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
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此处缘何好人多
2021-10-25 14:36:00 稿源: 《瞭望东方周刊》  

  宁波好人多,根本原因在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城市治理中,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宁波市鄞州区“宁波妈妈”志愿者团队带领当地云龙育英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走进鄞州公园,开展放风筝、写生、集体游戏等多种户外活动。图为临近“六一”儿童节,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玩“老鹰捉小鸡”游戏

  2021年9月28日下午,以“星耀宁波·德润甬城”为主题的第七届宁波市道德模范颁奖典礼隆重举行。

  宁波市道德模范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是全市道德领域授予市民的最高荣誉称号。2021年,宁波再次以一场“春晚式”盛会的方式和明星般的礼遇,致敬这座城市里的好人。

  因公务未能到场的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彭佳学发来寄语:“让道德之光、文明之光在宁波大地处处闪耀,汇聚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强大合力。”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裘东耀,市委副书记宋越舜看望慰问受表彰的道德模范代表并出席颁奖典礼。

  当30位因凡人善举感动整座城市的道德模范身披绶带走进会场时,包括宁波市领导在内的全场观众报之以长时间的起立鼓掌,场面令人感动。

  在宁波,一共有10名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21名省级道德模范、107名“中国好人”、277名“浙江好人”、12万名各级“身边好人”和214万名注册志愿者,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好人之城”。

  “爱心宁波·尚德甬城”,已经成为新时代宁波的城市名片。

  “挡刀女孩”崔译文妈妈(右二)代表崔译文接受颁奖

  “凡人善举”之城

  宁波人都对一个名字耳熟能详——“顺其自然”。

  2020年11月27日,署名“然然”的一封厚厚的挂号信,从“宁波市中山路1号”这个不存在的地址,“如约”寄到了宁波市慈善总会。里面是一叠厚厚的汇款单,共105张,其中103张汇款金额是9999元,1张50元,1张53元,累计103万元。

  从1999年起,“顺其自然”坚持每年向市慈善总会捐款且有以下特点:一是署名总是从“顺其自然”中随机选择两个字;二是落款都是一个不存在的地址;三是每张汇款单都不超过1万元(邮政储蓄规定汇款金额达到1万元需要实名);四是总在每年11月底或12月初“如约而至”。

  目前已是他(她)第22次捐款,累计金额已达1258万元。

  每年汇款凭证一到,神秘的“顺其自然”就会成为“甬城头条”。宁波曾发起过寻找“顺其自然”的活动,但后来有关部门意识到,既然“隐捐”是“顺其自然”的心愿,就应该予以尊重。20多年来,市慈善总会一直遵循着他(她)的要求,将善款用于助学、教育,并通过各类媒体对每一笔款项的使用进行公示。

  在“顺其自然”的影响下,“隐捐”在宁波成为一种风尚,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爱心群体,捐款总额已超过5000万元。

  凡人善举的接力棒,如今已传递到了宁波年轻一代手中。此次受到表彰的30名第七届宁波市道德模范中,有7名是“80后”或“90后”。

  1999年出生的宁波女孩崔译文,在和同学下晚自习回宿舍的路上,遭遇一名持刀歹徒的疯狂袭击。崔译文在身受两刀情况下,仍然用自己的身体扑挡在同学身上,最终身中8刀,肝脏和胆囊被刺穿。被送到抢救室后,她还反复要求先抢救失血昏迷的同学。最终,崔译文在重症监护室抢救了3天才转危为安。

  这个21岁女孩在生死关头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让全国网民感动,成为暖遍全国的“挡刀女孩”。2021年8月,她被评为第七届浙江省级道德模范,并入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85后”宁波女孩孙嘉怿,来自军人家庭,本是公司白领。2012年,她因为偶然的机缘开始帮助全国各地的烈士家属寻亲,后来成为“我为烈士寻亲”公益项目的发起者。

  孙嘉怿告诉本刊记者,8年来,她和团队成员走访了全国684座烈士陵园,并赴朝鲜、越南、泰国等7个国家收集烈士资料,建立起了近4万条革命烈士数据的信息库和遍布全国的志愿者网络,已帮助828名客葬异乡的革命烈士寻找到亲属。

  为鼓励更多的人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宁波建立起了“五级道德荣誉体系”——全国及省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市级道德模范和宁波好人,乡镇(街道)、社区(村)身边好人,基层文明有礼宁波人,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推荐、评选、表彰、宣传、礼遇机制。

