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王佩民深情怀念父亲 “铁窗烈士”王孝和
2021-07-01 08:38: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在法场上,王孝和留下了信仰的微笑。

  1948年4月21日,革命烈士王孝和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同年9月30日,他微笑着走向刑场,生命定格在24岁。刑场上,他的微笑令人震撼。

  “铁窗烈士”王孝和是地道的宁波人。2019年11月29日,王孝和先进事迹陈列馆在鄞州区福明街道开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里,了解他的故事。

  今年6月24日,鄞州区福明街道为王孝和拍摄的微电影——《信仰的微笑》首映。首映礼上,王孝和的女儿——73岁的王佩民视频连线,感谢家乡人民。“我的名字是我父亲留给我的唯一遗产,这些年,我一直在追寻他的脚步……”老人的话令人动容。

  王孝和在狱中写给妻子的书信。记者薛曹盛摄

  刑场上永远定格的微笑

  王孝和祖籍原福明街道松下村,出自松下王氏。王孝和的母亲忻梅岳和妻子忻玉瑛,均出自鄞州区陶公山忻氏家族。

  1924年2月4日,王孝和在上海虹口出生,在宁波旅沪同乡会所办的上海私立学校承余小学读书。淞沪会战爆发后,王孝和来到外婆家——东钱湖陶公山避难。

  1938年,王孝和进入上海励志英文专科学校念书。在同学许统权的介绍下,1941年5月4日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王孝和同时被上海邮局和上海电力公司录取,为了更好地配合党组织的工作,他放弃上海邮局这个“铁饭碗”,选择了杨树浦发电厂,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在工会帮忙,在工会报纸上发表一些进步文章。之后,王孝和组织参加上电“九天八夜”大罢工,发动工人抗议“申九惨案”暴行。

  1948年4月21日,因叛徒出卖,王孝和被捕。

  被捕后,王孝和没有放弃一切揭露黑暗的机会。在法庭上,王孝和一次次掀开衣服,露出鲜血淋漓的伤口,控诉敌人的暴行。他不肯透露地下党的行踪和机密,更不肯屈服于对方的淫威,敌人黔驴技穷,用莫须有的罪名,判了王孝和死刑。

  他用轻蔑的语气回应这个判决:“从我被捕的第一天,就做好了这个准备。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同敌人斗争!”

  9月30日,特刑庭准备对王孝和执刑。王孝和面带微笑,走向特刑庭,边走边高呼:“特刑庭不讲理!”“特刑庭乱杀人!”

  当时,《大公报》摄影记者拍下了十多张王孝和在庭审和刑场上的照片,这其中,就有让后人为之震撼的王孝和赴死前,从容镇定微笑的照片。

  王孝和英勇就义后,他的照片登上了上海《大公报》、美国《纽约时报》等报刊,激起群愤。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王孝和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2019年11月29日,王孝和先进事迹陈列馆开馆当天,王佩民与父亲雕像合影。记者薛曹盛摄

  她一直在追寻父亲的足迹

  双手被反捆,却昂首挺胸,含笑赴死!每当看到父亲王孝和24岁那年牺牲前的照片,王佩民都会潸然落泪。对她来说,父亲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词。虽然70多年来她从未见过父亲,但一直在追寻父亲的足迹。

  在父亲王孝和牺牲后的第21天,王佩民出生了。这个名字,是王孝和在遗书中为即将出生的孩子起的。这个昔日让王孝和魂牵梦萦的婴儿,如今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

  1994年,在上海烈士陵园,王佩民与父亲有一次特殊的会面。棺椁里的几根骨头和一颗头颅,让她第一次感受到父亲是真实存在过的。

  1961年,王佩民就读于上海中学,1968年毕业时,她被分进上海电讯器材厂。说起她的名字,大家都会好奇地围过来问:“你就是王孝和的女儿啊?”烈士的女儿,这个标签伴随了王佩民一生。

  1972年6月,王佩民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6年6月,王佩民转至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人事处、《上海年鉴》编辑部工作。在《上海年鉴》工作时,她进一步追寻父亲的身世。

  2001年前后,她在上海市档案馆找到了父亲在狱中的47封家书和2封写给家人的遗书真迹。“找到这些家书的时候,我真的太激动了,感觉父亲一下子离我近了。”

