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
二本学生发10篇SCI遭质疑 媒体:勿用学校名气评价学术水平
2021-07-18 11:06:02 稿源: 澎湃新闻  

  因接连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CI期刊上发表10篇论文,并获得香港城市大学全额奖学金和直博的资格,徐州工程学院2021届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毕业生万仲禹最近受到广泛关注。

  一些网友质疑他的论文“缺乏理论深度,多篇论文idea类似,具备灌水倾向”,这倒还属于正常的讨论。然而另外一些声音则源于身份歧视,属于恶意的讥讽,比如有人评论:“说明生化环材也不都是一无是处,至少水论文太有优势了”“别以为香港城市很牛,怎么不去清北?”

  平心而论,把“二本学生”与“10篇SCI”放在一起,确实有很大的反差,甚至是刺痛了一些人的神经。很多博士乃至于科研人员都还在为SCI数量不够而发愁,万仲禹作为一名普通二本院校的本科生已经发表10篇。

  所以,公众产生质疑是正常的,但质疑应该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建立在论文的专业评判上,不能将院校名气作为评判一个人学术能力的主要标准。

  令人欣慰的是,万仲禹无惧质疑,而且用他不俗的实力回应了质疑,也回击了诸多恶意中伤。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源于他的勤奋与对学术的热情。

  就如他自述,“我大学四年休息的日子加起来不超过两个月,我想支撑我走到现在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信念告诉我把书读下去,读到博士,去做一些真正对人类有用的东西。

  二是已毕业的优秀的学长们,他们带给我一个可能,告诉我可以做到什么样”。而且,他的学术能力也得到了校外合作者的高度评价。这其实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故事。

  万仲禹的故事告诉占在校大学生绝对主体的非名校学生们,没有考上名校,并不意味着人生就被限定了,只要不懈努力,普通人也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人生依然有很多种可能。

  万仲禹的获奖证书

  他的故事也告诉公众,不要用带有偏见的眼光来评判那些高考成绩一般,没有上名校的学生。今天的高考依然重要,但并不能“一考定终身”,只要给他们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他们也能绽放属于自己的风采。

  舆论在万仲禹身上所呈现出来的恶意无疑是令人遗憾的。假如是一所985高校的本科生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他所收获的必然是满屏的点赞和羡慕,但是一个“二本”学生有了这样的成就,就要忍受各种充满恶意的讥讽?这种讥讽很大一部分源于无知。

  就像一些网友表示“别以为香港城市很牛,怎么不去清北?”然而这些网友并不了解,香港城市大学位列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52位,与北大清华同属顶尖大学之列。

  也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偏见与歧视,在毒化教育生态。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上大学已经不是难事的情况下,教育竞争为什么越来越激烈,内卷为什么越来越严重?

  正是从用人单位到社会舆论层面弥漫着的学历歧视,把上名校而且是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数量极少的那几所、几十所名校作为评价成功的标准。因此,缓解教育内卷加剧的状况,也需要所有社会成员摒弃这种偏见和歧视,在全社会形成唯能力的用人评价取向。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二本学生发10篇SCI遭质疑 媒体:勿用学校名气评价学术水平

稿源: 澎湃新闻 2021-07-18 11:06:02

  因接连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CI期刊上发表10篇论文,并获得香港城市大学全额奖学金和直博的资格,徐州工程学院2021届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毕业生万仲禹最近受到广泛关注。

  一些网友质疑他的论文“缺乏理论深度,多篇论文idea类似,具备灌水倾向”,这倒还属于正常的讨论。然而另外一些声音则源于身份歧视,属于恶意的讥讽,比如有人评论:“说明生化环材也不都是一无是处,至少水论文太有优势了”“别以为香港城市很牛,怎么不去清北?”

  平心而论,把“二本学生”与“10篇SCI”放在一起,确实有很大的反差,甚至是刺痛了一些人的神经。很多博士乃至于科研人员都还在为SCI数量不够而发愁,万仲禹作为一名普通二本院校的本科生已经发表10篇。

  所以,公众产生质疑是正常的,但质疑应该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建立在论文的专业评判上,不能将院校名气作为评判一个人学术能力的主要标准。

  令人欣慰的是,万仲禹无惧质疑,而且用他不俗的实力回应了质疑,也回击了诸多恶意中伤。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源于他的勤奋与对学术的热情。

  就如他自述,“我大学四年休息的日子加起来不超过两个月,我想支撑我走到现在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信念告诉我把书读下去,读到博士,去做一些真正对人类有用的东西。

  二是已毕业的优秀的学长们,他们带给我一个可能,告诉我可以做到什么样”。而且,他的学术能力也得到了校外合作者的高度评价。这其实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故事。

  万仲禹的故事告诉占在校大学生绝对主体的非名校学生们,没有考上名校,并不意味着人生就被限定了,只要不懈努力,普通人也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人生依然有很多种可能。

  万仲禹的获奖证书

  他的故事也告诉公众,不要用带有偏见的眼光来评判那些高考成绩一般,没有上名校的学生。今天的高考依然重要,但并不能“一考定终身”,只要给他们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他们也能绽放属于自己的风采。

  舆论在万仲禹身上所呈现出来的恶意无疑是令人遗憾的。假如是一所985高校的本科生取得了这样的成绩,他所收获的必然是满屏的点赞和羡慕,但是一个“二本”学生有了这样的成就,就要忍受各种充满恶意的讥讽?这种讥讽很大一部分源于无知。

  就像一些网友表示“别以为香港城市很牛,怎么不去清北?”然而这些网友并不了解,香港城市大学位列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第52位,与北大清华同属顶尖大学之列。

  也正是这种无处不在的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偏见与歧视,在毒化教育生态。在高等教育已经大众化、上大学已经不是难事的情况下,教育竞争为什么越来越激烈,内卷为什么越来越严重?

  正是从用人单位到社会舆论层面弥漫着的学历歧视,把上名校而且是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数量极少的那几所、几十所名校作为评价成功的标准。因此,缓解教育内卷加剧的状况,也需要所有社会成员摒弃这种偏见和歧视,在全社会形成唯能力的用人评价取向。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