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的目标,是走向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一体发展、相互促进的“全域文明之城”。
海内外游客逛城杨村
江南夏秋之交的时节,走在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上李家村,有一种穿越到欧洲小镇的错觉。
村庄里花木扶疏,路面一尘不染,建筑以两层别墅为主,各家花园都打理得井井有条。转到房子背后,看到的是四色垃圾分类箱,比很多城市小区都讲究。电瓶车也整齐划一停放在村里提供免费充电的公共车棚里。
常住人口1500余人的上李家村,素有“绿富美”之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被联合国授予“全球500佳国际环境保护村”称号。但实现“绿富美”之后,村里又遇到了更大的难题:如何让美丽的环境常态化地维持下去,让“文明”成为村民的习惯?
几经实践,他们找到了一个办法:以“道德红黑榜”的方式,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地奖励“文明”、惩罚“不文明”。实施不过两年多时间,效果显著——整洁日益成为常态,文明日益成为习惯,孝老爱亲、热心公益日益成为风尚。这个好办法已成为“乡村德治20条”,在宁波推广。
德治上李家,是宁波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的代表性村庄之一。宁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已经从“培植盆景”进入到“形成风景”的阶段,一批先行先试的文明村镇正发挥着强有力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的乡村一起走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富裕”。
全域化,作为宁波文明创建中的一个关键词,宁波的目标,是走向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一体发展、相互促进的“全域文明之城”。
德治上李家
上李家村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烈宏向本刊记者出示了2019年5月经村民会议表决通过的《上李家村村规民约》。它分为《总则》《创建平安乡村》《维护社会公德》《共建和睦邻里》《创建和美家庭》《共创美丽乡村》《营造文明乡风》《奖罚制度》和《附则》九章,明确阐述了作为村民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相应的奖惩办法。
为便于传播,它又被简化为两张清单——道德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再配上漫画,公示在村里的布告栏,一目了然。
此外,村里还制定了一份《上李家村道德清单考核评分及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从庭院整洁、垃圾分类、门前“三包”、乱堆乱停等各种细节规定了相应的扣分和加分细则。
赵烈宏说,政策制定了之后,更关键的还在于执行,一定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由村里一批做事认真、深孚众望的村民组成道德评议委员会,就是考核的执行者。每次检查,所有委员一起按照《实施细则》现场打分,如有扣分,会拍照为证,检查结果实时上传到村民群。
每月月底,打分结果还会在村文化礼堂前的电子屏予以公示。初始分设置为100分,根据考核结果加减分,优良户以红色亮榜,不合格户以黑色亮榜。与此同时,红黑榜还可以转换——积极参与道德正面清单上的项目,可获抵消扣分资格。
一年下来,每月考核都是满分的,不论是本村人还是暂住的外地人,均奖励600元,在此基础上再评出“先进户”,另行奖励。每到年底,村里还要召开跨年表彰大会,为本年度的道德模范颁发证书和奖金。
赵烈宏回忆说,实施第一年的2019年,共有76户不达标,现在“不达标的最多两三户”,“村里无论什么时候有客人来,不用特别准备,走进来都很干净整洁”。
鄞州区云龙镇宣统委员汪磊认为,通过“道德清单”,上李家村实际上建立起了一个本村的“道德信用体系”,重塑了村民的集体人格。在此过程中,村干部起到了关键的引导和带头作用。
以“道德信用体系”推进乡风文明,其实在宁波早有先例。宁波余姚邵家丘村在2012年就出台了“道德银行”政策——凡是村民有勤劳致富、敬老爱幼、邻里和睦、夫妻恩爱、助人为乐、热心公益等善行义举,都能获得“道德积分”。
累积一段时间之后,通过自我评分、村民小组评审和联评小组评分,道德积分总分达到80分以上的,可以获得余姚农商银行提供的无抵押、无担保贷款。