  老人回到故土几度落泪

  2019年11月29日,位于福明街道新城社区的王孝和先进事迹陈列馆开馆,王佩民第三次来到宁波。采访中,说起父亲,老人几度落泪。

  “他是一个好父亲,一个好丈夫。”王佩民说,父亲王孝和从1948年4月21日入狱到9月30日就义,读信、等信、写信,帮他度过了狱中5个多月的时光。现在找到的书信有50封,平均3天就要写一封信。“我在上海档案馆找到这一摞家书时,真的太激动了,我相信父亲是爱这个家的,是爱我们的。”

  王孝和在狱中写的50封家书中,有3封催人泪下的遗书,这是1948年9月27日凌晨2点,他在临刑前分别写给父母、妻子与狱友的。陈列馆收藏着这3封遗书的复印件,尽显铁血柔情。

  “但愿你分娩顺利,未来的孩子,就唤他叫佩民……”每每看到父亲的遗书,王佩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在牺牲前,还记得把我的名字取好,他一直不知道我是男是女。我出生的时候,妈妈喊着‘孝和啊,佩民出来了’,这是妈妈第一次叫我的名字。”回忆起父亲的种种,王佩民眼里早已噙满泪水。

  每次来宁波,家乡的一切,都让王佩民倍感亲切。“虽然我们一直住在上海,但我们吃的大多是宁波菜,红膏呛蟹、宁波烤菜都是我爱吃的。听到大家说宁波话,感觉特别亲切。这里是父亲永远的家,我以后一定会常回家看看,回宁波看看家乡人。”

  6月24日,鄞州福明街道为“铁窗烈士”王孝和制作的微电影《信仰的微笑》首映。当天,王佩民因身体原因没有来宁波。她特别录制了一段视频,感谢家乡人民惦念着自己的父亲。“这些年,我一直在追寻父亲的足迹,我多想听听父亲的声音,多想抱一抱我的父亲。他带着微笑走了,但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后人。”

  宁波晚报记者薛曹盛通讯员沈默

编辑: 杨丹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王佩民深情怀念父亲 “铁窗烈士”王孝和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07-01 08:38:00

  在法场上,王孝和留下了信仰的微笑。

  1948年4月21日,革命烈士王孝和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同年9月30日,他微笑着走向刑场,生命定格在24岁。刑场上,他的微笑令人震撼。

  “铁窗烈士”王孝和是地道的宁波人。2019年11月29日,王孝和先进事迹陈列馆在鄞州区福明街道开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里,了解他的故事。

  今年6月24日,鄞州区福明街道为王孝和拍摄的微电影——《信仰的微笑》首映。首映礼上,王孝和的女儿——73岁的王佩民视频连线,感谢家乡人民。“我的名字是我父亲留给我的唯一遗产,这些年,我一直在追寻他的脚步……”老人的话令人动容。

  王孝和在狱中写给妻子的书信。记者薛曹盛摄

  刑场上永远定格的微笑

  王孝和祖籍原福明街道松下村,出自松下王氏。王孝和的母亲忻梅岳和妻子忻玉瑛,均出自鄞州区陶公山忻氏家族。

  1924年2月4日,王孝和在上海虹口出生,在宁波旅沪同乡会所办的上海私立学校承余小学读书。淞沪会战爆发后,王孝和来到外婆家——东钱湖陶公山避难。

  1938年,王孝和进入上海励志英文专科学校念书。在同学许统权的介绍下,1941年5月4日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王孝和同时被上海邮局和上海电力公司录取,为了更好地配合党组织的工作,他放弃上海邮局这个“铁饭碗”,选择了杨树浦发电厂,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在工会帮忙,在工会报纸上发表一些进步文章。之后,王孝和组织参加上电“九天八夜”大罢工,发动工人抗议“申九惨案”暴行。

  1948年4月21日,因叛徒出卖,王孝和被捕。

  被捕后,王孝和没有放弃一切揭露黑暗的机会。在法庭上,王孝和一次次掀开衣服,露出鲜血淋漓的伤口,控诉敌人的暴行。他不肯透露地下党的行踪和机密,更不肯屈服于对方的淫威,敌人黔驴技穷,用莫须有的罪名,判了王孝和死刑。

  他用轻蔑的语气回应这个判决:“从我被捕的第一天,就做好了这个准备。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同敌人斗争!”

