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外一流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高度发展的体育文明是一座卓越文明城市的“标配”。
2021年夏天之前,很少人会想到,以“书藏古今”“商帮纵横”闻名天下的宁波,居然以一鸣惊人的竞技体育成绩出圈了。
东京奥运会上,宁波运动员7人参赛,夺得5枚金牌,破一项世界纪录、一项奥运会纪录,其中“00后”宁波鄞州籍射击运动员杨倩还射落了宝贵的“首金”,金牌数(与上海并列)居中国所有城市之首,被媒体称为东京奥运的“宁波现象”。
在随后举行的第14届全运会上,宁波再次以20金、11银、11铜的成绩,在上海、北京、广州之后,在全国所有城市中名列第4。宁波奉化籍游泳运动员汪顺继夺得东京奥运会男子200米混合泳金牌后,一人独取6枚全运会金牌,全运会生涯金牌总数高达15枚,成为“全运多金王”。
汪顺告诉本刊记者,他在国际国内赛场取得的优异成绩,离不开宁波基层体校教练的慧眼识才和基础训练,更离不开家乡多年来一以贯之的“从心态到身体的全面关注、关爱和保障”。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汪顺说。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事实上,从国内外一流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高度发展的体育文明是一座卓越文明城市的“标配”。
宁波用了20年时间,从默默无闻走向体育高地,背后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宁波体育出成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必然的——我们不是运气好,而是大局观、思路宽、肯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宁波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霓告诉本刊记者。
7月30日,汪顺在东京奥运会游泳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夺冠后庆祝(杜宇/摄)
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初心
施飞存曾长期担任宁波市体育运动学校校长,现任宁波水上运动学校校长,亲身参与过杨倩、汪顺、石智勇、管晨辰等宁波奥运冠军的选拔和培养。
他告诉本刊记者,宁波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在于“二十年如一日坚守初心”:一手打基础,培养后备人才,一手抓备战,攻坚克难。
为宁波体育打基础的,是以宁波体校、宁波水上运动学校和宁波市第二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以下简称“宁波二少体”)为代表的基层体校。
射落东京奥运会首金的杨倩,在考入清华附中和进入国家队之前,就曾在宁波体校学习6年。
她的教练之一、宁波体校射击助理教练项晓晓对本刊记者回忆,杨倩从小胆子大,活泼淘气,但心理素质好,颇具射击天赋,11岁时被启蒙教练虞利华一眼相中,选入宁波体校射击队。6年后她被清华附中录取时,射击成绩已经相当出众,40发子弹能打出399环,且电脑测试显示操作稳定性、击发状态等各环节均非常出色,拥有极佳的潜力。
与此同时,她在宁波体校的文化课成绩也不错,这也使得她能够在日后适应清华附中的学习,并通过高考考入清华大学。
另一位宁波籍射击名将、雅典奥运会女子步枪铜牌得主王成意也告诉本刊记者,在宁波体校的学习,除了专业能力提高之外,更锻炼了她的“生活独立性”和“意志品质”。
现任宁波体校校长朱群介绍,在宁波体校的优势项目射击上,近10年来已经培养出约140个全国级以上冠军,破全国以上纪录9次,是名副其实的“厚积”。在此基础上,杨倩东京奥运会夺冠成为一次精彩的“薄发”,也帮助宁波完成了射击金牌大满贯。
抓好训练的同时,宁波各体校也同样重视文化课教学,在浙江省体校体系的文化统考中多年名列第一。2020年,宁波三大体校学生参加普通高考,本科录取率超过了60%。
