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报料热线:81850000

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18年了 终于找到你了!她含泪说出"谢谢" 他却不记得当年的事了
2021-11-14 07:17:43 稿源: 中国宁波网  

  姜玉琴儿子当年的住院病历。

  昨天上午8点,在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鄞州人民医院)门诊,姜玉琴终于见到坐诊的儿科医生王文光。姜玉琴送上锦旗,并郑重地向王文光道谢,这一声“感谢”弥足珍贵,因为它跨越了18年时光。

  儿子得了急病

  掏不出住院费的年轻妈妈,想“一了百了”

  “你们不知道,如果不是王医生救了我的孩子,我们这个家,现在可能已经没了。”回忆起当初,姜玉琴难掩泪水。

  事情要从18年前说起。

  2003年,26岁的姜玉琴和丈夫从安徽来到宁波谋生。当时儿子还不到1岁,她只能在家照顾孩子,丈夫在外打零工,但收入不稳定,还要交房租……这个小家庭的生活很是窘迫。

  姜玉琴现在仍清楚地记得,2004年3月12日凌晨4点多,儿子高烧近40℃,还打起寒颤,牙齿咬得“吱吱”响。姜玉琴不敢耽误,立即抱起儿子往医院跑。

  接诊医生检查后告诉她,孩子患有急性支气管肺炎,伴有贫血而且已经出现高热惊厥,要立即住院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按照医院规定,住院要缴3000元押金,可姜玉琴当时只有100多元。她哭着跑出医院,东拼西凑,也只筹措到1500元。她心想,这下,孩子的病一定治不了了。

  “那个时候也是年轻,不太成熟,而且当时家里日子不好过,总是因为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和丈夫吵吵闹闹的,再加上孩子又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所以,我甚至想过,孩子治不好,我就带着孩子‘一了百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姜玉琴说。

  孩子康复后,她“落荒而逃”

  第二年想去补交医药费,但医院搬走了

  当姜玉琴揣着1500元钱回到医院时,医生说了一句让她至今无法忘怀的话:“给孩子治病要紧,至于钱的事情,你不要担心。”

  孩子住院期间,她几次收到护士拿来的缴费通知单,但她实在没有钱,只能“厚着脸皮,赖在医院”。

  姜玉琴说,她老家在安徽农村,读到小学三年级后就没再读书,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不能欠钱不还”这么简单的道理她还是懂的。

  也正因为如此,对姜玉琴来说,待在医院的那些天,每分每秒都是煎熬,看到医护人员都不好意思抬头。因此,孩子刚刚康复,她连出院手续都没办,就“落荒而逃”了。

  2005年,手头稍有结余的她再次前往医院,打算把欠的医药费还上,也想当面对那个戴眼镜的男医生说声“谢谢”。没想到,医院已经拆掉了。

  “我脑子转得慢,当时还以为那家医院没有了,那家医院叫什么名字我都不知道,只知道的地址是大河路。今天跟你们这么一说,才转过弯——当时应该跟周围的人打听打听,也应该能找得到。”昨天,在医院儿科门诊里,姜玉琴对记者说。

  如今,她已在宁波安家

  但欠下的1500元钱,让她一直耿耿于怀

  给孩子看病的医生叫什么,姜玉琴不知道,只知道对方姓王。多年以后,甚至“连对方姓王这个记忆都慢慢模糊了,只记得对方是男医生,戴着眼镜”。住院要3000元押金,而她只付了1500元,因此,在姜玉琴看来,是那个戴眼镜的男医生帮她交了1500元。

  “当时,我想明白了。这样一个素不相识的医生都肯这么帮忙,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活下去?”姜玉琴咬咬牙,下定决心,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养大。

  这些年她吃过的苦,只有她心里清楚。捡过破烂,背着孩子在工地里像男人一样干力气活,后来又做起了家政服务。有时候,一天要给3户人家干活。

  “来宁波快20年了,前10年,我一天只吃两顿饭,就为了多攒点钱。”再苦再累,姜玉琴也绝不再向命运妥协。

  日子越过越好,她也在宁波买了房子安了家,儿子今年也参加工作了。可当年给儿子看病,欠医生1500元这件事,却让她一直耿耿于怀。

  后来,姜玉琴常常在给人家干活的时候,打听当初那家医院的信息。有一次,终于“遇到了对的人”,她做家政的那家雇主是鄞州人民医院的一位医护人员。“当年位于大河路的那家医院”,这条线索指向了鄞州人民医院。

