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仑疫控流调人员正在进行电话核查。通讯员供图
8月11日上午,宁波舟山港1名作业人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被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我们看得见的,是之后北仑重点区域历经两轮大规模核酸筛查,阶段性迎来全员阴性的好消息,但其实还有我们看不见的事,在感染者被发现核酸检测结果异常的那个雨夜,已悄然展开。
那就是流行病学调查,必须从得知“苗头”的那刻起就开始。
8月16日,记者采访北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巧方,听他讲述流调人的过去一周。
倾盆大雨的夜晚
他们行走在已全员撤离的空楼
8月10日深夜,李巧方在家正要洗洗睡了,突然接到了北仑区卫生健康局打来的电话:“梅山港区有工作人员出现了新冠感染的‘苗头’,你们恐怕得马上出发了。”
很快,北仑疾控的4名流调队员和市疾控派出的4名队员火速集结,先前往后来被确诊为无症状感染者的作业人员的工作、生活和休息区域进行环境采样。
李巧方说:“我们这支队伍是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就在疫情中一路锻炼过来的。其实接到电话后,接下去要做什么、怎么分工,每个人都很明确。而且我们都很清楚,疫情一来,就要紧急全身心投入,其他任何事都得放一放。”
但8月11日凌晨1点不到,当和另一名搭档的队员站在感染者工作单位的休息区时,李巧方还是懵了一下。那是一个二层的楼房,楼上用来存放个人物品,楼下则是平日里作业人员吃饭、说笑的地方。但当晚,除了一个穿着防护服在外围值守的人员,休息区内已空无一人,除了雨声,一片死寂。当下最真实的,只有防护服、N95口罩、医用帽子、手套、脚套、防护眼镜、防护面屏等防护用具带来的压迫感,和来回穿梭时跑进鞋里、衣服里的雨水。
“那种感觉说不清楚。”李巧方说,“其实我们不是第一次半夜里穿着防护服做这些事,但这一次历时最长。”
那晚,所有流调人员一夜无眠,环境检测持续到凌晨五六点才结束。然后6点多,大家又齐刷刷出现在了北仑疾控的办公室里。
身处信息爆炸的中心
每天打出上千个核查电话
除了环境检测,流调的重中之重还在“人”,对感染者的感染源进行溯源是关键,摸排感染者接触过的密接者和密接者接触过的次密接者则是更大的难点。对此,防护下的面对面核查、电话核查和通过公安大数据进行轨迹分析,缺一不可。
尤其是电话核查,在8月11日无症状感染者被确诊后,北仑疾控几乎所有的应急队员都临时充当起了“话务员”。
公司反馈的信息、区卫健局转过来的信息、公安大数据排查得到的信息、街道社区摸排出来的信息等等,一时间向流调队扑面而来。在李巧方电脑上汇总电话核查信息的其中一个文件夹里,满满当当躺着100多个Excel文件,来源于不同的摸排渠道,里面少则几个人,多则几千人,都需要一一电话核实和感染者或密接者的接触场所、接触时长、接触方式、防护情况等等。
“常常一边脑子里想着一件事,一边还在往手心上记着另一件事,然后哪件都还没来得及处理,电话又响了。”李巧方说,“这就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得到信息要马上转化落实,不仅考验业务,也考验我们的意志力。”
最近,李巧方的微信里还多了不少素未谋面却有一“话”之缘的人,都是就电话核实中的某一信息,需要额外发送佐证材料的,比如一张行程单、一份退票记录,去过哪儿或是没去哪儿,都不能空口白牙、说说就好。
而接到流调电话的市民,也常有因为心存侥幸又害怕隔离,简单粗暴地拒接、挂断甚至拉黑的。但也有些“大可爱”,主动提出写好自己的行踪用短信发过来,结果流调人员收到的“短”信是洋洋洒洒的几千字,逗得他们哭笑不得又深感欣慰。
从8月11日至今,北仑疾控流调队员几乎24小时处于对排查信息“待命”的状态,到家都已是后半夜,每天有上千个核查电话从他们手上拨出,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小时。
而不同于许多普通人的认知,在病毒溯源和摸排接触者之后,流调人员还需持续关注被隔离的人当前在哪个隔离点、核酸检测结果怎样等等。因此,像李巧方电脑里的上百张表格其实都在动态变化,以此真正实现闭环管控。
宁波晚报记者 徐露清 通讯员 牟露雅
编辑: 杜寅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