  宁波市慈善总会2020年收到的“顺其自然”寄来的一叠汇款收据。为了避免实名,其单张汇款金额不会超过9999元

  志愿者之城

  在宁波,还有一串数字也同样尽人皆知——81890。

  81890是宁波话中“拨一拨就灵”的谐音,由海曙区委区政府在2001年8月18日首创,是宁波本地一个为市民提供生命全程、生活全域公共信息服务的便民平台,已成为全国知名服务品牌,被称为宁波人的幸福担当。

  宁波人只要拨打81890000的热线号码或登录“81890”App和小程序、浙里办等,事无巨细,都可以得到以政府公信力为保障、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精准信息对接服务和后续全程跟踪,求助办结率100%。

  2007年底接到的一通求助电话,又让81890这个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发展成为宁波关怀弱势群体的志愿服务组织中心。

  当时,一位盲人打来电话,诉说他在50岁那年因病失明后,几乎失去了文化娱乐生活,感觉十分苦闷。在和本地影视工作者商量后,81890联合海曙区残联,开始组建“81890光明电影院”,为盲人提供口述影像服务,并向社会招募讲解志愿者,开了浙江省的先河。

  第一任院长和讲解员吴云飞利用休息时间,向电视台的专业播音员请教,还让家人当观众,背对屏幕听她反复试讲。

  2008年2月23日,“81890光明电影院”为盲人观众放映了第一部影片《暖春》,吴云飞用宁波方言声情并茂演绎了电影情节。电影放完,在场的二十几位盲人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有人流下了开心的泪水。

  81890的志愿者们在这次试映中也学到了一些与盲人交流的“术语”:讲场地不能讲“几米”,要讲“几步”;一般人说“红”,盲人会用“热”字代替,“白”就是“冷”。

  一个精准助残的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就此诞生,并从海曙延伸至北仑、慈溪、奉化等地。至今,这个“81890光明电影院”已经播放盲人电影100场,12398位盲人受益,参与陪护、接送、放映和解说的志愿者共达9979人次。

  在此基础上,81890还推出了为盲人服务的“光明”系列志愿活动,如帮助盲人借书和读书的“光明图书馆”、学习上网的“光明网吧”。专门服务盲人的志愿者组织“81890光明俱乐部”也在2009年正式成立,志愿者总人数超过3000人。

  目前,宁波正在推动“志愿者之城”建设,已经建立了一个布局合理、服务完善、运作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志愿服务体系,致力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常住人口940万的宁波,注册志愿者就有214万人,还有1.4万多个志愿服务组织,23个单位和个人被评为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随手志愿”渐成宁波的城市风尚。

  宁波81890光明俱乐部开展服务盲人志愿服务活动

  江北户政中心:24年每天都服务

  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要有历史传承,还需要充实丰富——宁波“好人多”,根本原因在于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城市治理中,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宁波市公安局江北分局户口证件办理中心(以下简称“江北户证中心”)成立于1997年4月,是宁波市公安系统最早集中办理户口、证件的机构。24年来,他们始终坚守“365天”服务承诺,是全市唯一一家坚持全天候服务的窗口单位。流动办证、上门服务更是她们坚持多年的特色服务。

  2021年9月,江北区外滩街道新马社区书记与他们取得联系,称泗洲街有一位87岁高龄的老人在办理拆迁手续时,因发现身份证损坏无法继续办理流程。

  接到咨询后,江北户证中心当即决定给老人重新补办身份证。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民警们约好时间后,带上自制的简易背景板、相机、申请表,来到老人家中,现场补办。在民警的提醒下,老人换上了深色外套,系好扣子,顺利完成人像采集。

  在提前准备好的申请材料上签完字、确认好送证事宜后,上门服务圆满完成。离开时,老先生执意要送民警和社区干部出门,连声感慨现在的政务服务真是方便贴心。

  近年来,中心还推出一系列创新式服务——在全省首推部分户籍业务跨市通办,是全宁波首家进驻医院提供新生儿落户“零跑腿”服务的公安窗口,还在全市首创公民身份证信息变更多米诺骨牌式连锁变更,做到“让数据动起来,让群众少跑腿”。

  20多年久久为功,这家看似平凡的基层公安部门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6项国家级荣誉。

  “文明礼让斑马线”成为宁波一道靓丽的文明风景线

  “文明礼让斑马线”成为“肌肉记忆”

