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
严禁炒作“高考状元” 如何令行禁止
2021-06-25 08:21:05 稿源: 北京青年报  

  教育部6月23日发出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进一步做好考生志愿填报服务工作,要求各地各高校为考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同时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或个人开展志愿填报咨询活动的监管,严禁相关媒体、培训机构、中学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等信息。

  随着各地陆续公布今年高考成绩,不排除炒作“高考状元”再度抬头。过去多年,教育部门每年都三令五申严禁炒作“高考状元”,虽然违禁现象有所减少,但在不少地方仍未禁绝,相关信息依旧“满网飞”。现在教育部重申这个禁令,旨在给有关方面打“预防针”,以维护高考后的健康秩序。禁令发布后,各地理应加强治理,做到令行禁止。

  对于炒作“高考状元”现象,一些地方多年前就进行了治理探索。如广东教育部门从2012年开始使用屏蔽技术,全省前10名的考生成绩会被查分系统技术屏蔽;重庆市根据《重庆市国家教育考试条例》的规定,炒作“高考状元”情节严重的,对主要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相应的行政处分。

  同时,针对这类炒作现象,一些地方已开展了专项整治。如陕西省网信办去年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对象包括违法违规炒作“高考状元”“中考尖子”“高考升学率”“成绩排名”“学校排名”等行为。有的地方依法进行了处罚,如山西新绛县海泉学校因违规宣传高考成绩等行为被全市通报。这类积极作为的地方值得肯定,只有整治、查处才有震慑力。

  然而,炒作“高考状元”仍像“打不死的小强”,要么直接出现在网上,要么换种花样公开宣扬。究其根源,是因为炒作“高考状元”涉及到相关利益。如某些中学炒作这类信息既是显示“政绩”,也是为了吸引优秀生源;某些网络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炒作,是为了吸引眼球、增加流量等。严禁炒作“高考状元”要想做到令行禁止,需要从利益相关方入手,做到有的放矢。

  “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等信息,的确能反映出相关中学的教学实力,但这种联系并不绝对。高分考生之所以成绩优异首先是源于考生自身努力,某些中学把功劳都归于自己显然不科学不客观,而且还会造成多种不良社会影响。所以,每所中学都应该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公正客观看待教学与成绩的关系,而对于不遵守禁令的学校必须严厉处罚,比如问责校长。

  有专家表示,“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对‘高考状元’的宣传炒作,就必须使利益相关者违反教育部禁令所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从宣传炒作‘高考状元’中所获得的收益。”要让炒作“高考状元”的代价大过收益,就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对某些学校违规行为的处置力度。笔者以为,不妨把“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等信息明确为个人隐私和国家秘密,严惩泄密者。

  只有严格依法约束泄露这类高考成绩信息的源头,才能遏制此类炒作行为。同时,对于炒作“高考状元”的媒体,无论是发布者还是转载者,也要依法追究其违规责任,督促其反思自身行为。另外,无论是培训机构还是高校招生部门,谁泄露“高考状元”信息,谁就为此承担责任。

  【新闻多一点】

  今年没有“高考状元” 但有“两位考得比较好的同学”

  “谁是状元?”

  “文理科最高分是谁?他们在哪?”

  以往,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各省、各市乃至各区县的第一名都会被公众和媒体追捧。

  虽然教育部三令五申“严禁炒作高考状元”,今年的舆论场中也鲜见对“状元”的报道。但人们对“状元”的好奇心并未减少,有些学校和地区利用各种方法,疯狂暗示……

  教育部严禁炒作“高考状元”

  随着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各地进入了高考“放榜时间”。

  6月23日,教育部发文部署进一步做好考生志愿填报服务工作。文件中提到,严禁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复读生”等信息。

  其实,关于这一点已经说了很多年。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已经对这种现象说不,且每年高考都会一再重申,今年以来,更是强调了不下3次。

  早在今年2月印发的《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教育部就要求各地各校坚持正确的教育政绩观, 严禁通过任何形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 等。

  3月,六部门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中再次明确,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公布、不炒作“中高考状元”、升学率。

  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年年都在强调,但这似乎并不能减少人们的好奇心。

  三令五申下,竟有人玩儿起了文字游戏

  所谓“十年寒窗苦读日,一朝金榜题名时”,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取得第一名,不仅是考生会高兴,其母校、所在城市都会觉得“与有荣焉”。

  在当下禁止炒作“高考状元”的背景下,人们想尽办法,疯狂暗示“他就是状元”! 种种堪称艺术的表达方式,再一次证明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江西,名为“抚州在线”的公众号在公布江西分数线的同时,还特意点出了“考得比较好的两个人”的成绩和学校,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大家都懂得……

  耐人琢磨的表述也激起了网友的创作灵感。

  截至发稿,记者发现上述公众号已将文章删除。

  不过,同类用法已经在媒体中实现应用。

  标题中没有一个字联系到“高考状元”,但到底发生了什么,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

  除了不准炒作“高考状元”,炒作“高考升学率”也是不可以的。于是,有地方给大家出了一道算术题。

  这份网传的某中学喜报显示,已知该校2021年应届872人参加高考,一本789人,本科859人,请问,该校一本率是多少?本科率是多少?

