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席地而坐有深意
2021-10-25 14:36:00 稿源: 《瞭望东方周刊》  

  席地而坐是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细节,却是宁波文明程度和治理能力的最好折射。

  宁波天一广场“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

  宁波,是中国率先提出打造“席地而坐之城”的城市。

  2020年,宁波打造出了首批26个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颜值”标准线是“随时随地坐下来,身上衣裤不会弄脏”。

  这份名单里,包括了宁波“顶流”时尚地标老外滩和核心商圈天一广场。这里每日人流如织,节假日更是人气爆棚,要达到席地而坐的干净程度,难度可想而知。

  而宁波的决心并不止于此。未来3年,其还计划建成100个这样的高品质示范区域。

  在此基础上,宁波进一步提出了打造“最干净城市”的目标,推动公共广场、农贸市场等人流最为密集之地“见底色”“亮本色”。

  干净是城市环境的基础,是民生幸福的里子,更是文明城市的底色。席地而坐是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细节,却是宁波文明程度和治理能力的最好折射——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始于更精细的治理。只有如绣花一样雕琢每一个城市细节,才能建成真正的文明城市、人民城市。

  宁波月湖

  老外滩:“席地影院”看大片

  老外滩,位于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三江汇流之处,唐宋年间就是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也曾是鉴真东渡日本的起点。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宁波为“五口通商”口岸之后,这里是中国最早开埠的区域之一,比上海外滩还早20年,见证了宁波近代百年的城市变迁。

  这片总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拥有一批百年历史建筑的地块,如今也是宁波的网红打卡地,餐厅酒吧云集,人流摩肩接踵。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入夜后来到老外滩滨江一侧的人行步道,首先看到的,是“宁波市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的醒目标牌。沿江花坛的石面上,也标注着“公共休憩空间”字样。

  走上步道,脚下干净整洁,看不到肉眼可见的丢弃物。保洁人员在对滨江护栏、路灯杆和花坛石面进行循环擦拭,确保“触手可及之处”均无尘无灰。老外滩管理方介绍,除了人工循环清洁之外,他们还使用了专业的平面深度清洗器,每月至少一次对区域内的人行道进行集中清洁。

  为了席地可坐,管理方还精心打磨了一些细节。滨江步道区的主要“可坐点”之一——花坛边缘石都经过了特殊工艺处理,原本粗糙的表面被打磨光滑,一来“坐感”更舒适,二来方便清洁擦拭。花坛边缘石与景观植物之间的部分,原先是泥土,现在都铺上了干净的白石子,进一步增加了可坐区域。

  再步行到甬江大桥之下,四块一尘不染的石头台阶同样是席地而坐区域。

  桥下石阶,本是人来人往的卫生“死角”。管理方请来了专业的石材处理公司,把原先石阶上顽固污渍清洁干净,让石头“重见本色”。这里每日高频循环保洁,确保市民游客随时可以席地而坐。管理方还组织了“白手套检查小组”,在上午5时到晚上12时的保洁时段内随时抽查。

  每日晚间是老外滩的人流高峰时段。夏天的夜晚,这里江风习习,不时有市民就地坐下,歇脚聊天,几块无尘无灰的石阶成了老外滩的天然“公共客厅”。

  2021年夏天,实现了席地可坐的老外滩举办了“席地影院”红色电影展:不用垫报纸,直接坐地上,吹着江风,就着夕阳和江景,喝着啤酒,观赏露天大片。有市民在社交媒体上说:“眺望秀丽三江,体验港城繁华,感受到了‘宁波式幸福’。”

  “我们收到了很多市民反馈,希望‘席地影院’以后能多排片,定期办——这正体现了‘席地而坐’的价值: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席地而坐”主要执行方之一宁波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宁说。

  公园里练舞的宁波市民

  天一广场:“四无一见”随意坐

  建成于2000年的宁波天一广场,位于市中心繁华商业街中山东路南侧,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是宁波的“商业航母”。

  广场由华裔美籍建筑师马清运设计,主体建筑呈“八卦”形围合成一圈,里面是一座中心广场。为体现“天一生水”,广场中还设有6000平方米的景观水域和喷程达40米的巨型音乐喷泉。