“我们有两个目标:一是为省队和国家输送好的运动苗子,将来为国争光;二是培养有体育特长的社会合格劳动者,进入更高一级学校深造,两条主线并重。我们不能为了出冠军,就放弃对其他孩子的培养。”朱群说。
宁波体校已连续4届被评为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施飞存说,如今宁波体育育才的目标,不只是拿金牌和上大学,而是“体育成就人生”,“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立足本地、积极引进
2016年之前,宁波体育界还有一个巨大的心结,就是从未有宁波运动员取得过奥运会金牌。
取得奥运金牌零的突破,成为了宁波体育人的强烈愿望。要取得突破,除了做好基础训练之外,还要重视选材,特别是把视野放到全国范围内。
据施飞存回忆,2000年前后,宁波就拨出了专门的体育人才引进经费,并配套相关的落户政策支持,提出利用宁波良好的物质平台,打造全国体育后备人才的聚集地。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的教练员被引进,分别可获20万元和16万元安家费,“在当时相当于半套100平方米的房子”。
“当年人口流动不像今天这么方便,宁波出台这个政策是很有前瞻性的。”施飞存说。
来自“举重之乡”广西桂林五通镇的前八一举重队队员李冬瑜,就是一位宁波引进的教练人才。
李冬瑜对本刊记者回忆说,1999年他来到宁波时,举重“基础很差”,当地人对举重还存有一定偏见,很难招到好苗子。后来,宁波体育局领导提出“立足本地、积极引进”的原则,支持他从广西选苗,来宁波培养。
2003年,李冬瑜从广西五通选来了日后成为世界冠军的唐德尚。2004年,他又在五通相中了11岁的石智勇,带他来到宁波。
2016年,石智勇在里约奥运会摘得举重男子69公斤级金牌,“一举”实现了宁波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石智勇再获举重男子73公斤级金牌,并打破总成绩世界纪录。
除了石智勇,宁波培养和输送的举重运动员在全国以上比赛中已获得金牌12枚、银牌4枚、铜牌6枚。通过引进人才,宁波成为了一块举重高地。
东京奥运会体操女子平衡木金牌得主管晨辰也是宁波“积极引进”政策的成果之一。
体操是宁波的传统优势项目,曾培养出3位世界冠军,教练资源充沛,但本地孩子练习意愿不强,宁波体校于是决定从外地引进好苗子来宁波培养。
管晨辰原籍湖北石首,2012年被宁波体校选录,落户慈溪,后输送至浙江省体操队,2017年入选国家队。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年仅17岁的管晨辰以高难度动作获得女子平衡木金牌。
“如果宁波放弃了,就不会有石智勇的成功”
不过,石智勇的成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宁波二少体校长鲍飞玉、副校长程旭回忆,2014年前后,石智勇曾经历过一场严重的伤病困扰,“走路都要弯着腰,早起刷牙的动作都难以完成”,一度想要放弃举重生涯。
时任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兼七系(重竞技系)主任、另一位浙江籍举重奥运冠军占旭刚亲自找石智勇谈心,为他鼓劲。宁波则“举全市之力”,邀请了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和北京体育大学的医生和康复团队来宁波会诊、治疗。最频繁的时候,康复团队一个月要从北京来宁波两趟。
多方努力之下,2015年石智勇终于重新崛起,在世界举重锦标赛上获得冠军,2016年顺利摘得奥运金牌。东京奥运会和全运会备战期间,宁波也派出了最好的科医沈异和唐德尚教练,长期随队保障石智勇。
“如果宁波放弃了,就不会有石智勇的成功。”程旭说。
施飞存介绍说,另一位“重点运动员”汪顺虽然主要在省队和国家队训练,宁波也同样从未停止过关注,一直与汪顺的教练团队、保障团队和家长保持密集沟通。在汪顺成为主力运动员之前,宁波还承担了他去澳大利亚外训的经费。
“对于宁波的运动员,没有成为重点之前我们关注,成为重点之后继续关注,重中之重重点关注,有希望的绝不放弃,这一点20年来一直没有变过。”施飞存说。
