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国际
诺贝尔文学奖再爆冷门 获奖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是谁?
2021-10-07 22:35:29 稿源: 天目新闻  

  原以为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一个美国女诗人就够冷门了,没想到今年更加冷门!

  北京时间10月7日19时,瑞典学院公布202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家是坦桑尼亚小说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瑞典学院给出的颁奖评语是:“他对各大洲文化之间的鸿沟中难民的命运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描述”。

  结果颁布后,不少网友都直呼“懵了”,脑海中蹦出一个大大的问号: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是谁?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是谁?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以下简称“古尔纳”)是一名非洲裔英国移民作家。1948年,古尔纳出生于非洲东海岸的桑给巴尔岛。1963年12月从英国殖民统治下和平解放后,桑给巴尔经历了一场革命。

  为了免于被屠杀的命运,完成学业后,古尔纳被迫逃离当时刚刚成立的坦桑尼亚共和国。1968年,古尔纳来到英国留学。且此后一直留在英国,并于1982年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教于英国的肯特大学,并担任英国著名文学期刊《旅行者》的副主编。

  流亡的经历和难民的身份,给古尔纳的学术研究和写作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后殖民写作和与殖民主义有关的论述,此外他还结合自身经历,创作了一系列以殖民前后的东非和英国为背景的作品,并聚焦于身份认同、社会破碎、种族冲突、性别压迫及历史书写等主题。

  此后,虽然母语是斯瓦西里语,但英语却成为了古尔纳的主要写作语言。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有哪些作品?

  古尔纳从1987年起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已出版了十部小说和一些短篇小说。包括《天堂》《令人羡慕的宁静》《海边》《抛弃》《最后的礼物》等。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张峰曾经在《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一文中谈道:古尔纳的作品主要以殖民主义及流散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身份危机为题材。英国文学评论界对古尔纳的创作赞誉有加,认为他既有奈保尔的锐利文风,又有本·奥克里的诗性语言。

  在他的小说中,读者不难发现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出于对非洲故土的某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感到不满甚至痛恨,流散者们希望在英国找到心灵的寄托;另一方面,由于非洲文化根基难以动摇以及英国社会的排外,他们又很难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习俗相融合,因而不得不在痛苦之余把那些埋藏在心灵深处的记忆召唤出来,不停地在现在与过去、现实与回忆之间协商,试图找到一种平衡。

  古尔纳的第四部小说《天堂》(Paradise,1994)被普遍认为是古尔纳的代表作,曾入围1994年度的“布克奖”和“惠特布莱德奖”——

  故事发生在一战期间的东非。当时的东非遭到欧洲殖民列强全面瓜分,英国殖民者驱逐当地土著居民,德国人则计划修建一条跨越东非大陆的铁路。为了偿还债务,小说的主人公尤素夫十二岁时被父亲卖为契约劳工,对此,年幼的尤素夫并不知晓。他被送到“叔叔”——富商阿布达尔·阿齐兹的店里干活,受尽了剥削和奴役。

  此后,尤素夫跟随叔叔的商队到处游弋,在长达八年的商旅生活中,从乡村来到了海滨城市,从简朴的生活方式转换到城市商人的复杂生活方式,从一个孩童成长为一个青年。他目睹了部落争斗不断、迷信盛行、疾病肆虐、奴隶贸易猖獗的非洲,亲身体验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和世态炎凉。他认识到了主人和仆人、商人和村民、伊斯兰教和万物有灵论之间的复杂关系,目睹了殖民主义带给非洲人的灾难。

  张峰指出,《天堂》既是一部关于尤素夫的成长小说,又是一部从非洲人的视角讲述非洲殖民化历程的历史小说,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欧洲中心主义意识形态书写的非洲历史。小说的题目颇具讽刺意味,评论界常常拿《天堂》和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作比较,把前者视为对英国文学经典文本的后殖民反写。

  不过《天目书单》注意到,在2011年克莱尔·钱伯斯《英国穆斯林小说一一当代知名作家访谈录》中,古尔纳在接受采访时,否认其作品《天堂》是对《黑暗的中心》的一种重写。

  访谈录中还提到,古尔纳对于移民题材非常感兴趣,对于移民和错位也有着动态的理解:“在写作《离别的记忆》的时候,他尝试写出主角对于离开的渴望,而如今他想写作的内容却是主人公虽身在国内仍有一种甩不掉的孤独感。”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后殖民写作

