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县市区  >  北仑
推进社区矫正社会化创新 北仑提供了一份可借鉴的“成功样板”
2021-06-28 07:35:46 稿源: 中国宁波网  

  社区矫正对象与志愿者们一起参与敬老活动。

  近日,北仑区中心福利院迎来了红领之家志愿者团队。身穿红马甲、头戴红帽子的志愿者贴心地为老人们测血压、理发、修脚、剪指甲……

  在场的17位志愿者中,有5名是社区服刑人员,也就是社区矫正对象。而此刻,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不分彼此,都是热心的志愿者。这也是北仑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宁波市北仑区司法局精准把握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属性,将社区矫正工作根植于村、社区土壤,培育了以“红领之家”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北仑模式”,已先后帮扶社区矫正对象超过2300名。

  “去标签化”,矫正人员加入志愿者队伍

  “红领之家”是一个社会组织,全称为北仑区“红领之家”社会服务中心,由曾获“全国优秀社区志愿者”称号的陈军浩创建,成员主要是北仑区新碶街道的党员志愿者,还有少部分是社区矫正对象。

  对这些被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传统社区矫正教育方式是司法部门或街道每周组织他们参加一次集体劳动。“但一群周围人眼里的‘犯事人’在一起劳动,难免会发牢骚,传递负能量,而且给周围人以做错事在服劳役的感觉,很不好。”北仑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陶红说。为此,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社会志愿服务模式承接社区矫正对象社区矫正、帮教救助的“北仑模式”,在2014年8月应运而生。

  陶红说,“北仑模式”以“去标签化、正向引领、行为矫正”为特点的服务方式,使社区矫正对象普遍进步很快。据陈军浩介绍,目前,“红领之家”每个星期都组织4场志愿者活动,一个月至少16场。活动主题也有很多,志愿者们可以自由选择并报名参与。

  刑期结束后,很多人依然选择留下

  6月6日,“红领之家”组织了一次敬老活动。第一次参加活动的社区矫正人员、年轻小伙张奎(化名)给活动负责人、“红领之家”志愿者王伟红留下深刻印象。

  “别看小伙子外表粗犷,其实内心非常细腻。”王伟红说,当天要理发的老人很多,志愿者都忙不过来,张奎便主动加入到理发队伍,从头忙到尾,几乎没有停过。此后,张奎还主动加入了专门的理发志愿者群,说自己“终于有了可以大显身手的机会”。

  张奎告诉记者说,加入“红领之家”后收获很多,“跟着志愿者一起做好事,感觉自己和他们一样,内心充满了正能量。”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模式很多,除了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外,还有集中教育、帮扶救困等。也正是受身边志愿者的带动,有些社区矫正对象即使刑期满了,仍然留下来,成为一名真正的志愿者,继续以自己的光和热去带动、温暖其他人。

  据了解,目前,“红领之家”共注册红领1751名,先后帮教的562名社区矫正对象,脱管率、再犯罪率均为零。最让人欣慰的是,其中100多人选择了坚持志愿活动。

  “红领矫正模式”→社会化服务联盟→首个服务标准

  陶红告诉记者,2014年来,北仑区司法局深耕社会组织土壤,形成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红领矫正模式”,并于2017年开始实施“类红领培育”项目。

  目前,北仑区依托“红领之家”为全区培育了“红领带头人”,带动全区建立“浃江知行社”“惠风”“烽火”“洛可”“汇润”等类红领、子红领机构13家,实现区内“零死角”覆盖。矫正服务社会组织数量居全省首位,配备专业社工24名,先后帮扶社区矫正对象超过2300名,脱管率、再犯罪率均低于0.2%。

  为更好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服务,北仑区司法局还组建了社区矫正社会化服务联盟,为社会组织搭建交流平台。聚合联盟成员各自掌握的教育师资、专业人才、活动场地、服务菜单、就业岗位等资源,通过交叉共享、优势互补,发挥有限资源“乘积”效能,实现联盟“聚变效应”。

  2020年9月,北仑区司法局印发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的服务标准指南》,这是《社区矫正法》实施后全国首个以社会组织为社区矫正工作参与主体的服务标准。

  该标准涵盖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从“入口条件”到“出口标准”全过程,为社会组织提供服务方法、核心技术、人员培训、激励制度、档案管理等5大流程完备操作指南,为司法行政机关评估服务成果提供执行程度、财务绩效、组织能力、人力资源、综合效益、满意度等6方面22项依据。

  据了解,该标准还首次针对社区矫正服务特殊风险,明确社会工作者对社区矫正对象的职业态度、分类标准、职业防护等内容,实现工作人员和矫正对象双向权益保护。

  宁波晚报记者殷欣欣

  通讯员陈军浩张润露文/摄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推进社区矫正社会化创新 北仑提供了一份可借鉴的“成功样板”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06-28 07:35:46