  天一广场运营方——宁波城市广场开发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洪波告诉本刊记者,这里平日客流量在5万-10万之间,双休日要到10万以上,节假日可达30万人,还有约460家零售和餐饮商户,“可能是宁波打造‘席地而坐’难度最大的地方”。

  本刊记者探访时注意到,广场地面基本看不到一般人流密集公共场所常见的废纸、烟蒂和饮料瓶。可以看到的,是几台穿梭往来的自动扫地机和迅速清理丢弃物的保洁员。分类垃圾箱也相当整洁,没有外溢的残余垃圾。当时正值傍晚音乐喷泉表演时段,除了购物大军和休闲人群以外,还有不少市民和游客专门来到这里,席地而坐,观赏喷泉。

  张洪波介绍说,他们采取的保洁办法,是根据广场运营特点分时段保洁:早上5时-8时,广场开门前,先由保洁员集中做一遍彻底清洁;白天营业时段主要由机器保洁,加保洁员巡逻责任区域;晚间客流量增多时巡逻频率也相应增加,重点加强对酒吧、餐厅和主要通道的保洁力度。

  他所说的“保洁”,不是一把扫帚、一只簸箕、一块抹布就好,而是一项高度精细化、可量化的工作。

  保洁的要求,简单来说,是“四无一见”——无垃圾、无污迹、无积尘、无积水、见本色。此外,零星垃圾在地面的停留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

  这个标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张洪波向本刊记者展示的《天一广场“席地可坐”示范区保洁精细化实施方案》厚达45页,从道路、果壳箱、垃圾房、喷泉等各个设施如何保洁,到极端天气、极端人流的应急保障方案,再到保洁员如何精细化培训和考评,可谓事无巨细。

  在对保洁员严格培训和管理的基础之上,宁波城市广场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还增加了双重保障:公司各业务部门都划定了一块责任区域,每天排班参加巡逻;公司党员志愿队则会在人流量最高的节假日,带着工具帮助巡逻和保洁。

  张洪波说,商圈内保洁的最大难题,是烟蒂。广场内放置了80多个烟蒂投放缸,但乱扔烟蒂的现象仍然不时出现,大大增加了保洁工作量。几经探索,广场现在实行的是“执法劝导相结合”的办法——由执法队员通过高频徒步巡查,对部分不听劝阻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执法整治,再加上耐心引导劝导,天一广场目前日均烟蒂清扫数已明显减少。

  “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来说,严格管理最为有效。但长期来看,环境洁美,有助于激发出市民和游客内心的尊严感和荣誉感,助推文明素质的提升。”张洪波说。

  宁波大学云创小镇公厕。该公厕是宁波市首座装配式环卫公厕,获得中国城市环境协会发布的“2018年度公厕和垃圾分类示范案例”,是全国获此殊荣的21座公厕之一

  打造“最干净城市”

  谈起“席地而坐”,余宁向记者强调,它不是一夜之间实现的,而是一件久久为功的城市文明工程。

  早在2012年,宁波就开始实施“道路清爽行动”,着力提升城市清洁度,并打造长效化、常态化环境清洁机制。余宁回忆说,当年市财政就对海曙区、江北区、鄞州区“老三区”投入7000万元,区财政进行相应资金配套,用于购置现代化机械设备和增加环卫工人收入。

  “道路清爽行动”第一阶段5年行动已经完成,目前正处在第二个5年行动之中。现在,宁波环卫部门的机械清扫率已经从43%增加到了88%,全面推广使用了道路污染清除车等深度保洁装备,配备了3辆中型洗地除污车、31辆小型洗地机和64套洗地水磨盘等专业设备,不但清洁效果好,也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

  环卫工人收入增加后,从业人员数量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人均保洁面积从8000-10000平方米降低到现在的5000-6500平方米,保洁巡回频率和精细化程度提高,垃圾停留的概率和时间随之大幅减少。

  正是在这样的城市洁净度和机制保障的基础之上,宁波在2020年3月提出了分批次创建“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的设想,并将力争在3年内创建100个高品质示范区域。