  多年春风化雨般的久久为功,也让宁波人显得特别知礼。

  宁波是国内最早推行“文明礼让斑马线”的城市之一。2010年3月10日,在市委市政府倡导,市文明办、市交警局等部门的推动下,“文明礼让斑马线”就开始在全市铺开,3000多辆公交车、2000多辆出租车、市级机关公务车和机关干部自备车率先承诺礼让。3月10日也被定为宁波的“文明礼让斑马线日”。

  2016年5月10日,宁波首批样板斑马线诞生。随后,交警对不礼让行为正式开启处罚。截至目前,宁波城区已经安装了221套电子警察设备,用于抓拍未按规定让行的交通违法行为。

  数据显示,从2018年起,全市不礼让斑马线的处罚数量直线下降,2020年比2018年处罚数量更减少了近一半,驾驶员礼让率明显提升,“文明礼让斑马线”逐渐成为宁波司机的“肌肉记忆”。

  严格执法的同时,宁波也没有忽视斑马线上的“温度”。

  2020年9月27日早高峰时段,交通监控摄像头在宁波海曙通途西路和长乐路路口拍下了这样一幕: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在等红绿灯,绿灯亮起,他走上斑马线开始过马路,但因为年纪大了腿脚不便,才走了三分之一绿灯就结束了,此时路口的车辆并没有起步,而是等着老人慢慢通过。

  当老人走到路中间隔离带时,他被前后车流夹在中间,显得有些不知所措。这时,当地交通指挥中心发现了这一情况,决定为老人延长信号灯时间。等老人完全通过马路时,信号灯已经为他延时了97秒。

  这段“绿灯为行走不便老人多亮97秒”的暖心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被转发后,获得了全网点赞。实际上,为了保护老人,宁波交警局还在一些大车多、老人多的路口增设了“前方注意老人”标志牌,提醒司机注意减速。这也是宁波交警在国标规定格式的基础上做出的国内首个创新尝试。

  2021年“十一”长假前后,宁波交警发布了“文明礼让斑马线”直观图2.0版,对如何礼让做出了更详细和直观的规定,“文明礼让斑马线”再次升级。

  除了“文明礼让斑马线”之外,宁波正在持续推进垃圾分类、文明就餐、文明交通、随手志愿、重信守诺、文明乡风、文明旅游、文明上网、守序排队和文明经营等“十大文明好习惯”养成行动,从生活点滴细节入手,“明礼于心、行礼于人”。

  记者王啟广、戴闻名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此处缘何好人多

稿源: 《瞭望东方周刊》 2021-10-25 14:36:00

  宁波好人多,根本原因在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城市治理中,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宁波市鄞州区“宁波妈妈”志愿者团队带领当地云龙育英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走进鄞州公园,开展放风筝、写生、集体游戏等多种户外活动。图为临近“六一”儿童节,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玩“老鹰捉小鸡”游戏

  2021年9月28日下午,以“星耀宁波·德润甬城”为主题的第七届宁波市道德模范颁奖典礼隆重举行。

  宁波市道德模范每两年评选表彰一次,是全市道德领域授予市民的最高荣誉称号。2021年,宁波再次以一场“春晚式”盛会的方式和明星般的礼遇,致敬这座城市里的好人。

  因公务未能到场的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彭佳学发来寄语:“让道德之光、文明之光在宁波大地处处闪耀,汇聚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强大合力。”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裘东耀,市委副书记宋越舜看望慰问受表彰的道德模范代表并出席颁奖典礼。

  当30位因凡人善举感动整座城市的道德模范身披绶带走进会场时,包括宁波市领导在内的全场观众报之以长时间的起立鼓掌,场面令人感动。

  在宁波,一共有10名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21名省级道德模范、107名“中国好人”、277名“浙江好人”、12万名各级“身边好人”和214万名注册志愿者,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好人之城”。

  “爱心宁波·尚德甬城”,已经成为新时代宁波的城市名片。

  “挡刀女孩”崔译文妈妈(右二)代表崔译文接受颁奖

  “凡人善举”之城

  宁波人都对一个名字耳熟能详——“顺其自然”。

  2020年11月27日,署名“然然”的一封厚厚的挂号信,从“宁波市中山路1号”这个不存在的地址,“如约”寄到了宁波市慈善总会。里面是一叠厚厚的汇款单,共105张,其中103张汇款金额是9999元,1张50元,1张53元,累计103万元。

  从1999年起,“顺其自然”坚持每年向市慈善总会捐款且有以下特点:一是署名总是从“顺其自然”中随机选择两个字;二是落款都是一个不存在的地址;三是每张汇款单都不超过1万元(邮政储蓄规定汇款金额达到1万元需要实名);四是总在每年11月底或12月初“如约而至”。