  顶级反炒作?

  校方:我校成绩优异 网传信息非官宣

  除了上述“行为艺术”之外,还有一张聊天截图流传了出来。

  截图中,广西柳州铁一中学上演了什么叫做当代“此地无银三百两”。

  同样,网友举一反三进行了造句练习:

  也有网友说,这是该校精心策划的宣传方案,但是我没有证据。

  毕竟,在吃瓜群众把这当笑话四处散布的时候,全国人民都知道“考得比较好的两位同学”都在这所学校了。

  不过,这张截图已被官方“辟谣”。6月24日,柳州铁一中学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严正声明,表示“网络上出现和我校高考相关的信息,均非我校官方发布”。

  网友评论:不炒高考“状元” 炒“最强王者”

  对于上述种种现象,有网友一言蔽之:

  对于禁止炒作“高考状元”这件事,有不少网友表示支持,认为这样可以防止培训机构、自媒体等炒作制造焦虑。

  但也有人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过度曝光别人的私生活不好。

  但还有部分网友有其他看法,认为成绩好应当被夸奖,适当宣传、奖励还能激励后来人。

  中新微评:风物长宜放眼量 高考不能定义人生胜负

  高考,一直被认为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坎,似乎迈过这道坎,鱼跃龙门,皆大欢喜;迈不过,则人生失意,前途暗淡。

  但高考不能定义人生胜负,人生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未知与可能。

  高考是人生前一阶段的总结,更是未来人生新的起点。它只是一种检测学习的方式,今后的人生路上还有更多维度的考验,也有更多让你实现人生出彩的机会。

  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不妨把高考作为一段人生历练,不断检视自己,属于自己的机会总会到来。

  精彩在后头!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严禁炒作“高考状元” 如何令行禁止

稿源: 北京青年报 2021-06-25 08:21:05

  教育部6月23日发出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进一步做好考生志愿填报服务工作,要求各地各高校为考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同时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或个人开展志愿填报咨询活动的监管,严禁相关媒体、培训机构、中学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等信息。

  随着各地陆续公布今年高考成绩,不排除炒作“高考状元”再度抬头。过去多年,教育部门每年都三令五申严禁炒作“高考状元”,虽然违禁现象有所减少,但在不少地方仍未禁绝,相关信息依旧“满网飞”。现在教育部重申这个禁令,旨在给有关方面打“预防针”,以维护高考后的健康秩序。禁令发布后,各地理应加强治理,做到令行禁止。

  对于炒作“高考状元”现象,一些地方多年前就进行了治理探索。如广东教育部门从2012年开始使用屏蔽技术,全省前10名的考生成绩会被查分系统技术屏蔽;重庆市根据《重庆市国家教育考试条例》的规定,炒作“高考状元”情节严重的,对主要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相应的行政处分。

  同时,针对这类炒作现象,一些地方已开展了专项整治。如陕西省网信办去年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对象包括违法违规炒作“高考状元”“中考尖子”“高考升学率”“成绩排名”“学校排名”等行为。有的地方依法进行了处罚,如山西新绛县海泉学校因违规宣传高考成绩等行为被全市通报。这类积极作为的地方值得肯定,只有整治、查处才有震慑力。

  然而,炒作“高考状元”仍像“打不死的小强”,要么直接出现在网上,要么换种花样公开宣扬。究其根源,是因为炒作“高考状元”涉及到相关利益。如某些中学炒作这类信息既是显示“政绩”,也是为了吸引优秀生源;某些网络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炒作,是为了吸引眼球、增加流量等。严禁炒作“高考状元”要想做到令行禁止,需要从利益相关方入手,做到有的放矢。

  “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等信息,的确能反映出相关中学的教学实力,但这种联系并不绝对。高分考生之所以成绩优异首先是源于考生自身努力,某些中学把功劳都归于自己显然不科学不客观,而且还会造成多种不良社会影响。所以,每所中学都应该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公正客观看待教学与成绩的关系,而对于不遵守禁令的学校必须严厉处罚,比如问责校长。