  9月30日,特刑庭准备对王孝和执刑。王孝和面带微笑,走向特刑庭,边走边高呼:“特刑庭不讲理!”“特刑庭乱杀人!”

  当时,《大公报》摄影记者拍下了十多张王孝和在庭审和刑场上的照片,这其中,就有让后人为之震撼的王孝和赴死前,从容镇定微笑的照片。

  王孝和英勇就义后,他的照片登上了上海《大公报》、美国《纽约时报》等报刊,激起群愤。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王孝和被批准为革命烈士。

  2019年11月29日,王孝和先进事迹陈列馆开馆当天,王佩民与父亲雕像合影。记者薛曹盛摄

  她一直在追寻父亲的足迹

  双手被反捆,却昂首挺胸,含笑赴死!每当看到父亲王孝和24岁那年牺牲前的照片,王佩民都会潸然落泪。对她来说,父亲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词。虽然70多年来她从未见过父亲,但一直在追寻父亲的足迹。

  在父亲王孝和牺牲后的第21天,王佩民出生了。这个名字,是王孝和在遗书中为即将出生的孩子起的。这个昔日让王孝和魂牵梦萦的婴儿,如今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

  1994年,在上海烈士陵园,王佩民与父亲有一次特殊的会面。棺椁里的几根骨头和一颗头颅,让她第一次感受到父亲是真实存在过的。

  1961年,王佩民就读于上海中学,1968年毕业时,她被分进上海电讯器材厂。说起她的名字,大家都会好奇地围过来问:“你就是王孝和的女儿啊?”烈士的女儿,这个标签伴随了王佩民一生。

  1972年6月,王佩民加入中国共产党。

  1996年6月,王佩民转至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人事处、《上海年鉴》编辑部工作。在《上海年鉴》工作时,她进一步追寻父亲的身世。

  2001年前后,她在上海市档案馆找到了父亲在狱中的47封家书和2封写给家人的遗书真迹。“找到这些家书的时候,我真的太激动了,感觉父亲一下子离我近了。”

  老人回到故土几度落泪

  2019年11月29日,位于福明街道新城社区的王孝和先进事迹陈列馆开馆,王佩民第三次来到宁波。采访中,说起父亲,老人几度落泪。

  “他是一个好父亲,一个好丈夫。”王佩民说,父亲王孝和从1948年4月21日入狱到9月30日就义,读信、等信、写信,帮他度过了狱中5个多月的时光。现在找到的书信有50封,平均3天就要写一封信。“我在上海档案馆找到这一摞家书时,真的太激动了,我相信父亲是爱这个家的,是爱我们的。”

  王孝和在狱中写的50封家书中,有3封催人泪下的遗书,这是1948年9月27日凌晨2点,他在临刑前分别写给父母、妻子与狱友的。陈列馆收藏着这3封遗书的复印件,尽显铁血柔情。

  “但愿你分娩顺利,未来的孩子,就唤他叫佩民……”每每看到父亲的遗书,王佩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在牺牲前,还记得把我的名字取好,他一直不知道我是男是女。我出生的时候,妈妈喊着‘孝和啊,佩民出来了’,这是妈妈第一次叫我的名字。”回忆起父亲的种种,王佩民眼里早已噙满泪水。

  每次来宁波,家乡的一切,都让王佩民倍感亲切。“虽然我们一直住在上海,但我们吃的大多是宁波菜,红膏呛蟹、宁波烤菜都是我爱吃的。听到大家说宁波话,感觉特别亲切。这里是父亲永远的家,我以后一定会常回家看看,回宁波看看家乡人。”

  6月24日,鄞州福明街道为“铁窗烈士”王孝和制作的微电影《信仰的微笑》首映。当天,王佩民因身体原因没有来宁波。她特别录制了一段视频,感谢家乡人民惦念着自己的父亲。“这些年,我一直在追寻父亲的足迹,我多想听听父亲的声音,多想抱一抱我的父亲。他带着微笑走了,但他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后人。”

  宁波晚报记者薛曹盛通讯员沈默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