  目前已是他(她)第22次捐款,累计金额已达1258万元。

  每年汇款凭证一到,神秘的“顺其自然”就会成为“甬城头条”。宁波曾发起过寻找“顺其自然”的活动,但后来有关部门意识到,既然“隐捐”是“顺其自然”的心愿,就应该予以尊重。20多年来,市慈善总会一直遵循着他(她)的要求,将善款用于助学、教育,并通过各类媒体对每一笔款项的使用进行公示。

  在“顺其自然”的影响下,“隐捐”在宁波成为一种风尚,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爱心群体,捐款总额已超过5000万元。

  凡人善举的接力棒,如今已传递到了宁波年轻一代手中。此次受到表彰的30名第七届宁波市道德模范中,有7名是“80后”或“90后”。

  1999年出生的宁波女孩崔译文,在和同学下晚自习回宿舍的路上,遭遇一名持刀歹徒的疯狂袭击。崔译文在身受两刀情况下,仍然用自己的身体扑挡在同学身上,最终身中8刀,肝脏和胆囊被刺穿。被送到抢救室后,她还反复要求先抢救失血昏迷的同学。最终,崔译文在重症监护室抢救了3天才转危为安。

  这个21岁女孩在生死关头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让全国网民感动,成为暖遍全国的“挡刀女孩”。2021年8月,她被评为第七届浙江省级道德模范,并入选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85后”宁波女孩孙嘉怿,来自军人家庭,本是公司白领。2012年,她因为偶然的机缘开始帮助全国各地的烈士家属寻亲,后来成为“我为烈士寻亲”公益项目的发起者。

  孙嘉怿告诉本刊记者,8年来,她和团队成员走访了全国684座烈士陵园,并赴朝鲜、越南、泰国等7个国家收集烈士资料,建立起了近4万条革命烈士数据的信息库和遍布全国的志愿者网络,已帮助828名客葬异乡的革命烈士寻找到亲属。

  为鼓励更多的人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宁波建立起了“五级道德荣誉体系”——全国及省级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市级道德模范和宁波好人,乡镇(街道)、社区(村)身边好人,基层文明有礼宁波人,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推荐、评选、表彰、宣传、礼遇机制。

  宁波市慈善总会2020年收到的“顺其自然”寄来的一叠汇款收据。为了避免实名,其单张汇款金额不会超过9999元

  志愿者之城

  在宁波,还有一串数字也同样尽人皆知——81890。

  81890是宁波话中“拨一拨就灵”的谐音,由海曙区委区政府在2001年8月18日首创,是宁波本地一个为市民提供生命全程、生活全域公共信息服务的便民平台,已成为全国知名服务品牌,被称为宁波人的幸福担当。

  宁波人只要拨打81890000的热线号码或登录“81890”App和小程序、浙里办等,事无巨细,都可以得到以政府公信力为保障、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精准信息对接服务和后续全程跟踪,求助办结率100%。

  2007年底接到的一通求助电话,又让81890这个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发展成为宁波关怀弱势群体的志愿服务组织中心。

  当时,一位盲人打来电话,诉说他在50岁那年因病失明后,几乎失去了文化娱乐生活,感觉十分苦闷。在和本地影视工作者商量后,81890联合海曙区残联,开始组建“81890光明电影院”,为盲人提供口述影像服务,并向社会招募讲解志愿者,开了浙江省的先河。

  第一任院长和讲解员吴云飞利用休息时间,向电视台的专业播音员请教,还让家人当观众,背对屏幕听她反复试讲。

  2008年2月23日,“81890光明电影院”为盲人观众放映了第一部影片《暖春》,吴云飞用宁波方言声情并茂演绎了电影情节。电影放完,在场的二十几位盲人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有人流下了开心的泪水。

  81890的志愿者们在这次试映中也学到了一些与盲人交流的“术语”:讲场地不能讲“几米”,要讲“几步”;一般人说“红”,盲人会用“热”字代替,“白”就是“冷”。

  一个精准助残的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就此诞生,并从海曙延伸至北仑、慈溪、奉化等地。至今,这个“81890光明电影院”已经播放盲人电影100场,12398位盲人受益,参与陪护、接送、放映和解说的志愿者共达9979人次。

  在此基础上,81890还推出了为盲人服务的“光明”系列志愿活动,如帮助盲人借书和读书的“光明图书馆”、学习上网的“光明网吧”。专门服务盲人的志愿者组织“81890光明俱乐部”也在2009年正式成立,志愿者总人数超过3000人。

