艾草茶、艾草汁和艾草酒。《本草纲目》、《名医别录》和《药性论》中均有艾草茶的记载,艾草茶主要以艾叶泡成,也可以是艾叶与其它材料混和泡制。艾草茶加工步骤主要有粗揉、蒸煮、中揉、干燥四个环节。艾草茶可分为艾草豆汁茶、红花艾草茶和当归艾叶茶等。艾草茶不仅可以治疗疲劳与空调病、月巴胖与高血压、保肠胃护肝脏等类型的现代文明病,而且还可以治疗妇科疾病、治疗心脏病和神经痛。

  (综合自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端午节别挂错 教你一招分清“艾”与“蒿”

稿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2021-06-12 18:57:32

(视频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端午节正值寒气和暑气交互转换之时,多雨潮湿,人们容易生病。因此,古人在端午节悬挂艾草、菖蒲和蒜头,用来避毒虫、免疾病、消病毒。艾草可熏香、除蚊,生长广泛,颇为易得,深受群众喜爱。

  艾、蒿为两种植物

  采摘要分清

  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副主任医师李涵提示,“艾蒿”二字虽为人们常用,但艾草和蒿草实际是两种植物,采摘时要注意分清。

  据李涵介绍,艾草和蒿草都属菊科,都喜欢生长在田埂地边、池塘边等土壤水分丰富的地方。艾草茎秆粗且高,叶片肥厚背面有白绒毛,气味清香,类似艾灸时艾绒的味道,广泛分布在我国大江南北。有的艾草形态虽略有差异,但药效大致相同。“我们熟悉的蕲艾就是艾草的栽培品种,植株高大,高150-250厘米,香气浓烈,叶厚纸质,被毛密而厚,是艾草中的佳品。”

艾(图片来源:《本草纲目(白话手绘彩图典藏本)》)

  而容易混淆的蒿草茎秆细且不高,叶片狭长薄而滑,气味微臭,生活中常把它称为“水艾蒿”,学名“蒌蒿”。“根据《中国植物志》记载,蒿草全草可入药,也有止血、消炎、镇咳、化痰之效。但和端午节‘门前挂艾祛瘟辟邪、祈求平安’的文化内涵差之甚远。”李涵说。

  艾蒿具广泛生物活性

  食用入药历史悠久

  我国端午挂艾的历史悠久,南北朝时出现了在门口挂艾人禳毒的风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戴之。”在宋代的民俗中,端午挂天师符,且以艾草、大蒜诸物缚成骑虎天师像,用以驱邪辟毒。《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由此可见,除采艾叶扎成人形外,也将艾叶扎成虎形给妇女和孩子佩戴来避邪驱瘴。因为艾叶具有浓烈的香气,可以让人神清气爽,少生疾病。

  “食艾”即以艾草为食。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神农尝百草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和医药文化的肇始,中医“药食同源”理论追溯于此。我国古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以鲜艾入膳,陈艾入药,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艾草饮食文化。

  草既可内服也可外用,最新的中国药食同源品类已经把艾草纳入87个种类之一。艾草饮食主要包括饮用和食用两个方面。一方面,艾草饮用包括艾草茶、艾草汁和艾草酒。《本草纲目》、《名医别录》和《药性论》中均有艾草茶的记载,艾草茶主要以艾叶泡成,也可以是艾叶与其它材料混和泡制。艾草茶加工步骤主要有粗揉、蒸煮、中揉、干燥四个环节。艾草茶可分为艾草豆汁茶、红花艾草茶和当归艾叶茶等。艾草茶不仅可以治疗疲劳与空调病、月巴胖与高血压、保肠胃护肝脏等类型的现代文明病,而且还可以治疗妇科疾病、治疗心脏病和神经痛。

  (综合自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客户端)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