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太不容易!71岁的他曾亲历河姆渡遗址大规模发掘
2021-10-18 15:03:00 稿源: 甬派  

  今天上午,宁波江北慈城镇八字村,业余文保员向江泉听闻河姆渡文化遗址被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感慨“太不容易”。

  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与河姆渡遗址有着不解之缘——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参与了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掘。

71岁的业余文保员向江泉曾参与河姆渡遗址发掘。

  1973年夏,余姚当地农民建设排涝工程掘土时,河姆渡遗址被发现。同年,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首次大规模发掘。

  向江泉参与了1977年第二次大规模发掘。当时的宁波市文物馆由于工作需要,向各个公社借调人手,退伍回到家乡、在村里担任民兵连副连长的向江泉成为6名入选者之一。

  “当时根本不懂考古,也不知道这件事重不重要。”向江泉配合考古专家,与数百位民工一同干活。白天在现场看着工人慢慢挖,随时提醒他们可能有骨针这样的细小器物;晚上则跟着专家学习绘图,把文物画下来,常常忙到凌晨一点。

  “起早摸黑的,很辛苦。比现在小孩读书还要紧张。”考古现场条件艰苦,大家住草棚、睡竹床、吃大锅饭,天天穿雨靴。因为没有遮雨棚,一到下雨,考古只能暂停。

  随着文物的不断出土,向江泉看到了稻谷、动物遗骸、陶片等,这让他对考古有了初步认识和思考:以前的人吃什么怎么吃、古人是怎么种水稻的、那时的气候怎么样……

  这些看似寻常的东西,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依据,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向江泉在河姆渡遗址呆了数月,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参与考古,却成为他一生的印迹。

  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掘一直持续到1982年。之后由组织安排,向江泉到妙山乡政府工作,再后来成了一名业余文保员,对文物工作的兴趣一直保留至今。

  他参与过傅家山遗址以及东门口附近车轿街、慈城煤气站等文化遗址的发掘。从他手里交给国家的文物,至少有50件。

  2015年,向江泉获得宁波市“最美文保员”称号。

  同行评价他:“向江泉作为浙江省第一批业余文保员,相当于文物部门的‘眼睛和耳朵’,他多次参与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多年来坚持向文物部门提供有价值的线索,为宁波文保工作作出了贡献。”

  10月18日,记者见到向江泉时,71岁的他刚从一处考古现场归来,鞋子上沾满了泥巴。

  从23岁到71岁,考古陪伴了向江泉近半个世纪,“我会一直坚持,干到走不动为止”。

  记者 沈之蓥 实习生 林心如 袁莉娜 文/摄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太不容易!71岁的他曾亲历河姆渡遗址大规模发掘

稿源: 甬派 2021-10-18 15:03:00

  今天上午,宁波江北慈城镇八字村,业余文保员向江泉听闻河姆渡文化遗址被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感慨“太不容易”。

  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与河姆渡遗址有着不解之缘——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参与了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掘。

71岁的业余文保员向江泉曾参与河姆渡遗址发掘。

  1973年夏,余姚当地农民建设排涝工程掘土时,河姆渡遗址被发现。同年,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首次大规模发掘。

  向江泉参与了1977年第二次大规模发掘。当时的宁波市文物馆由于工作需要,向各个公社借调人手,退伍回到家乡、在村里担任民兵连副连长的向江泉成为6名入选者之一。

  “当时根本不懂考古,也不知道这件事重不重要。”向江泉配合考古专家,与数百位民工一同干活。白天在现场看着工人慢慢挖,随时提醒他们可能有骨针这样的细小器物;晚上则跟着专家学习绘图,把文物画下来,常常忙到凌晨一点。

  “起早摸黑的,很辛苦。比现在小孩读书还要紧张。”考古现场条件艰苦,大家住草棚、睡竹床、吃大锅饭,天天穿雨靴。因为没有遮雨棚,一到下雨,考古只能暂停。

  随着文物的不断出土,向江泉看到了稻谷、动物遗骸、陶片等,这让他对考古有了初步认识和思考:以前的人吃什么怎么吃、古人是怎么种水稻的、那时的气候怎么样……

  这些看似寻常的东西,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依据,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向江泉在河姆渡遗址呆了数月,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参与考古,却成为他一生的印迹。

  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掘一直持续到1982年。之后由组织安排,向江泉到妙山乡政府工作,再后来成了一名业余文保员,对文物工作的兴趣一直保留至今。

  他参与过傅家山遗址以及东门口附近车轿街、慈城煤气站等文化遗址的发掘。从他手里交给国家的文物,至少有50件。

  2015年,向江泉获得宁波市“最美文保员”称号。

  同行评价他:“向江泉作为浙江省第一批业余文保员,相当于文物部门的‘眼睛和耳朵’,他多次参与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多年来坚持向文物部门提供有价值的线索,为宁波文保工作作出了贡献。”

  10月18日,记者见到向江泉时,71岁的他刚从一处考古现场归来,鞋子上沾满了泥巴。

  从23岁到71岁,考古陪伴了向江泉近半个世纪,“我会一直坚持,干到走不动为止”。

  记者 沈之蓥 实习生 林心如 袁莉娜 文/摄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