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 梅子满 吴冠夏
从1973年首次亮相至今,姚江边的河姆渡遗址惊艳世人已近50个年头。忆起当年二度参与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的经历,87岁宁波文保考古老专家林士民依然兴奋不已。“这是我这辈子干过的最自豪、最幸福的事情!”今天上午,林士民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道。
林士民忆起参与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梅子满/摄
今天上午,在河南三门峡市召开的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来自宁波的河姆渡遗址入榜“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与浦江上山遗址、余杭良渚遗址、杭州南宋临安城遗址及官窑遗址一道,成为浙江四处入榜的考古遗址之一。
“它值得这份殊荣!”从1962年开始即投身宁波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的林士民深有感触地表示,河姆渡遗址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规模最大、意义最大的考古发现,彻底改变了中华文明单一起源论的传统观念,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国南方地区史前文化的重要性才得以获得公认,“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由此成为共识。”
和很多考古遗址一样,在地下沉睡了数千年的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过程,也颇具偶然性。林士民介绍,1973年,当地要建一个翻水站,需要往地下开挖数米以方便浇筑水泥基础,“在开挖过程中,农民就发现下面有很多骨头、盆罐陶器之类的东西。”于是,村里立即上报给了余姚文化局,余姚又上报给市里,市里再上报给省里,“省里专家马上下来,到实地一看,不得了!”林士民回忆,省里专家立即组织人手进行了小范围试掘,发现了很多陶器、骨器和石器等。”此后,国家、浙江省和宁波地委三方专家反复认证,确认此处遗址意义重大。
林士民向记者介绍发掘出来的文物。梅子满/摄
1973年12月,对河姆渡遗址的首次考古发掘正式开始。“要趁农闲时间,不能影响正常农业生产,所以那时的考古发掘基本上都选择在今冬明春之间进行。”林士民介绍,河姆渡遗址也不例外。由于宁波没有考古资质,加上之前专家多次论证,这次发掘意义重大,所以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掘以省里为主,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配合。但是宁波对这次考古发掘也高度重视。林士民回忆,当时的宁波地委成立了河姆渡发掘领导小组。而在考古发掘期间,国家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也迫不及待地来考古工地参观考察了。
第一次考古发掘的面积只有五六百平方米,分成五六个100来平方米的探方,林士民与省里的一位专家负责其中的一个。持续3个余月的首次考古发掘中,最让林士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一排排排列整齐的木桩的发现,“我很震撼,很兴奋!”林士民告诉记者,此前他在北京大学系统学习考古两年期间,走遍了黄河流域的很多遗址,这样的建筑方式从未见过。
1977年冬天,经国家批准,河姆渡遗址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此次考古发掘,面积达到了2000余平方米。和上次一样,林士民和省里的一位专家也负责其中一个探方的考古发掘。这次,他在探坑底部发现了更多排列整齐的木桩,与其他探坑连成一片。“通过这次考古发掘,我们对河姆渡先人建造干栏式建筑的面积、规模、形制、构造工艺都有了完整的了解和掌握。”
数年之后,“河姆渡遗址”正式写入教科书。河姆渡遗址,不仅改写了中国历史,也让浙江和宁波的考古由此全国闻名。两次参与河姆渡遗址考古,成为他近60年文保与考古生涯中最深刻、最自豪、最幸福的记忆。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