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桃(右)在教授长寿糕制作。
“最近几天村里的人太多了,我建议你们之后的周末再来!这样的体验感会更好!”10月3日晚上10点,何旭泓回复完最后一位客人的咨询,放下手机,深深地呼出一口气,“终于可以歇口气了!”
从杭州工作到辞职回村,这个倔强的85后姑娘将村里的特产卖到了全国各地,也见证了村庄的变化:垃圾不见了,街道更美了,村子知名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漂亮的民宿修建起来,越来越多的游客被吸引前来打卡。“看到村子越来越美,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挺开心的!”
从杭州辞职回宁海
再从宁海辞职回村
倔强的她选择了回乡创业
何旭泓是宁海梅林街道河洪村人,熟悉的人都喜欢叫她“小桃”,与这个温软的称呼不同,她从小就是倔强的性子。小桃在杭州读了高中,之后考上了杭州的大学,一毕业就入职了杭州的公司。然而,工作了仅一年多,小桃就偷偷回了宁海。“杭州很美,但我没有归属感。刚工作那年冬天,有一天下班回家,突然开始飘起雪花,我在等公交车,等着等着就觉得不行,我一定要回家!”她回到宁海,很快找到了新工作,不久后结了婚,有了第一个宝宝,但没过多久,她又有了新的打算——辞职回村开店。
小桃说,她相信村里良好的发展前景,“因为工作性质,之前去过很多城市,许多村子都在做特色产业,我觉得这是乡村的未来发展方向!”但是,辞职回村这条路,小桃走得并不平坦,“父亲一直觉得在大城市才有出息,在外面混不下去的人才会回到村里,而且那时候我已经怀了二宝,他们都觉得我回村就是瞎折腾。”带着不服输的劲头,她还是回到村里。
长寿糕的印板有许多都是外婆留下来的。
潜心研究改良,开发系列产品
长寿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小桃开始卖的是村里的土特产,烤土豆、笋干,但这样没有鲜明特色的产品并不能获得很好的销量。在踌躇间,她想到了村里年年冬季都要做的美食——长寿糕。
借着村里打造“长寿村”的金字招牌,小桃潜心开始研究长寿糕的改良,从开始米糕单一的白色,变成了果蔬调色后的彩色;保留传统长寿糕的吉祥纹饰,一次次调整口味,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口感和营养需求。她还找到村里的老人,跟老人学习,一起开发了长寿系列产品。2020年,长寿糕制作技艺成为第六批宁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也成为长寿糕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这几年,河洪村依靠得天独厚的长寿资源,积极打造富含“长寿”主题文化,打造出五树广场、长寿博物馆、同乐园、佛手台等十余个与长寿文化密切相关的景点,同时,自2016年以来的长寿文化节更是让河洪村长寿品牌家喻户晓。河洪长寿村的打造和长寿文化节的举办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河洪长寿村,在蕴含特色长寿文化体验的乡村旅游吸引下,上海、杭州等周边游客慕名而来。
无偿传授技艺,带动系列发展
爸爸不再说她留在村里没出息
小桃的长寿糕卖出了名气,但她知道,自己的成功借了村里发展的“东风”,她是村子振兴发展的第一批受益者。她搞起了培训,无偿传授长寿糕的制作工艺;对接亲子、企业团建活动,带动村里的烧烤、农家乐等一系列发展;沟通周边旅行社,对接村里的旅游服务……不仅是她,勤劳智慧的河洪村村民结合长寿文化积极发展长寿主题特色产业,也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现在我们村子有了名气,不仅有散客,团队也多了起来。村里的农家乐开了,民宿也越开越多。有旅行社跟我对接,说只要我们有完善的服务,他们就把旅游团队介绍到我们村,现在我们村发展得越来越好,爸爸也不再说我留在村里是没出息的事,常常有村民对着他夸我,他别提有多高兴。”
再次当起老师,收起彝族学生
她为四川德育村村民致富献计献策
村子越变越好,村民鼓起了钱袋子。小桃又开始当起了老师,收起了彝族学生。原来今年9月中旬,四川普格县德育村的30多位村民来到宁海,开展为期10天的艺术振兴乡村共同富裕行动带头人培训,长寿糕让几位女村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毫不藏私的小桃开始了手把手教学。
在她的认真教学下,6名彝族村民很快掌握了要领,一锅锅长寿糕新鲜出炉,为了让她们回去能勤加练习,小桃还专门定制了模具,在她们离开宁海前,作为礼物送给了她们。“我了解到这个村背靠着一个国家4A级景区螺髻山。这个景区虽然风光秀丽,但相关的旅游附加产品却是空白。所以可以在旅游上做文章,因此我就建议她们做有自己特色的‘长寿糕’。依靠旅游资源做产业。这几天她们回去了,还在微信上跟我说,正在一次次实验调整,也许很快就能出产品了!”
宁波晚报记者 张海玉
通讯员 徐铭怿 胡余灶 文/摄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