  2021年7月,宁波再一次“自我挑战”——提出打造“最干净城市”,通过实施《宁波市全面打造“最干净城市”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全面开展“最干净”指数测评,推动公共广场、农贸市场、公共厕所等人流最为密集之地“见底色”“亮本色”。

  比如公共厕所,在宁波将集体“大变身”:不但干爽整洁无异味,而且将全面“智能化”——通过智能控制和传感传导技术,公厕内的空间平面图、厕位现状、人流量统计、实时温度湿度等数据会显示在门口的专用智能显示屏上,引导群众有序如厕。

  公厕内还将配备自动除臭机、厕位自动冲水、洗手液、免费厕纸、感应式烘手机和防摔倒自动报警器等人文关怀设备。公厕之外,还会有个“爱心驿站”,为路人提供热水、充电设施等常用物品。

  本刊记者在老外滩已看到了这样一间“智能爱心公共厕所”。未来,这样的公厕将成为宁波的“标配”。

  余宁说,之所以提出打造“最干净城市”,一方面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更是“自我标准的再提升”——“打造‘最干净城市’,意味着大量细致的工作,也需要增加预算投入,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文明素养提升了,就是最有价值的事”。

  鄞州区鹂西走廊

  创意点亮城市角落

  城市光干净还不够,还要追求“艺术感”——宁波还首创了“创意点亮城市角落”的行动,通过微创意、微改造、微提升,把一批老旧小区的卫生死角,通过创意,“变身”成了城市风景线。

  宁波鄞州区白鹤街道黄鹂新村是一片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紧邻萧甬铁路线,曾经是知名的“脏乱差”地带。临铁路一侧,居民们随意种菜、养鸡鸭,常常一片狼藉。

  白鹤街道党工委书记郭琼颖对本刊记者回忆说,每年从这里拉出去的垃圾都有20多车,清理完了居民又乱扔,基本是一块城市“牛皮癣”。

  2020年3月,白鹤街道痛下决心,不但要彻底清除“牛皮癣”,还要因地制宜,把沿铁路一侧打造成一条具有怀旧感和人情味的公共走廊。

  白鹤街道黄鹂社区党委书记王义豪介绍,改造采取了众筹的形式,经过发动,收到了不少爱心企业和周边居民捐款,铁路部门帮忙联系了枕木建设步道,还有单位认领绿化种植和养护工作。仅用了266天,焕然一新的“鹂西走廊”正式揭幕。

  现在,一走进“鹂西走廊”,看到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格的铁路小站“黄鹂站”。站内停靠着一节旧式绿皮火车,进入车厢,才发现这是一间小小咖啡馆:一排排火车座就是咖啡桌,一张张火车票就是桌牌号,怀旧感十足。

  走廊的主体部分,是一条长约500米的枕木步道,走在上面,像是回到了小时候在铁道边玩耍的日子。枕木步道边,还有一条塑胶健身步道,老年人喜欢在这里慢跑、散步、遛狗。走廊尽头,则是一个孩子们的小游乐场,可以荡秋千、滑滑梯、蹦蹦床。

  一条不过500米长的走廊,如今成了宁波的网红打卡地,居民和网民甚至还给这里的每个小小景点起了好听的名字—— “汇议亭”“鹂香道”“一里香”“鹂笆墙”等,一起汇成“鹂西十景”。

  目前,“鹂西走廊”二期正在筹备之中,改造铁路沿线一侧剩余的300多米地段。郭琼颖介绍,改造将延续“共商共议、共筹共建、共治共管、共赏共享”的模式,打造1200多平方米的“客堂间”,作为居民的共享空间。在这里,可享受平价理发、磨剪刀、修伞等便民服务,孩子放学以后还能来上兴趣班。

  过去5年中,宁波市鄞州区以“微改造”模式,累计打造了27条“最美上学路”。通过因地制宜,美化校门口铺装路面,梳理提升绿化带景观,规划家长接送区域和改造附属设施,不但有效盘活了有限的市政空间,还做到了“一校一路一风景”。 “最美上学路”,成为宁波的又一个标志性城市风景。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啟广、戴闻名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席地而坐有深意