这一方面解决了村民创业的融资难问题,使小微企业蓬勃兴起,也让原来的“问题村”邵家丘村民风大变样,几年来村民累计捐款数千万元支持村里基础建设和公益活动。
奉化区蒋家池头村的老人们在孝膳堂就餐
孝膳堂:养老新模式
作为国内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截至2019年底,宁波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56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5.6%,其中农村人口近60万。农村老人中,相当一部分又是子女在城市工作的空巢老人和独居老人。
如何让老人安心、年轻人放心,让尊老养老蔚然成风,也是宁波提升乡风文明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挑战。
宁波奉化西坞街道蒋家池头村,就是一座老龄化程度很高的村子,800多人中老人占了近三分之一。村党支部书记陈伦一天晚上到一位95岁的老人家里串门,把饭桌上盖菜的罩子打开一看,发现菜竟然发霉了。再一问,老人因为年纪大了,子女也不在身边,两天才做一次饭,第二天就用热水泡一下前一天的饭吃。
“我于是想,村里可不可以办个老人食堂,让老人们都吃上新鲜可口的饭菜,这就是做孝膳堂的初心。”陈伦说。
2017年7月,蒋家池头村正式办起了老年食堂“孝膳堂”,为村里7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中晚餐服务,保证食材新鲜、荤素搭配、每餐不重样。收费标准是每人每餐4元,90周岁以上每餐3元,95周岁以上免费。不方便出门的老人,只要提前登记,还可以享受送餐上门的服务。
本刊记者在孝膳堂看到,到了晚餐饭点,数十位老人陆续前来,找到贴着自己名字的专用座位,一边看电视新闻,一边拉家常。明厨亮灶的后厨间里,两名穿着志愿者服装的厨师正把烧好的三菜一汤——雪菜烧小黄鱼、红烧肉、清炒小塘菜、紫菜蛋花汤——装到堂食老人的餐盘里。一名送餐志愿者则把饭、菜、汤分装到一组上下相扣的保温饭盒组里,仔细扣好,准备配送。
曾担任村妇女主任的杨亚凤是食堂负责人。她介绍说,吃饭前后,志愿者还会一直关注着老人们,会为耳背的老人“伴读”新闻,为手脚不灵便的老人夹菜喂饭。如有老人未出现在饭堂,志愿者还会电话联系或上门查看,以防出现意外。
孝膳堂目前已有约70名志愿者,2-3人一班,轮流当值,服务可以获得道德银行积分,年底还能得到表彰,年龄最大的志愿者已经71岁。
食堂运营,采取的则是政府补一点、村里贴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办法,所有账目明细均在公告栏公示。为食堂捐款的人士,不论数目多少,都会张榜表扬,也能获得道德银行积分。
此外,村里还专门开辟出了一块约2亩的“初心菜园”,由志愿者打理,一年四季为食堂提供时令蔬菜。不少在食堂吃饭的老人,有空时也会去菜地里帮忙,当作是对村子的一种回馈。
“现在我为老人服务,以后我老了也有人为我服务,这种想法已经深入人心,整个村里敬老养老的风气已经被带动起来了,还吸引了好多邻村的老人来吃饭。”杨亚凤说。
孝膳堂一个管理小组、一套工作流程、一块菜地、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一本明细账本的“五个一”运作模式,对于提升农村老人生活质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获得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的点赞,也被复制推广到奉化全区。
葛家村:艺术改变命运
宁波市宁海县大佳何镇葛家村,背山面水,风景秀美,经济不算富裕,一直寂寂无名,近两年来却成了宁波爆红的“网红村”。
转变源于2019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选中了这个默默无闻的村子,开展“艺术振兴乡村”的实践。
葛家村党支部书记葛万永告诉本刊记者,丛志强团队第一次来村里时,组织村民上了3天课,用PPT讲理念,说案例,但听课的村民一天比一天少。
“我们总感觉艺术像是天上飘的云,跟老百姓不搭界。村民只关心两个问题:艺术对我们有没有用?能不能赚钱?”葛万永回忆。
丛志强团队于是改变了战略:少说先做。
转悠了几天后,他们首先发现了一个问题:村里没有一个村民可以坐下聊天、外来访客可以坐下休息的公共区域。于是,他们在村文化礼堂旁边的树阴下,用村里到处可见的鹅卵石,涂上五彩缤纷的颜色,覆上山里到处都有的毛竹,砌起了一个可坐、可躺、可以靠着休息的公共长座椅,后来被村民们叫做“人大椅”。
“人大椅”就地取材,成本低廉,简单实用,又颇具乡村特色,很快成为村民们的最爱和村里的一道风景,也一举打开了村民的心门和脑洞。