  在这位医护人员的帮助下,模糊的线索拼凑起来,甚至还找到了当年姜玉琴儿子住院的病历。最终,姜玉琴记忆中的“那个戴眼镜的男医生”确定了,他叫王文光,今年72岁,退休后返聘,如今仍坚守在医院临床一线。

  昨天上午,姜玉琴给王文光送上锦旗,表示感谢。

  “就算我不欠那位医生1500元钱,

  但一声‘谢谢’也是必须要说的”

  帮忙找到王文光的这位医护人员说,他查了一下,当年王文光医生并没有帮姜玉琴垫付1500元,而是医院根据政策减免了一些费用。(“针对经济困难的急重症患者,我们医院会给予不同程度的经济补助。”昨天,提起这件事,鄞州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郑荣雄向记者解释其中的缘由。)

  “就算我不欠那位医生1500元钱,但一声‘谢谢’也是必须要说的。”姜玉琴说。

  得知王文光昨天上午会在门诊上班,姜玉琴早早就等在了门口。激动又紧张的她,急匆匆地下车,连电动自行车的钥匙都忘记拔了。

  “王主任,您还记得我吗?”姜玉琴双眼泛着泪光。

  正在整理病历的王文光抬起头,满脸疑惑望着眼前这位陌生人。

  “18年前,我儿子生病拿不出住院费,当时是您帮我们解决了这个大问题。后来我一直想把这笔钱还上,找了这么多年,终于找到了。”终于见到了18年前的“救命恩人”,姜玉琴很高兴,也很激动。

  然而,姜玉琴描述了当年的很多细节,王文光却始终记不起来。

  “时间过去太久了,更何况当时这样的病人不止你一个,我也搞不清了。何况,治病救人是我们医生的职责,应该的应该的。”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王文光说,“但收到姜女士的这份情谊,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鼓励和肯定,我也很高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984年,鄞州人民医院儿科成立,首任科主任就是王文光。如今仍坚守在临床一线,一周坐诊两天。

  宁波晚报记者陆麒雯 通讯员余旖瑶

编辑: 陈奉凤纠错:171964650@qq.com/13736009897

扫一扫,中国宁波网装进手机

中国宁波网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中国宁波网(宁波甬派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C)

Copyright(C) 2001-2021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74-81850000 举报邮箱:nb81850@qq.com

18年了 终于找到你了!她含泪说出"谢谢" 他却不记得当年的事了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1-11-14 07:17:43

  姜玉琴儿子当年的住院病历。

  昨天上午8点,在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鄞州人民医院)门诊,姜玉琴终于见到坐诊的儿科医生王文光。姜玉琴送上锦旗,并郑重地向王文光道谢,这一声“感谢”弥足珍贵,因为它跨越了18年时光。

  儿子得了急病

  掏不出住院费的年轻妈妈,想“一了百了”

  “你们不知道,如果不是王医生救了我的孩子,我们这个家,现在可能已经没了。”回忆起当初,姜玉琴难掩泪水。

  事情要从18年前说起。

  2003年,26岁的姜玉琴和丈夫从安徽来到宁波谋生。当时儿子还不到1岁,她只能在家照顾孩子,丈夫在外打零工,但收入不稳定,还要交房租……这个小家庭的生活很是窘迫。

  姜玉琴现在仍清楚地记得,2004年3月12日凌晨4点多,儿子高烧近40℃,还打起寒颤,牙齿咬得“吱吱”响。姜玉琴不敢耽误,立即抱起儿子往医院跑。

  接诊医生检查后告诉她,孩子患有急性支气管肺炎,伴有贫血而且已经出现高热惊厥,要立即住院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按照医院规定,住院要缴3000元押金,可姜玉琴当时只有100多元。她哭着跑出医院,东拼西凑,也只筹措到1500元。她心想,这下,孩子的病一定治不了了。

  “那个时候也是年轻,不太成熟,而且当时家里日子不好过,总是因为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和丈夫吵吵闹闹的,再加上孩子又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所以,我甚至想过,孩子治不好,我就带着孩子‘一了百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姜玉琴说。

  孩子康复后,她“落荒而逃”

  第二年想去补交医药费,但医院搬走了

  当姜玉琴揣着1500元钱回到医院时,医生说了一句让她至今无法忘怀的话:“给孩子治病要紧,至于钱的事情,你不要担心。”