稿源: 《瞭望东方周刊》 2021-10-25 14:36:00

  席地而坐是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细节,却是宁波文明程度和治理能力的最好折射。

  宁波天一广场“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

  宁波,是中国率先提出打造“席地而坐之城”的城市。

  2020年,宁波打造出了首批26个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颜值”标准线是“随时随地坐下来,身上衣裤不会弄脏”。

  这份名单里,包括了宁波“顶流”时尚地标老外滩和核心商圈天一广场。这里每日人流如织,节假日更是人气爆棚,要达到席地而坐的干净程度,难度可想而知。

  而宁波的决心并不止于此。未来3年,其还计划建成100个这样的高品质示范区域。

  在此基础上,宁波进一步提出了打造“最干净城市”的目标,推动公共广场、农贸市场等人流最为密集之地“见底色”“亮本色”。

  干净是城市环境的基础,是民生幸福的里子,更是文明城市的底色。席地而坐是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细节,却是宁波文明程度和治理能力的最好折射——更高水平的文明城市,始于更精细的治理。只有如绣花一样雕琢每一个城市细节,才能建成真正的文明城市、人民城市。

  宁波月湖

  老外滩:“席地影院”看大片

  老外滩,位于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三江汇流之处,唐宋年间就是最繁忙的港口之一,也曾是鉴真东渡日本的起点。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宁波为“五口通商”口岸之后,这里是中国最早开埠的区域之一,比上海外滩还早20年,见证了宁波近代百年的城市变迁。

  这片总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拥有一批百年历史建筑的地块,如今也是宁波的网红打卡地,餐厅酒吧云集,人流摩肩接踵。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入夜后来到老外滩滨江一侧的人行步道,首先看到的,是“宁波市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的醒目标牌。沿江花坛的石面上,也标注着“公共休憩空间”字样。

  走上步道,脚下干净整洁,看不到肉眼可见的丢弃物。保洁人员在对滨江护栏、路灯杆和花坛石面进行循环擦拭,确保“触手可及之处”均无尘无灰。老外滩管理方介绍,除了人工循环清洁之外,他们还使用了专业的平面深度清洗器,每月至少一次对区域内的人行道进行集中清洁。

  为了席地可坐,管理方还精心打磨了一些细节。滨江步道区的主要“可坐点”之一——花坛边缘石都经过了特殊工艺处理,原本粗糙的表面被打磨光滑,一来“坐感”更舒适,二来方便清洁擦拭。花坛边缘石与景观植物之间的部分,原先是泥土,现在都铺上了干净的白石子,进一步增加了可坐区域。

  再步行到甬江大桥之下,四块一尘不染的石头台阶同样是席地而坐区域。

  桥下石阶,本是人来人往的卫生“死角”。管理方请来了专业的石材处理公司,把原先石阶上顽固污渍清洁干净,让石头“重见本色”。这里每日高频循环保洁,确保市民游客随时可以席地而坐。管理方还组织了“白手套检查小组”,在上午5时到晚上12时的保洁时段内随时抽查。

  每日晚间是老外滩的人流高峰时段。夏天的夜晚,这里江风习习,不时有市民就地坐下,歇脚聊天,几块无尘无灰的石阶成了老外滩的天然“公共客厅”。

  2021年夏天,实现了席地可坐的老外滩举办了“席地影院”红色电影展:不用垫报纸,直接坐地上,吹着江风,就着夕阳和江景,喝着啤酒,观赏露天大片。有市民在社交媒体上说:“眺望秀丽三江,体验港城繁华,感受到了‘宁波式幸福’。”

  “我们收到了很多市民反馈,希望‘席地影院’以后能多排片,定期办——这正体现了‘席地而坐’的价值: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席地而坐”主要执行方之一宁波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宁说。

  公园里练舞的宁波市民

  天一广场:“四无一见”随意坐

  建成于2000年的宁波天一广场,位于市中心繁华商业街中山东路南侧,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是宁波的“商业航母”。

  广场由华裔美籍建筑师马清运设计,主体建筑呈“八卦”形围合成一圈,里面是一座中心广场。为体现“天一生水”,广场中还设有6000平方米的景观水域和喷程达40米的巨型音乐喷泉。