  社区矫正对象与志愿者们一起参与敬老活动。

  近日,北仑区中心福利院迎来了红领之家志愿者团队。身穿红马甲、头戴红帽子的志愿者贴心地为老人们测血压、理发、修脚、剪指甲……

  在场的17位志愿者中,有5名是社区服刑人员,也就是社区矫正对象。而此刻,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不分彼此,都是热心的志愿者。这也是北仑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宁波市北仑区司法局精准把握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属性,将社区矫正工作根植于村、社区土壤,培育了以“红领之家”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北仑模式”,已先后帮扶社区矫正对象超过2300名。

  “去标签化”,矫正人员加入志愿者队伍

  “红领之家”是一个社会组织,全称为北仑区“红领之家”社会服务中心,由曾获“全国优秀社区志愿者”称号的陈军浩创建,成员主要是北仑区新碶街道的党员志愿者,还有少部分是社区矫正对象。

  对这些被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传统社区矫正教育方式是司法部门或街道每周组织他们参加一次集体劳动。“但一群周围人眼里的‘犯事人’在一起劳动,难免会发牢骚,传递负能量,而且给周围人以做错事在服劳役的感觉,很不好。”北仑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陶红说。为此,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社会志愿服务模式承接社区矫正对象社区矫正、帮教救助的“北仑模式”,在2014年8月应运而生。

  陶红说,“北仑模式”以“去标签化、正向引领、行为矫正”为特点的服务方式,使社区矫正对象普遍进步很快。据陈军浩介绍,目前,“红领之家”每个星期都组织4场志愿者活动,一个月至少16场。活动主题也有很多,志愿者们可以自由选择并报名参与。

  刑期结束后,很多人依然选择留下

  6月6日,“红领之家”组织了一次敬老活动。第一次参加活动的社区矫正人员、年轻小伙张奎(化名)给活动负责人、“红领之家”志愿者王伟红留下深刻印象。

  “别看小伙子外表粗犷,其实内心非常细腻。”王伟红说,当天要理发的老人很多,志愿者都忙不过来,张奎便主动加入到理发队伍,从头忙到尾,几乎没有停过。此后,张奎还主动加入了专门的理发志愿者群,说自己“终于有了可以大显身手的机会”。

  张奎告诉记者说,加入“红领之家”后收获很多,“跟着志愿者一起做好事,感觉自己和他们一样,内心充满了正能量。”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的模式很多,除了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外,还有集中教育、帮扶救困等。也正是受身边志愿者的带动,有些社区矫正对象即使刑期满了,仍然留下来,成为一名真正的志愿者,继续以自己的光和热去带动、温暖其他人。

  据了解,目前,“红领之家”共注册红领1751名,先后帮教的562名社区矫正对象,脱管率、再犯罪率均为零。最让人欣慰的是,其中100多人选择了坚持志愿活动。

  “红领矫正模式”→社会化服务联盟→首个服务标准

  陶红告诉记者,2014年来,北仑区司法局深耕社会组织土壤,形成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红领矫正模式”,并于2017年开始实施“类红领培育”项目。

  目前,北仑区依托“红领之家”为全区培育了“红领带头人”,带动全区建立“浃江知行社”“惠风”“烽火”“洛可”“汇润”等类红领、子红领机构13家,实现区内“零死角”覆盖。矫正服务社会组织数量居全省首位,配备专业社工24名,先后帮扶社区矫正对象超过2300名,脱管率、再犯罪率均低于0.2%。

  为更好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服务,北仑区司法局还组建了社区矫正社会化服务联盟,为社会组织搭建交流平台。聚合联盟成员各自掌握的教育师资、专业人才、活动场地、服务菜单、就业岗位等资源,通过交叉共享、优势互补,发挥有限资源“乘积”效能,实现联盟“聚变效应”。

  2020年9月,北仑区司法局印发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的服务标准指南》,这是《社区矫正法》实施后全国首个以社会组织为社区矫正工作参与主体的服务标准。

  该标准涵盖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矫正从“入口条件”到“出口标准”全过程,为社会组织提供服务方法、核心技术、人员培训、激励制度、档案管理等5大流程完备操作指南,为司法行政机关评估服务成果提供执行程度、财务绩效、组织能力、人力资源、综合效益、满意度等6方面22项依据。

  据了解,该标准还首次针对社区矫正服务特殊风险,明确社会工作者对社区矫正对象的职业态度、分类标准、职业防护等内容,实现工作人员和矫正对象双向权益保护。

  宁波晚报记者殷欣欣

  通讯员陈军浩张润露文/摄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