  在一篇署名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的学术论文中,提到一位外国学者评价认为古尔纳为21世纪非洲文学做出了两个重要的贡献:“第一个贡献是他向读者展示非洲移民问题的方式,他认为移民问题应被作为定义非洲人的重要参考因素。第二个贡献是建构和理解家族社区历史是有意义的。”

  此外,也有评论家将古尔纳的写作纳入“后殖民写作”的范畴。此前,在接受《腾讯文化》采访时,古尔纳就曾作为英国布克奖评委的身份,谈论“后殖民写作”。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后殖民写作”总体来说描述的是曾经被欧洲殖民的地区,也有些是作家回到昔日的殖民帝国,写当时的历史。“进行后殖民写作的人都不是欧洲人,我们常见的文本都是用欧洲的语言如英语、法语等这些写成的。”

  古尔纳表示认同将自己的写作列入这一范畴。“我也不断在探索如何去描述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以及记忆和历史是如何运作的,生活在别处的后果,如何向他人和自己去解释清楚‘自我’究竟是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国穆斯林小说一一当代知名作家访谈录》中,古尔纳提及了自己受到另一位“后殖民写作”作家V·S·奈保尔的影响。但他表示,自己其实是用一种批判态度看待奈保尔的。他认为奈保尔对于非洲、伊斯兰教、伊朗、巴基斯坦及其他穆斯林国家所持的态度是错误的,奈保尔的文章缺少分析。

  目前国内唯一出版的两篇作品

  目前,古尔纳的单部作品还没有中译本,不过译林出版社8年前出版的《非洲短篇小说选集》中,曾收录他的《博西》《囚笼》两篇文章。

  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赵瑜曾在阅读《非洲短篇小说选集》后写过一篇书评,他认为该选集中的作品都毫无例外地体现了非洲作者对现实的介入、直面和质问。

  在接受《天目书单》采访时,赵瑜表示自己之前读过古尔纳的作品,但印象并不深。针对《非洲短篇小说选集》收入的两篇文章,赵瑜谈道:“我觉得离开自己的国家以后,有了距离感,至少才会看到民族的劣根性。才会在热爱的前面加一个更加客观的形容词。”

  《天目书单》经译林出版社授权刊发《博西》《囚笼》节选内容:

  1、《博西》

  那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事了,我们坐在藤壶密布的码头上,两只脚在空中摇摆着。玛格丽特公主码头笼罩在午后长长的阴影里,我们望着脚下的大海浪花飞溅,变幻出胳膊、腿和亮闪闪的牙齿。我给他讲了个很长的故事,连篇的谎言,温文有礼而不失睿智。我告诉他,有一个人站在海边撒尿,就这样尿个不停,仿佛一条看不到头的舌头,盘绕在人的体内。在玛格丽特公主码头,我们看着费雷杰像一条鲨鱼一样喝着水。他获得了联校比赛冠军那天,水面泛着波涛,明亮耀眼。1956年的一天,就在这个码头,善良的公主双脚踏上这片卑微的土地。在欢迎仪式上,安放在码头另一边面朝向大海、用水泥加固的四门大炮响了起来。

  信就在那天早上送到,一张脏兮兮的纸片,撕碎了我为自己营造的宁静。航空信封的背面,清晰地写着名字“卡里姆”。手写的“新年快乐”几个字,占满信封其余的空间。

  2、《囚笼》

  有时,哈米德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已经在这小店里待了很久很久,而且将会在此度过余生。他不再觉得日子难挨,夜深人静时也没有再听到那曾经让他吓破胆的窃窃私语声。现在他知道了,那声音是从长满虫豸的沼泽里传出来的。正是那些季节性出现的沼泽,把市区和乡镇分了开来。小店正处在通往市区的一个主十字路口上,地理位置不错。每天清晨,第一缕曙光出现,最早的那批工人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过时,小店就开门营业了。晚上,一直要等到最后的游荡者没精打采地回家才会打烊。他得意地说,当售货员好,能看到形形色色过路人。店里忙的时候,他脚不着地,一边和顾客们插科打诨,帮他们从货架上取下各种商品,一边为自己的驾轻就熟而沾沾自喜。干得累了,就一屁股坐在一只充当钱柜的箱子上休息片刻。

  姑娘是在某天晚上挺晚的时候到店里来的,当时他正打算关门。见到姑娘,他连声招呼,殷勤得没了边。等到猛然清醒过来,才觉得像是有一只大手正掐住他的喉咙,把他从地上拎起来。她等了一会儿,一脸嫌恶。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诺贝尔文学奖再爆冷门 获奖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是谁?