  天一广场运营方——宁波城市广场开发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洪波告诉本刊记者,这里平日客流量在5万-10万之间,双休日要到10万以上,节假日可达30万人,还有约460家零售和餐饮商户,“可能是宁波打造‘席地而坐’难度最大的地方”。

  本刊记者探访时注意到,广场地面基本看不到一般人流密集公共场所常见的废纸、烟蒂和饮料瓶。可以看到的,是几台穿梭往来的自动扫地机和迅速清理丢弃物的保洁员。分类垃圾箱也相当整洁,没有外溢的残余垃圾。当时正值傍晚音乐喷泉表演时段,除了购物大军和休闲人群以外,还有不少市民和游客专门来到这里,席地而坐,观赏喷泉。

  张洪波介绍说,他们采取的保洁办法,是根据广场运营特点分时段保洁:早上5时-8时,广场开门前,先由保洁员集中做一遍彻底清洁;白天营业时段主要由机器保洁,加保洁员巡逻责任区域;晚间客流量增多时巡逻频率也相应增加,重点加强对酒吧、餐厅和主要通道的保洁力度。

  他所说的“保洁”,不是一把扫帚、一只簸箕、一块抹布就好,而是一项高度精细化、可量化的工作。

  保洁的要求,简单来说,是“四无一见”——无垃圾、无污迹、无积尘、无积水、见本色。此外,零星垃圾在地面的停留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

  这个标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张洪波向本刊记者展示的《天一广场“席地可坐”示范区保洁精细化实施方案》厚达45页,从道路、果壳箱、垃圾房、喷泉等各个设施如何保洁,到极端天气、极端人流的应急保障方案,再到保洁员如何精细化培训和考评,可谓事无巨细。

  在对保洁员严格培训和管理的基础之上,宁波城市广场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还增加了双重保障:公司各业务部门都划定了一块责任区域,每天排班参加巡逻;公司党员志愿队则会在人流量最高的节假日,带着工具帮助巡逻和保洁。

  张洪波说,商圈内保洁的最大难题,是烟蒂。广场内放置了80多个烟蒂投放缸,但乱扔烟蒂的现象仍然不时出现,大大增加了保洁工作量。几经探索,广场现在实行的是“执法劝导相结合”的办法——由执法队员通过高频徒步巡查,对部分不听劝阻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执法整治,再加上耐心引导劝导,天一广场目前日均烟蒂清扫数已明显减少。

  “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来说,严格管理最为有效。但长期来看,环境洁美,有助于激发出市民和游客内心的尊严感和荣誉感,助推文明素质的提升。”张洪波说。

  宁波大学云创小镇公厕。该公厕是宁波市首座装配式环卫公厕,获得中国城市环境协会发布的“2018年度公厕和垃圾分类示范案例”,是全国获此殊荣的21座公厕之一

  打造“最干净城市”

  谈起“席地而坐”,余宁向记者强调,它不是一夜之间实现的,而是一件久久为功的城市文明工程。

  早在2012年,宁波就开始实施“道路清爽行动”,着力提升城市清洁度,并打造长效化、常态化环境清洁机制。余宁回忆说,当年市财政就对海曙区、江北区、鄞州区“老三区”投入7000万元,区财政进行相应资金配套,用于购置现代化机械设备和增加环卫工人收入。

  “道路清爽行动”第一阶段5年行动已经完成,目前正处在第二个5年行动之中。现在,宁波环卫部门的机械清扫率已经从43%增加到了88%,全面推广使用了道路污染清除车等深度保洁装备,配备了3辆中型洗地除污车、31辆小型洗地机和64套洗地水磨盘等专业设备,不但清洁效果好,也大大节约了人力成本。

  环卫工人收入增加后,从业人员数量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人均保洁面积从8000-10000平方米降低到现在的5000-6500平方米,保洁巡回频率和精细化程度提高,垃圾停留的概率和时间随之大幅减少。