  孩子住院期间,她几次收到护士拿来的缴费通知单,但她实在没有钱,只能“厚着脸皮,赖在医院”。

  姜玉琴说,她老家在安徽农村,读到小学三年级后就没再读书,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不能欠钱不还”这么简单的道理她还是懂的。

  也正因为如此,对姜玉琴来说,待在医院的那些天,每分每秒都是煎熬,看到医护人员都不好意思抬头。因此,孩子刚刚康复,她连出院手续都没办,就“落荒而逃”了。

  2005年,手头稍有结余的她再次前往医院,打算把欠的医药费还上,也想当面对那个戴眼镜的男医生说声“谢谢”。没想到,医院已经拆掉了。

  “我脑子转得慢,当时还以为那家医院没有了,那家医院叫什么名字我都不知道,只知道的地址是大河路。今天跟你们这么一说,才转过弯——当时应该跟周围的人打听打听,也应该能找得到。”昨天,在医院儿科门诊里,姜玉琴对记者说。

  如今,她已在宁波安家

  但欠下的1500元钱,让她一直耿耿于怀

  给孩子看病的医生叫什么,姜玉琴不知道,只知道对方姓王。多年以后,甚至“连对方姓王这个记忆都慢慢模糊了,只记得对方是男医生,戴着眼镜”。住院要3000元押金,而她只付了1500元,因此,在姜玉琴看来,是那个戴眼镜的男医生帮她交了1500元。

  “当时,我想明白了。这样一个素不相识的医生都肯这么帮忙,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地活下去?”姜玉琴咬咬牙,下定决心,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养大。

  这些年她吃过的苦,只有她心里清楚。捡过破烂,背着孩子在工地里像男人一样干力气活,后来又做起了家政服务。有时候,一天要给3户人家干活。

  “来宁波快20年了,前10年,我一天只吃两顿饭,就为了多攒点钱。”再苦再累,姜玉琴也绝不再向命运妥协。

  日子越过越好,她也在宁波买了房子安了家,儿子今年也参加工作了。可当年给儿子看病,欠医生1500元这件事,却让她一直耿耿于怀。

  后来,姜玉琴常常在给人家干活的时候,打听当初那家医院的信息。有一次,终于“遇到了对的人”,她做家政的那家雇主是鄞州人民医院的一位医护人员。“当年位于大河路的那家医院”,这条线索指向了鄞州人民医院。

  在这位医护人员的帮助下,模糊的线索拼凑起来,甚至还找到了当年姜玉琴儿子住院的病历。最终,姜玉琴记忆中的“那个戴眼镜的男医生”确定了,他叫王文光,今年72岁,退休后返聘,如今仍坚守在医院临床一线。

  昨天上午,姜玉琴给王文光送上锦旗,表示感谢。

  “就算我不欠那位医生1500元钱,

  但一声‘谢谢’也是必须要说的”

  帮忙找到王文光的这位医护人员说,他查了一下,当年王文光医生并没有帮姜玉琴垫付1500元,而是医院根据政策减免了一些费用。(“针对经济困难的急重症患者,我们医院会给予不同程度的经济补助。”昨天,提起这件事,鄞州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郑荣雄向记者解释其中的缘由。)

  “就算我不欠那位医生1500元钱,但一声‘谢谢’也是必须要说的。”姜玉琴说。

  得知王文光昨天上午会在门诊上班,姜玉琴早早就等在了门口。激动又紧张的她,急匆匆地下车,连电动自行车的钥匙都忘记拔了。

  “王主任,您还记得我吗?”姜玉琴双眼泛着泪光。

  正在整理病历的王文光抬起头,满脸疑惑望着眼前这位陌生人。

  “18年前,我儿子生病拿不出住院费,当时是您帮我们解决了这个大问题。后来我一直想把这笔钱还上,找了这么多年,终于找到了。”终于见到了18年前的“救命恩人”,姜玉琴很高兴,也很激动。

  然而,姜玉琴描述了当年的很多细节,王文光却始终记不起来。

  “时间过去太久了,更何况当时这样的病人不止你一个,我也搞不清了。何况,治病救人是我们医生的职责,应该的应该的。”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王文光说,“但收到姜女士的这份情谊,是对我们工作的一种鼓励和肯定,我也很高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984年,鄞州人民医院儿科成立,首任科主任就是王文光。如今仍坚守在临床一线,一周坐诊两天。

  宁波晚报记者陆麒雯 通讯员余旖瑶

编辑: 陈奉凤

纠错:171964650@qq.com/13736009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