宁波市体育局办公室主任顾飞舟告诉本刊记者,所有这些“前车之鉴”,也让宁波对于运动员运动生命周期的科学管理越发重视。
现在,位于宁波鄞江的国家举重训练基地里,石智勇每次训练开始前,体能训练师会通过“功能性运动测试评价系统”,对他的肌肉进行评估,预测运动风险。训练中,监控设备可以360度无死角拍摄,通过慢动作可以看到他身上每块肌肉的情况。训练后,他的血样要送到实验室,检测结果记入每天的教练组报告。
2021年,宁波专门单独成立了体育科学研究所,集中全市体科的专家跟队训练。体科所的科研力量还对全社会开放。依托体科所,宁波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青少年脊柱侧弯”问题的大范围普查、矫正、治疗。
积极争做“第一主场”
宁波体育“掌门人”张霓告诉本刊记者,宁波在竞技和全民体育上取得的成绩,首先来源于大局观:“在奥运会等国际最高体育舞台上为国争光、为城市添彩,对体育人来说就是大局”。
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布局调整和形式创新——重点项目保证财政全额支撑,新兴项目可以依托社会力量,组织形式上不断创新。
马术就是宁波近年来兴办的新兴项目,采取了“省队市办”和“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
2018年初,浙江省体育局将马术障碍项目通过“省队市办”的方式落户宁波,由宁波体育运动学校与宁波天驿马术俱乐部校企合作,共同承办。以宁波为基地、创办仅3年的浙江省马术队已经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不但获得2019年全国锦标赛冠军,还在刚刚结束的第14届全运会上击败了一些传统强队摘得一银二铜,宁波运动员张兴嘉还入选了东京奥运会国家马术队阵容,民间的马术热潮也被带动起来。
宁波在办体育上的另一个创新,还在于积极运作,引入国家级训练基地,成为更多项目的“第一主场”。
众所周知,宁波北仑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女排的训练基地,被称为中国女排的“第一主场”。2013年底,在国家体育总局举摔柔中心的支持下,中国国家男子举重队浙江组在宁波市重竞技训练基地成立。宁波市体育局为此专门下拨7000万元,用于建设训练馆和国家队公寓。
这个国家级举重训练基地由前奥运举重冠军占旭刚领衔,国家队、浙江省、宁波市三方合作,集训练、管理、科研于一体,模式是全国首创。它不但为石智勇蝉联奥运冠军提供了坚实保障,还在疫情期间承担了整个国家举重队的训练工作。
大力发展水上项目
张霓向本刊记者透露,正在构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宁波,未来将大力发展水上项目。
向海而生、依港而兴的宁波,具有得天独厚开展水上项目的自然条件。今年9月举行的第14届全运会,宁波象山亚帆中心承办了其中的帆船项目比赛,这也是浙江省首次承办全运会体育项目。
象山亚帆中心坐落于宁波市象山县松兰山旅游风景区内,总投资6.02亿元,工程陆域用地15.3公顷,海域面积47公顷,分为比赛训练中心和港池两个区域,是中国海岸线中段规模最大,条件最好,设施最完备的帆船运动港池。
赛后,中国帆船协会主席张小冬对象山亚帆中心给予了高度评价:“象山的水域和环境条件特别适合帆船运动的开展,亚帆中心的建设具备国际水准,已经具备举办大型活动和明年亚运会赛事的条件。”
位于宁波市内的东钱湖,南北长8.5千米,东西宽4.5千米,湖岸线长30千米,湖区面积约2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2千米,水域条件也非常适合开展帆船帆板等各类水上运动。
2021年6月,两大“国字号”帆船基地——中国青少年帆船示范基地、中国内湖帆船产业实验基地——正式落户宁波东钱湖。
张霓介绍说,依托这两大基地,宁波将强化水上项目的训练水平、办赛规格和赛事引进力度,未来希望可以把世界帆协的总部引进到宁波。
“我们的态度就是学习,不断学习,向国内国外一切做得好的方面虚心学习。与此同时,向全世界展现宁波人,特别是‘00后’宁波年轻人自信开放包容的新风采。”张霓说。
记者戴闻名
编辑: 陈捷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