  正是在这样的城市洁净度和机制保障的基础之上,宁波在2020年3月提出了分批次创建“席地而坐”城市客厅示范区域的设想,并将力争在3年内创建100个高品质示范区域。

  2021年7月,宁波再一次“自我挑战”——提出打造“最干净城市”,通过实施《宁波市全面打造“最干净城市”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全面开展“最干净”指数测评,推动公共广场、农贸市场、公共厕所等人流最为密集之地“见底色”“亮本色”。

  比如公共厕所,在宁波将集体“大变身”:不但干爽整洁无异味,而且将全面“智能化”——通过智能控制和传感传导技术,公厕内的空间平面图、厕位现状、人流量统计、实时温度湿度等数据会显示在门口的专用智能显示屏上,引导群众有序如厕。

  公厕内还将配备自动除臭机、厕位自动冲水、洗手液、免费厕纸、感应式烘手机和防摔倒自动报警器等人文关怀设备。公厕之外,还会有个“爱心驿站”,为路人提供热水、充电设施等常用物品。

  本刊记者在老外滩已看到了这样一间“智能爱心公共厕所”。未来,这样的公厕将成为宁波的“标配”。

  余宁说,之所以提出打造“最干净城市”,一方面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更是“自我标准的再提升”——“打造‘最干净城市’,意味着大量细致的工作,也需要增加预算投入,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文明素养提升了,就是最有价值的事”。

  鄞州区鹂西走廊

  创意点亮城市角落

  城市光干净还不够,还要追求“艺术感”——宁波还首创了“创意点亮城市角落”的行动,通过微创意、微改造、微提升,把一批老旧小区的卫生死角,通过创意,“变身”成了城市风景线。

  宁波鄞州区白鹤街道黄鹂新村是一片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旧小区,紧邻萧甬铁路线,曾经是知名的“脏乱差”地带。临铁路一侧,居民们随意种菜、养鸡鸭,常常一片狼藉。

  白鹤街道党工委书记郭琼颖对本刊记者回忆说,每年从这里拉出去的垃圾都有20多车,清理完了居民又乱扔,基本是一块城市“牛皮癣”。

  2020年3月,白鹤街道痛下决心,不但要彻底清除“牛皮癣”,还要因地制宜,把沿铁路一侧打造成一条具有怀旧感和人情味的公共走廊。

  白鹤街道黄鹂社区党委书记王义豪介绍,改造采取了众筹的形式,经过发动,收到了不少爱心企业和周边居民捐款,铁路部门帮忙联系了枕木建设步道,还有单位认领绿化种植和养护工作。仅用了266天,焕然一新的“鹂西走廊”正式揭幕。

  现在,一走进“鹂西走廊”,看到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格的铁路小站“黄鹂站”。站内停靠着一节旧式绿皮火车,进入车厢,才发现这是一间小小咖啡馆:一排排火车座就是咖啡桌,一张张火车票就是桌牌号,怀旧感十足。

  走廊的主体部分,是一条长约500米的枕木步道,走在上面,像是回到了小时候在铁道边玩耍的日子。枕木步道边,还有一条塑胶健身步道,老年人喜欢在这里慢跑、散步、遛狗。走廊尽头,则是一个孩子们的小游乐场,可以荡秋千、滑滑梯、蹦蹦床。

  一条不过500米长的走廊,如今成了宁波的网红打卡地,居民和网民甚至还给这里的每个小小景点起了好听的名字—— “汇议亭”“鹂香道”“一里香”“鹂笆墙”等,一起汇成“鹂西十景”。

  目前,“鹂西走廊”二期正在筹备之中,改造铁路沿线一侧剩余的300多米地段。郭琼颖介绍,改造将延续“共商共议、共筹共建、共治共管、共赏共享”的模式,打造1200多平方米的“客堂间”,作为居民的共享空间。在这里,可享受平价理发、磨剪刀、修伞等便民服务,孩子放学以后还能来上兴趣班。

  过去5年中,宁波市鄞州区以“微改造”模式,累计打造了27条“最美上学路”。通过因地制宜,美化校门口铺装路面,梳理提升绿化带景观,规划家长接送区域和改造附属设施,不但有效盘活了有限的市政空间,还做到了“一校一路一风景”。 “最美上学路”,成为宁波的又一个标志性城市风景。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啟广、戴闻名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