稿源: 天目新闻 2021-10-07 22:35:29

  原以为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一个美国女诗人就够冷门了,没想到今年更加冷门!

  北京时间10月7日19时,瑞典学院公布202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家是坦桑尼亚小说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瑞典学院给出的颁奖评语是:“他对各大洲文化之间的鸿沟中难民的命运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的描述”。

  结果颁布后,不少网友都直呼“懵了”,脑海中蹦出一个大大的问号: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是谁?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是谁?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以下简称“古尔纳”)是一名非洲裔英国移民作家。1948年,古尔纳出生于非洲东海岸的桑给巴尔岛。1963年12月从英国殖民统治下和平解放后,桑给巴尔经历了一场革命。

  为了免于被屠杀的命运,完成学业后,古尔纳被迫逃离当时刚刚成立的坦桑尼亚共和国。1968年,古尔纳来到英国留学。且此后一直留在英国,并于1982年获得博士学位,现任教于英国的肯特大学,并担任英国著名文学期刊《旅行者》的副主编。

  流亡的经历和难民的身份,给古尔纳的学术研究和写作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他的主要学术兴趣是后殖民写作和与殖民主义有关的论述,此外他还结合自身经历,创作了一系列以殖民前后的东非和英国为背景的作品,并聚焦于身份认同、社会破碎、种族冲突、性别压迫及历史书写等主题。

  此后,虽然母语是斯瓦西里语,但英语却成为了古尔纳的主要写作语言。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有哪些作品?

  古尔纳从1987年起开始文学创作,迄今已出版了十部小说和一些短篇小说。包括《天堂》《令人羡慕的宁静》《海边》《抛弃》《最后的礼物》等。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张峰曾经在《游走在中心和边缘》一文中谈道:古尔纳的作品主要以殖民主义及流散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身份危机为题材。英国文学评论界对古尔纳的创作赞誉有加,认为他既有奈保尔的锐利文风,又有本·奥克里的诗性语言。

  在他的小说中,读者不难发现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出于对非洲故土的某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感到不满甚至痛恨,流散者们希望在英国找到心灵的寄托;另一方面,由于非洲文化根基难以动摇以及英国社会的排外,他们又很难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习俗相融合,因而不得不在痛苦之余把那些埋藏在心灵深处的记忆召唤出来,不停地在现在与过去、现实与回忆之间协商,试图找到一种平衡。

  古尔纳的第四部小说《天堂》(Paradise,1994)被普遍认为是古尔纳的代表作,曾入围1994年度的“布克奖”和“惠特布莱德奖”——

  故事发生在一战期间的东非。当时的东非遭到欧洲殖民列强全面瓜分,英国殖民者驱逐当地土著居民,德国人则计划修建一条跨越东非大陆的铁路。为了偿还债务,小说的主人公尤素夫十二岁时被父亲卖为契约劳工,对此,年幼的尤素夫并不知晓。他被送到“叔叔”——富商阿布达尔·阿齐兹的店里干活,受尽了剥削和奴役。

  此后,尤素夫跟随叔叔的商队到处游弋,在长达八年的商旅生活中,从乡村来到了海滨城市,从简朴的生活方式转换到城市商人的复杂生活方式,从一个孩童成长为一个青年。他目睹了部落争斗不断、迷信盛行、疾病肆虐、奴隶贸易猖獗的非洲,亲身体验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和世态炎凉。他认识到了主人和仆人、商人和村民、伊斯兰教和万物有灵论之间的复杂关系,目睹了殖民主义带给非洲人的灾难。

  张峰指出,《天堂》既是一部关于尤素夫的成长小说,又是一部从非洲人的视角讲述非洲殖民化历程的历史小说,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欧洲中心主义意识形态书写的非洲历史。小说的题目颇具讽刺意味,评论界常常拿《天堂》和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中心》作比较,把前者视为对英国文学经典文本的后殖民反写。

  不过《天目书单》注意到,在2011年克莱尔·钱伯斯《英国穆斯林小说一一当代知名作家访谈录》中,古尔纳在接受采访时,否认其作品《天堂》是对《黑暗的中心》的一种重写。

  访谈录中还提到,古尔纳对于移民题材非常感兴趣,对于移民和错位也有着动态的理解:“在写作《离别的记忆》的时候,他尝试写出主角对于离开的渴望,而如今他想写作的内容却是主人公虽身在国内仍有一种甩不掉的孤独感。”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的后殖民写作

