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 成良田 综合报道
周一,河姆渡刷屏了!
今天,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揭晓备受关注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宁波余姚河姆渡入选。
百年,百大!这是河姆渡的分量,这是宁波的荣耀。
从1973年发掘以来,河姆渡成为一个文明坐标,一个精神故乡,吸引大量名人、学者家慕名前往参观。袁隆平、余秋雨、冯骥才、贾平凹、金庸、洪秀柱等无数名人在这里驻足沉思,并留下大量文章。
一起来看看,在这些名人眼里,河姆渡意味着什么?
2009年5月,余秋雨参加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活动。严 龙 摄
余秋雨:河姆渡文化在中华文明中起到奠基作用
作为余姚人,余秋雨在他的散文《乡关何处》中就对河姆渡遗址的发掘充满了肯定和赞叹:河姆渡着实又使家乡风光顿生。7000年历史的文化遗址,而人们平日提起华夏历史总说是5000年。河姆渡雄辩地证明,长江流域并不长久是茹毛饮血的南蛮之地而愧对黄河文明,恰恰相反,这儿也是中华民族的温暖故乡……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的一切历史教科书的前面几页都有了余姚河姆渡这个名称。
2009年5月26日,余姚举办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余秋雨回到故乡,纵论河姆渡文化。
他说,河姆渡文化改变了人类的史观。过去国外有欧洲中心论,中国有黄河中心论,随着考古的不断发展,河姆渡等遗址的发现,这些论断慢慢地被推翻了。河姆渡遗址告诉了世人,古老的文明在东方,中国长江流域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余秋雨提出,河姆渡文化的另一个历史意义,就是把在中国传统史学观念中的宫廷中心论,逐渐地转化成生态中心论。老百姓的生活、吃饭穿衣,这些民生的东西是历史学家最需要注意的事。随着历史观的变化,河姆渡文化就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随后发掘的田螺山遗址,也是这个新的历史观的延续,希望这一史观能进一步引起传媒界和文化界的重视。
余秋雨认为,世界一般公认的标准为文字、城邑、青铜器。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在史前就做好了准备,河姆渡的稻作哺育,为中华民族跨入文明史起到了宏大的奠基作用。
他自豪地说,一个古迹的发现,以最快速度进入我们中学教科书,就是河姆渡。发现后没几年,就能进入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所有的教科书,这就体现了河姆渡的重要作用。
余姚为什么会出现河姆渡文化?
余秋雨认为,这与生态环境有很大关系,这里的生态为人类提供各种生存的条件,并造就了这块平原一直能欣欣向荣。也许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就吃着我们今天喜欢吃的霉干菜蒸肉,还有余姚的杨梅,杨梅节做的就是生态旅游。
袁隆平在余姚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上。钱江晚报图
袁隆平:河姆渡应该是稻谷的源头
首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上,另一位大咖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稻谷的源头在哪里?各地都有说辞,10多年前,袁老在余姚大胆推测:“7000年河姆渡是最早的稻谷应该是最有说服力的。”
袁隆平是稻谷届的泰斗,近年来,世界各地都有人找到袁老,请袁老判断稻谷到底是出自哪里。出于谨慎,袁老几乎都这样回答:“以历史考证为准则,科学不能信口开河。”
他说,湖南有些地方说1万年前就有稻谷存在,江西等地也说当地的稻谷有8000多年的历史。“我不能全盘否定他们,但是从历史发掘考证的角度来看,7000年河姆渡应该是最先有稻谷的,应该是稻谷的源头,我很敬重这些聪明的祖先。”
冯骥才:中国最古老村落竟在阿拉河姆渡
2016年05月,宁波籍著名文化名人、作家冯骥才回宁波老家,出席慈城冯骥才祖居博物馆开馆仪式,随后去了余姚河姆渡遗址。
一个月后,冯骥才在《人民日报》撰文,写出这次回乡的意外发现——
原来,中国最古老的村落就在阿拉河姆渡!
冯骥才说,“一连两次跑到那里,是为了看看最早的村落什么样子,会给我哪些启示。”
他说,至今犹存的的大量干栏式建筑的残骸,可以想见河姆渡人曾经在浙东这块湿润而舒缓的土地上所建造的村落风景。从这片遗址发掘到的极其丰富的遗物,完全可以触摸到我们祖先迷人的村落生活。
“这感受真是奇妙无比!”冯骥才感叹。
他写道,那时,我们先人的生活充满了凶险与艰辛,面对这些直逼生命的威胁,人是孤立无援的:没有武器,没有医药,只有一双手。然而无比顽强与智慧的河姆渡人,就凭自己的双手,用大自然的石头、木头、泥土、苇草,以及兽骨、鱼骨、鸟骨来制作各种工具与器具,猎杀野兽,盖房造屋,获取食物,建立生活,而且还在这里做了一件伟大的事——将“野生稻”培植成了人工栽种的谷物。
冯骥才认为,这可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极其伟大的一步!这一步,意味着先人从居无定所的渔猎时代跨入了定居生活的农耕时代,从而将自己的生命及情感与土地牢牢地扭结在一起。一种全新的生活创造开始了。
冯骥才感叹于河姆渡人非凡的才智和高度的技术能力:他们能把石锛打磨得像经过现代“机加工”那么细腻光滑,将骨针的针孔雕琢得又圆又小,草绳子编得又长又韧,箭镞和钻头造得锋利逼人。“他们可是70个世纪前的远古人呵!”
“最叫人惊叹的是,”冯骥才写道,他们发明了形制那么多样的榫卯与木构件,柱脚榫,梁头榫,燕尾榫,销钉榫,等等。直到今天我们的木工还在用这些榫卯。
不仅如此,7000年前,河姆渡人还开始追求更高级的生活——精神生活。象牙蝶形器,陶猪、鱼、羊、人面雕塑,还有多种乐器,冯骥才感叹,这些艺术品,“即使在今天,亦是艺术的杰作”。
冯骥才写道,从河姆渡这些遗物中,能够鲜明地看出我们先人的精神世界: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美的讲究,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他们已经不是因为求生的本能活着。这种精神是村落核心与本质的精神。(资料据宁波日报、余姚日报、钱江晚报)
编辑: 应波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