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宁波中考语文科目上午结束,作文题目新鲜出炉。对于今年的作文题,同学们应该如何理解,如何来写呢? 一起来听听宁波名师评析。
项嵘(宁波外国语学校副校长)
孩子们,来享受一场极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体验和探索之旅吧!
一、以生活为源泉,开拓语文学习新渠道。多少孩子双休日的学习生活被安排得密不透风?为什么很多孩子饱读诗书到头来成为“两脚书橱”?孩子的书本知识如何才能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智慧?生活、自然和社会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否与书本同样重要? 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有过深刻思考,我们就会明白今年的中考作文题背后的价值导向!风物长宜放眼量,开窗放入大江来。人情世故皆学问,落花水面即文章。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如何学习语文?相信教师、家长和学生,会从这道作文题中得到答案!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也涓涓淙淙昼夜不息。
二、以教材为根本,凸显教学评一体化。统编教材体系中写作教学目标非常明确,这道作文题紧贴教材,适度关联八下第五单元的学写游记和九年级议论文系列写作专题,命题的选材和提示从教材合理迁移,无论是游记还是议论文的写作都展现了教与考的有效衔接、学与用的有机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相融相生。于教师而言,写作是可教的,基于教材要求的教学是真实有效的;于学生而言,写作是可学的,基于学情的学习是精准高效的。我们都不妨向教材沉潜,脚踏实地,从细处入手,从浅处见深。
三、以情境为载体,激活写作思维。这个写作题中有两个关键词:“旅游”和“改变”,引导孩子们在一个“真实的旅行”情境下进行表达交流活动。游记的三大要素是丰富的体验、个人的感受和想象的空间。具体来说,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游记关注所至、所见、所历、所感,如果是带有人文气息的景点,还要融入相关资料、传说等,这既有效防止了套作现象的出现,又兼顾到乡村与城市不同生活空间,还有利于植根传统文化。其次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以游踪为线索,但在内在逻辑上要凸显“改变”,强调思辨性,应将自己的体验与思考、时代等结合起来,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思考。体现变化的过程,便能写出有深度、有广度、有价值的文章,这里必须强调应以视觉化的方式来呈现思考。更重要的是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游记就是这种既指向对外又观照内心的作品。对外部对读者,怀着读者意识去行文游历;对内指向自己的内心,随着文字踪迹去发现自我!
四、以支架助写作,达成学以致用。在任务驱动下,孩子们需关注“切合身份、贴合心境、符合文体”的写作提示。命题者所希望的游记需将特定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与个人经验有机融合,转化为独立思考、切身感受的个人思维,从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写出极具个性的文章。可写实亦可虚构,可甜亦可咸。或许还能唤醒我们的阅读记忆和积累,像《西游记》《格列佛游记》《海底两万里》《镜花缘》,都是带有想象色彩的“游记”,这又体现了宁波作文命题的人文关怀。任务二的题目对于“素材”及“论证方法”的指导,既是初中学习的回响,又成为孩子们迈入高中前,对议论文写作的启蒙和馈赠。题目明确了优秀议论文观点鲜明集中、论据充分典型、论证严谨多样、结构完整严密等要求。孩子们则该紧扣“旅行带来的改变”这一论题确立中心论点,填充以恰当且最好富有新意的素材,来完成作文。这样看来,与其说是写作提示,不如说是友好且有用的写作支架。
总而言之,写作时应关注五种意识:主体意识、读者意识、背景意识、文体意识和语体意识。先来说说主体意识——“我”是谁。将该意识落实于作文,不仅需要厘清“本我”和“拟我”的关系,更要处理好“小我”和“大我”的关系。所谓“小我”,是向内的,强调自我情绪体验的宣泄和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是有血肉和温度的;所谓“大我”,是向外的,表达的是对家园、对民族、对宇宙的思考,是有筋骨和气度的。孩子们既不能囿于“小我”,抛下“大我”,也不能热衷“大情怀”, 冷落“小确幸“。再比如文体意识,选择任务二,千篇一律的“总分总”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结构便较难出彩。把握议论文的文体特质,若运用辩证思维,如“旅行这一改变的正反影响或多重影响”;或升华命题,谈谈旅行对于“生命价值”、“社会意义”等有时代观照性的话题,呼吁人自身价值的回归……如以上的方法,便容易突出思维的有序性、缜密性、逻辑性,使文章脱颖而出。
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心目中的风景,也是在寻找灵魂深处的自我。读万卷书,不妨也行万里路!
【名师介绍】
项嵘(宁波外国语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大市学科骨干)
宁波市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荣获全国“创新杯”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五届浙江省文学之星征文比赛“园丁奖”一等奖,省首届课件比赛二等奖,省微课程开发大赛二等奖,浙江省语文教学论文比赛二等奖,市教学论文比赛一等奖等。
记者 蒋炜宁整理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