  在一篇署名来自安徽师范大学的学术论文中,提到一位外国学者评价认为古尔纳为21世纪非洲文学做出了两个重要的贡献:“第一个贡献是他向读者展示非洲移民问题的方式,他认为移民问题应被作为定义非洲人的重要参考因素。第二个贡献是建构和理解家族社区历史是有意义的。”

  此外,也有评论家将古尔纳的写作纳入“后殖民写作”的范畴。此前,在接受《腾讯文化》采访时,古尔纳就曾作为英国布克奖评委的身份,谈论“后殖民写作”。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后殖民写作”总体来说描述的是曾经被欧洲殖民的地区,也有些是作家回到昔日的殖民帝国,写当时的历史。“进行后殖民写作的人都不是欧洲人,我们常见的文本都是用欧洲的语言如英语、法语等这些写成的。”

  古尔纳表示认同将自己的写作列入这一范畴。“我也不断在探索如何去描述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以及记忆和历史是如何运作的,生活在别处的后果,如何向他人和自己去解释清楚‘自我’究竟是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国穆斯林小说一一当代知名作家访谈录》中,古尔纳提及了自己受到另一位“后殖民写作”作家V·S·奈保尔的影响。但他表示,自己其实是用一种批判态度看待奈保尔的。他认为奈保尔对于非洲、伊斯兰教、伊朗、巴基斯坦及其他穆斯林国家所持的态度是错误的,奈保尔的文章缺少分析。

  目前国内唯一出版的两篇作品

  目前,古尔纳的单部作品还没有中译本,不过译林出版社8年前出版的《非洲短篇小说选集》中,曾收录他的《博西》《囚笼》两篇文章。

  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赵瑜曾在阅读《非洲短篇小说选集》后写过一篇书评,他认为该选集中的作品都毫无例外地体现了非洲作者对现实的介入、直面和质问。

  在接受《天目书单》采访时,赵瑜表示自己之前读过古尔纳的作品,但印象并不深。针对《非洲短篇小说选集》收入的两篇文章,赵瑜谈道:“我觉得离开自己的国家以后,有了距离感,至少才会看到民族的劣根性。才会在热爱的前面加一个更加客观的形容词。”

  《天目书单》经译林出版社授权刊发《博西》《囚笼》节选内容:

  1、《博西》

  那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事了,我们坐在藤壶密布的码头上,两只脚在空中摇摆着。玛格丽特公主码头笼罩在午后长长的阴影里,我们望着脚下的大海浪花飞溅,变幻出胳膊、腿和亮闪闪的牙齿。我给他讲了个很长的故事,连篇的谎言,温文有礼而不失睿智。我告诉他,有一个人站在海边撒尿,就这样尿个不停,仿佛一条看不到头的舌头,盘绕在人的体内。在玛格丽特公主码头,我们看着费雷杰像一条鲨鱼一样喝着水。他获得了联校比赛冠军那天,水面泛着波涛,明亮耀眼。1956年的一天,就在这个码头,善良的公主双脚踏上这片卑微的土地。在欢迎仪式上,安放在码头另一边面朝向大海、用水泥加固的四门大炮响了起来。

  信就在那天早上送到,一张脏兮兮的纸片,撕碎了我为自己营造的宁静。航空信封的背面,清晰地写着名字“卡里姆”。手写的“新年快乐”几个字,占满信封其余的空间。

  2、《囚笼》

  有时,哈米德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已经在这小店里待了很久很久,而且将会在此度过余生。他不再觉得日子难挨,夜深人静时也没有再听到那曾经让他吓破胆的窃窃私语声。现在他知道了,那声音是从长满虫豸的沼泽里传出来的。正是那些季节性出现的沼泽,把市区和乡镇分了开来。小店正处在通往市区的一个主十字路口上,地理位置不错。每天清晨,第一缕曙光出现,最早的那批工人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过时,小店就开门营业了。晚上,一直要等到最后的游荡者没精打采地回家才会打烊。他得意地说,当售货员好,能看到形形色色过路人。店里忙的时候,他脚不着地,一边和顾客们插科打诨,帮他们从货架上取下各种商品,一边为自己的驾轻就熟而沾沾自喜。干得累了,就一屁股坐在一只充当钱柜的箱子上休息片刻。

  姑娘是在某天晚上挺晚的时候到店里来的,当时他正打算关门。见到姑娘,他连声招呼,殷勤得没了边。等到猛然清醒过来,才觉得像是有一只大手正掐住他的喉咙,把他从地上拎起来。她等了一会儿,一脸嫌恶。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