  有专家表示,“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对‘高考状元’的宣传炒作,就必须使利益相关者违反教育部禁令所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从宣传炒作‘高考状元’中所获得的收益。”要让炒作“高考状元”的代价大过收益,就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对某些学校违规行为的处置力度。笔者以为,不妨把“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等信息明确为个人隐私和国家秘密,严惩泄密者。

  只有严格依法约束泄露这类高考成绩信息的源头,才能遏制此类炒作行为。同时,对于炒作“高考状元”的媒体,无论是发布者还是转载者,也要依法追究其违规责任,督促其反思自身行为。另外,无论是培训机构还是高校招生部门,谁泄露“高考状元”信息,谁就为此承担责任。

  【新闻多一点】

  今年没有“高考状元” 但有“两位考得比较好的同学”

  “谁是状元?”

  “文理科最高分是谁?他们在哪?”

  以往,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各省、各市乃至各区县的第一名都会被公众和媒体追捧。

  虽然教育部三令五申“严禁炒作高考状元”,今年的舆论场中也鲜见对“状元”的报道。但人们对“状元”的好奇心并未减少,有些学校和地区利用各种方法,疯狂暗示……

  教育部严禁炒作“高考状元”

  随着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各地进入了高考“放榜时间”。

  6月23日,教育部发文部署进一步做好考生志愿填报服务工作。文件中提到,严禁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复读生”等信息。

  其实,关于这一点已经说了很多年。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已经对这种现象说不,且每年高考都会一再重申,今年以来,更是强调了不下3次。

  早在今年2月印发的《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教育部就要求各地各校坚持正确的教育政绩观, 严禁通过任何形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 等。

  3月,六部门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中再次明确,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公布、不炒作“中高考状元”、升学率。

  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年年都在强调,但这似乎并不能减少人们的好奇心。

  三令五申下,竟有人玩儿起了文字游戏

  所谓“十年寒窗苦读日,一朝金榜题名时”,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中取得第一名,不仅是考生会高兴,其母校、所在城市都会觉得“与有荣焉”。

  在当下禁止炒作“高考状元”的背景下,人们想尽办法,疯狂暗示“他就是状元”! 种种堪称艺术的表达方式,再一次证明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江西,名为“抚州在线”的公众号在公布江西分数线的同时,还特意点出了“考得比较好的两个人”的成绩和学校,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是大家都懂得……

  耐人琢磨的表述也激起了网友的创作灵感。

  截至发稿,记者发现上述公众号已将文章删除。

  不过,同类用法已经在媒体中实现应用。

  标题中没有一个字联系到“高考状元”,但到底发生了什么,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

  除了不准炒作“高考状元”,炒作“高考升学率”也是不可以的。于是,有地方给大家出了一道算术题。

  这份网传的某中学喜报显示,已知该校2021年应届872人参加高考,一本789人,本科859人,请问,该校一本率是多少?本科率是多少?

  顶级反炒作?

  校方:我校成绩优异 网传信息非官宣

  除了上述“行为艺术”之外,还有一张聊天截图流传了出来。

  截图中,广西柳州铁一中学上演了什么叫做当代“此地无银三百两”。

  同样,网友举一反三进行了造句练习:

  也有网友说,这是该校精心策划的宣传方案,但是我没有证据。

  毕竟,在吃瓜群众把这当笑话四处散布的时候,全国人民都知道“考得比较好的两位同学”都在这所学校了。

  不过,这张截图已被官方“辟谣”。6月24日,柳州铁一中学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严正声明,表示“网络上出现和我校高考相关的信息,均非我校官方发布”。

  网友评论:不炒高考“状元” 炒“最强王者”

  对于上述种种现象,有网友一言蔽之:

  对于禁止炒作“高考状元”这件事,有不少网友表示支持,认为这样可以防止培训机构、自媒体等炒作制造焦虑。

  但也有人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过度曝光别人的私生活不好。

  但还有部分网友有其他看法,认为成绩好应当被夸奖,适当宣传、奖励还能激励后来人。

  中新微评:风物长宜放眼量 高考不能定义人生胜负

  高考,一直被认为是人生中很重要的坎,似乎迈过这道坎,鱼跃龙门,皆大欢喜;迈不过,则人生失意,前途暗淡。

  但高考不能定义人生胜负,人生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未知与可能。

  高考是人生前一阶段的总结,更是未来人生新的起点。它只是一种检测学习的方式,今后的人生路上还有更多维度的考验,也有更多让你实现人生出彩的机会。

  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不妨把高考作为一段人生历练,不断检视自己,属于自己的机会总会到来。

  精彩在后头!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杜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