在丛教授团队的指导下,艺术不再是天上的云,而是成了葛家村无处不在的风景——一家一户一庭一院,几乎都有村民原创的“艺术作品”,移步换景,各不相同。
比如,村里一家人腾出了闲置的百年老房,建起了一座“仙人掌乡村酒吧”,里面用的都是村里的老物件,如老式收音机、旧酒缸、老竹椅等,趣味十足。
在丛教授的建议下,村里的叶仙绒阿姨把家里两间蒙尘的旧木板房,改造成了“仙绒美术馆”。主打美术作品是叶阿姨儿子、孙子和外甥的书法作品,再配上老屋的旧式家具、叶老伯亲手做的各式竹制品和一院花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村民袁小仙,本来开早餐店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后来也在丛教授鼓励下,充分发挥自己的缝纫特长,成为做手工玩具的网红。她现在白天经营饭店和民宿,晚上做玩具,大大改善了家里的生活条件,还被评为“宁海县民间人才”“乡建艺术家”,获邀去中国人民大学讲课。
葛万永告诉本刊记者,丛教授带来的艺术“肉眼可见”,振兴了葛家村—— 2021年“十一”长假前,网络平台上的“葛家村文化体验游”预订量已经超过一万单。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开始回乡创业:做旅游、做民宿、搞艺术创作。
大佳何镇党委书记陈威把葛家村的成功,总结为“艺术赋能,融合设计,探索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创新模式”。
陈威认为,这个新模式有助于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比如“千村一面”,比如“干部在干,老百姓置身事外”。“乡村振兴,应该由全民参与,政府更多是指导、支持和扶持。”陈威说。
更重要的是,就地取材、老百姓广泛参与、需要较少公共投入的“艺术振兴乡村”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而“艺术振兴乡村”模式如今已被推广到周边几个具有不同艺术特色的村子,如竹文化村、武术文化村、爱情村等,带动起宁海的“乡村艺术谷”。
“全域文明”怎样炼成
宁波市文明办副主任祝建平认为,宁波之所以在打造全域文明上取得突出成绩,首先在于清晰的政策引导——从浙江省委省政府到宁波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舍得投资,口袋和脑袋一起付出。
从2015年开始,宁波首先花了3年时间推动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制定了“路面无垃圾、河面无漂浮物、田间无废弃物、庭院无乱堆放”的“四无”标准,同时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加大考核力度和责任监督机制。经过3年努力,宁波的农村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提升。
而实现乡风文明,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把老百姓内心向善向美的愿望激发和塑造出来。
在这方面,村规民约很重要——村规民约是村庄里最大的“法律”,要把党委政府的政策导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村规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
农村文化礼堂,是宁波重点建设的农民精神家园,也是帮助他们提升文明素养的阵地。在宁波,农村文化礼堂已在500人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了全覆盖。
除此之外,宁波还在持之以恒地推进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特别是婚丧大操大办的老习惯,提出“办酒不铺张、垃圾不落地、河道不洗衣、车辆不乱停、庭院不乱堆、公共场所不吸烟”,推动形成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如今,宁波乡风文明建设正从“培植盆景”进入到“形成风景”的阶段——67条文明示范线,串起了400多个如珍珠般散落在山区、平原、海滨的文明村落,让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在宁波,乡村让城市更向往,正在成为现实。”宁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邓晓东说。
记者戴闻名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