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的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男性相对于女性的比率,女性=100),与2010年基本持平,而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人口性别比均在上升。
其中,浙江(109.04)、上海(107.33)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长三角平均水平。长三角41个地级及以上市中,人口性别比高于107的有10个市,分别为上海、江苏苏州,以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金华、舟山和台州。安徽各市的性别比均低于107,合肥较高(106.02)。
上述经济较活跃地区的人口性别比相对较高,与省外流入人口中男性占比高有关。如浙江,常住人口性别比(109.04)明显高于公安部门2020年末户籍人口性别比101的水平,浙江的省外流入人口中,男性占将近6成,男性对女性的比例达141,拉高了全省常住人口性别比。
长三角地区人口的年龄结构呈“少老双升、老化加剧”态势,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
一是少儿人口占比上升,安徽的少儿系数高于全国平均。随着生育政策宽松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条件放宽,0-14岁人口占比持续下降的态势逐步扭转。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均比2010年上升,江苏升幅最大,浙江升幅最小。从绝对水平看,上海少儿系数最低,安徽则高于全国平均。
二是老年人口占比延续上升态势,上海老化速度最快。普查数据显示,无论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还是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看,上海远高于其他三省,浙江低于其他三省,也低于全国平均。与2010年相比,三省一市均不同程度上升,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上海升幅最大。
三是劳动力资源丰富,浙江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最高。据普查公报数据测算,长三角地区劳动力资源总量仍充足,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1.52亿以上,略低于2010年的1.53亿,占总人口的64.5%,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其中,浙江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最高,为67.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5个百分点,列全国第3位,比上海、江苏、安徽分别高1.1、4.9和5.9个百分点。41市中,有半数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超过全国水平,其中杭州达70.1%,居41市之首。
图1 长三角地区15-59岁人口占比超过全国平均的TOP20市(%)
人口总抚养比上升,浙江人口红利优势明显。10年前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的普遍现象是,随着总和生育率持续下降,少儿抚养比2010年、2000年持续下降,人口总抚养比下降,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这种趋势发生转变(见表3)。
一是各地少儿抚养比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江苏和安徽上升幅度最大。至2020年,安徽少儿抚养比最高,高于全国平均,上海、浙江、江苏低于全国平均。
二是各地老年抚养比上升幅度均较大。上海和江苏上升幅度最大。浙江老年抚养比低于全国平均,明显低于上海、江苏和安徽。
三是人口总抚养比明显上升,总体仍低于50%。浙江、上海、江苏人口总抚养比小于50%,明显低于全国平均,但安徽大于50%。有研究指出,人口总抚养比小于或等于50%,称为人口红利期,表示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有利于经济发展。若以此标准判断,长三角地区人口红利尚存。
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幅度高于全国,上海人口学历水平远高于浙江和安徽。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长三角人口素质明显提升。2020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比2010年提升1.08、0.89、1.00、1.07年,均高于全国平均提升幅度(0.83年)。三省一市每10万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20701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4倍。上海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达11.81年,居全国第2位,江苏居全国第8位,浙江、安徽位次较后。
从41个市看,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合肥等市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0.5年,而安徽亳州、阜阳、六安、宣城、池州等市低于9年,江苏盐城、宿迁、泰州也低于全国平均,说明高学历人口主要集中在都市圈核心城市,非核心城市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
图2 全国和长三角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