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获新生的老沈对主刀医生方兴致谢。
中国宁波网记者 林旻 陈敏 通讯员 杨梦园
“现在能说话,也能动了!谢谢你们!”
今天(1月6日)中午,在北仑区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北仑分院)的隔离病房,劫后余生的老沈对主治医生连连道谢。
53岁的老沈是山东人,8年前来到北仑,疫情发生后,老沈所在的小区被划为了封控区。1月3日中午11点左右,老沈在家中出现言语含糊的症状。他以为自己只是身体乏了,便躺下来打算休息一下。没想到一觉醒来竟完全无法说话了。家人发现大事不妙,立刻拨打120,把他送至北仑区卒中中心——北仑区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北仑分院)。
由于是封控区送来抢救的患者,神经内科医生倪华夫立即穿戴防护服,来到方舱病房对患者进行诊断。到医院时老沈杨神志嗜睡、烦躁不安,眼球出现不规则震颤。根据丰富的卒中患者救治经验,倪华夫推断患者出现后循环梗死,基地动脉病变可能性极大。现场医护人员完善防护后,立即将患者送去进行CTA检查,诊断患者为动脉急性闭塞,这一情况死亡率极高。对于脑梗患者而言,时间就是生命。此时的老沈病情加重,已经处于浅昏迷状态。
一面要在最短时间内让患者接受手术,另一面则是面临着来自封控区的隐患和压力。“不能让疫情阻隔抢救生命的脚步!”在方舱诊室里,倪华夫隔着玻璃向患者家属详细说明了病情,在家属同意后,启动急诊取栓手术治疗。
在负压手术室内,神经内科团队抢救患者。
N95防护面罩、头戴面屏、两副手套,穿上沉甸甸的铅衣,再套上防护服……手术现场,“装备”有些笨重和怪异,这更是增加了手术难度。透过挂满水珠的面屏,神经内科主任方兴紧盯手术屏幕,负重站立、沉稳操作,通过头发丝般细小的导线,为患者取栓。“内心很紧张!”方兴坦言,以往胸有成竹的介入手术操作,因为防护的束缚,显得格外艰难,“再难也要坚持!每一秒都事关生命。”
短短半小时,经过默契配合,医护团队一把就开通了闭塞的基地动脉。术后,老沈转入隔离病房封闭管理,进行后续住院治疗。医院专门组建钉钉群用于汇报病情,尝试通过多科室协作,实现远程治疗。1月5日,患者复查头颅CT,已经没有明显脑水肿、脑出血,成功拔除了气管插管、脱离了呼吸机。
作为区域最大医疗机构,北仑区人民医院(浙大一院北仑分院)在完成核酸采样任务基础上,全员动员,强化院内防控,畅通救治流程,倾全院之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封控区及管控区急诊患者、特殊患者。
编辑: 蔡嘉妮纠错:171964650@qq.com