  目前,宁波正在推动“志愿者之城”建设,已经建立了一个布局合理、服务完善、运作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志愿服务体系,致力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常住人口940万的宁波,注册志愿者就有214万人,还有1.4万多个志愿服务组织,23个单位和个人被评为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随手志愿”渐成宁波的城市风尚。

  宁波81890光明俱乐部开展服务盲人志愿服务活动

  江北户政中心:24年每天都服务

  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要有历史传承,还需要充实丰富——宁波“好人多”,根本原因在于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城市治理中,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宁波市公安局江北分局户口证件办理中心(以下简称“江北户证中心”)成立于1997年4月,是宁波市公安系统最早集中办理户口、证件的机构。24年来,他们始终坚守“365天”服务承诺,是全市唯一一家坚持全天候服务的窗口单位。流动办证、上门服务更是她们坚持多年的特色服务。

  2021年9月,江北区外滩街道新马社区书记与他们取得联系,称泗洲街有一位87岁高龄的老人在办理拆迁手续时,因发现身份证损坏无法继续办理流程。

  接到咨询后,江北户证中心当即决定给老人重新补办身份证。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民警们约好时间后,带上自制的简易背景板、相机、申请表,来到老人家中,现场补办。在民警的提醒下,老人换上了深色外套,系好扣子,顺利完成人像采集。

  在提前准备好的申请材料上签完字、确认好送证事宜后,上门服务圆满完成。离开时,老先生执意要送民警和社区干部出门,连声感慨现在的政务服务真是方便贴心。

  近年来,中心还推出一系列创新式服务——在全省首推部分户籍业务跨市通办,是全宁波首家进驻医院提供新生儿落户“零跑腿”服务的公安窗口,还在全市首创公民身份证信息变更多米诺骨牌式连锁变更,做到“让数据动起来,让群众少跑腿”。

  20多年久久为功,这家看似平凡的基层公安部门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6项国家级荣誉。

  “文明礼让斑马线”成为宁波一道靓丽的文明风景线

  “文明礼让斑马线”成为“肌肉记忆”

  多年春风化雨般的久久为功,也让宁波人显得特别知礼。

  宁波是国内最早推行“文明礼让斑马线”的城市之一。2010年3月10日,在市委市政府倡导,市文明办、市交警局等部门的推动下,“文明礼让斑马线”就开始在全市铺开,3000多辆公交车、2000多辆出租车、市级机关公务车和机关干部自备车率先承诺礼让。3月10日也被定为宁波的“文明礼让斑马线日”。

  2016年5月10日,宁波首批样板斑马线诞生。随后,交警对不礼让行为正式开启处罚。截至目前,宁波城区已经安装了221套电子警察设备,用于抓拍未按规定让行的交通违法行为。

  数据显示,从2018年起,全市不礼让斑马线的处罚数量直线下降,2020年比2018年处罚数量更减少了近一半,驾驶员礼让率明显提升,“文明礼让斑马线”逐渐成为宁波司机的“肌肉记忆”。

  严格执法的同时,宁波也没有忽视斑马线上的“温度”。

  2020年9月27日早高峰时段,交通监控摄像头在宁波海曙通途西路和长乐路路口拍下了这样一幕: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在等红绿灯,绿灯亮起,他走上斑马线开始过马路,但因为年纪大了腿脚不便,才走了三分之一绿灯就结束了,此时路口的车辆并没有起步,而是等着老人慢慢通过。

  当老人走到路中间隔离带时,他被前后车流夹在中间,显得有些不知所措。这时,当地交通指挥中心发现了这一情况,决定为老人延长信号灯时间。等老人完全通过马路时,信号灯已经为他延时了97秒。

  这段“绿灯为行走不便老人多亮97秒”的暖心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被转发后,获得了全网点赞。实际上,为了保护老人,宁波交警局还在一些大车多、老人多的路口增设了“前方注意老人”标志牌,提醒司机注意减速。这也是宁波交警在国标规定格式的基础上做出的国内首个创新尝试。

  2021年“十一”长假前后,宁波交警发布了“文明礼让斑马线”直观图2.0版,对如何礼让做出了更详细和直观的规定,“文明礼让斑马线”再次升级。

  除了“文明礼让斑马线”之外,宁波正在持续推进垃圾分类、文明就餐、文明交通、随手志愿、重信守诺、文明乡风、文明旅游、文明上网、守序排队和文明经营等“十大文明好习惯”养成行动,从生活点滴细节入手,“明礼于心、行礼于人”。

  记者王啟广、戴闻名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